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2)
2023(11077)
2022(9789)
2021(9052)
2020(7478)
2019(17458)
2018(17348)
2017(33687)
2016(18486)
2015(20647)
2014(20469)
2013(20357)
2012(18511)
2011(16727)
2010(16355)
2009(14747)
2008(14150)
2007(12075)
2006(10514)
2005(9046)
作者
(54000)
(44717)
(44470)
(42246)
(28336)
(21536)
(20189)
(17707)
(17036)
(15768)
(15341)
(14961)
(14086)
(13932)
(13790)
(13580)
(13575)
(13319)
(12719)
(12519)
(11155)
(10779)
(10744)
(10048)
(10036)
(9877)
(9839)
(9746)
(8998)
(8900)
学科
(73412)
经济(73341)
管理(52150)
(49583)
(40398)
企业(40398)
方法(36721)
数学(32202)
数学方法(31850)
(19902)
中国(17813)
(16979)
业经(16519)
(15937)
地方(14708)
环境(13984)
农业(13449)
理论(12428)
(12285)
贸易(12281)
技术(12090)
(12001)
(11900)
(11165)
(10638)
(10356)
财务(10295)
财务管理(10280)
教育(10126)
企业财务(9736)
机构
大学(261630)
学院(259703)
管理(106792)
(101474)
经济(99278)
理学(93883)
理学院(92869)
管理学(91229)
管理学院(90786)
研究(86133)
中国(61165)
科学(56022)
(55636)
(44873)
(43166)
业大(43112)
(42597)
研究所(39975)
中心(38467)
(35895)
农业(35502)
财经(35483)
北京(34796)
(34449)
师范(34106)
(32410)
(31313)
经济学(29677)
(29290)
经济管理(28054)
基金
项目(187923)
科学(147585)
基金(136441)
研究(135274)
(119723)
国家(118753)
科学基金(102067)
社会(84400)
社会科(80016)
社会科学(79993)
(73836)
基金项目(73400)
自然(67890)
自然科(66299)
自然科学(66285)
自然科学基金(65085)
(62151)
教育(61508)
资助(56055)
编号(54784)
成果(43212)
重点(41797)
(40824)
(40013)
(39217)
课题(37155)
创新(36548)
科研(36063)
教育部(34695)
大学(34590)
期刊
(104767)
经济(104767)
研究(73023)
中国(44571)
学报(43992)
科学(39988)
(39807)
管理(37427)
大学(32807)
学学(30902)
(29736)
教育(28522)
农业(28450)
技术(22925)
业经(17529)
(16999)
金融(16999)
经济研究(16263)
财经(16147)
(14595)
图书(14479)
科技(13830)
问题(13747)
(13678)
技术经济(13412)
理论(13057)
实践(12192)
(12192)
(12009)
资源(11961)
共检索到359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戴魁早  王思曼  温晓华  
基础研究能推进工业绿色增长吗?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研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衡量工业绿色增长,并利用中国2005—2018年数据对理论预期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基础研究显著促进了中国地方工业绿色增长,而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地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该结论在进行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各个城市2002年研发机构数量和1958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作为工具变量和“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而且长期效应也很明显。而且,基础研究的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提高工业产品技术含量等途径和机制实现的。基础研究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对省会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来说,基础研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重污染工业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来说,基础研究的作用效果较弱。本文验证了基础研究对地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创新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关系,这对中国正在推进的工业绿色发展和正在加强的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玮  谭林  刘希章  
研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和演化趋势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实现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本文基于Malmquist-Lunberger指数和Bootstrap纠偏估计方法测算了全国29个省区1998-2014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分析了全国和分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海成  徐思  张蓓齐  
基于2003—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指数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呈东中西的顺序依次递减;全样本下,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当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本存量低于门槛值时,它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旦超过门槛值,则会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样本下,中部、西部地区存在单门槛效应,东部地区则不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梁喜  李思遥  
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而对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采用2005—2015年我国30个样本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于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直接效应,高速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短期溢出效应尤其明显,但各等级公路密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中部坍塌"现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各地区间的协同,以充分发挥其促进要素流动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原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和维护使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张泽宜  
文章以广东省21市工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核算了广东省21市工业2005年-2014年包含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发现广东省工业GTFP在研究时段内综合表现为下降,但整体为增长趋势,表明广东省工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广东省21市工业GTFP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TFP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延续性,人均GDP、外商投资份额、地区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比和固定资本投资均对GTFP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龚新蜀  李梦洁  
本文选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能源环境约束下2003~2015年我国省际层面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并借助面板模型分析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OFDI和环境规制均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符合"波特假说",同时环境规制能够促使OFDI发挥技术溢出与结构优化效应来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间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合理把握环境规制力度并向中等标准组看齐;门槛检验显示,OFDI的作用效应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门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娟  任小静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仅依靠加大应用研究投入难以突破前沿关键技术瓶颈。自中美经贸摩擦以来,任正非曾多次表达对中国缺乏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成果和转化机制的担忧。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实证检验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工业TFP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应用研究的资本存量对工业TFP的正向作用强于基础研究;长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工业TFP的增进作用均强于短期,其中基础研究的长期效应更为突出;基础研究对工业TFP的长期贡献,一部分是通过技术积累作用于应用研究而实现的;基础研究对工业TFP的长期贡献,在东部地区最明显,其技术积累效应也最为突出。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以推动自主型原始创新,通过扩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规模、优化其投入模式和创新主体,为产业效率提升注入原动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谢东江  胡士华  
现代工业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整体上正向促进了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经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度量指标、改变被解释变量的测算方法和增加控制变量等稳健性检验以后,结论依然成立。分时段回归发现,绿色金融能正向促进2012—2019年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能正向促进2003—2011年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实施能显著提高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二,绿色金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三,绿色金融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次之,对东北地区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绿色金融对大型城市的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中小型城市。第四,对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促进城市工业技术进步,不能显著促进城市工业规模效率和城市工业纯技术效率。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助力高耗能、高排放工业项目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威  曾新欣  
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是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对我国省域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绿色信贷支持下不同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表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正向集聚效应,以排污费为代表的费用型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反向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为代表的投资型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反向指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单独的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约束性较弱,而加入绿色信贷的综合视角后约束性显著增加,绿色信贷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反向指标存在显著"U"型关系,且绿色信贷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能显著促进工业增长绩效的提升。基于以上结论,得到政策启示如下:我国可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相关法规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为环保而竞争,构建多样化环境规制体系,商业银行可完善从绿色信贷审批、环境风险评估、产品设计等在内的绿色信贷全方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相关政策与环境规制的协调配合机制,积极结合相关产业政策,以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莎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样本数据,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度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从空间维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相对较弱;考虑到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在不同门槛值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槛效应。因此,建议从注重产业间融合发展、加强科技研发及提高创新水平等方面入手,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乌静  肖鸿波  陈兵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雪梅  张琳彦  李晓丹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结合Global Malmquist(GM)指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在1995—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日德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值比美日德三国的小。对比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的经济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之后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小于1,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大于1。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表现出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速度仍然比美国、德国和日本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雪梅  张琳彦  李晓丹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结合Global Malmquist(GM)指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在1995—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日德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值比美日德三国的小。对比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的经济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之后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小于1,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大于1。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表现出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速度仍然比美国、德国和日本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艳琴  
基于环境成本和技术创新两个视角,文章对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以及现行的环境规制政策,提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政府环境规制职能和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的建议,以期能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中国工业沿着持续、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振清  谷文姗  成晓斐  
当前碳交易已成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战略,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章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碳交易政策实施下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评估,且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对其稳健性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且通过PSM-DID进一步评估后结果并无明显差异;在动态性检验过程中可以看出,碳交易试点开展后短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无明显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从2016年开始呈显著提升状态,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时效性;机制分析验证了碳交易通过驱动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要素替代等效应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及碳交易全国推广的背景下,探讨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问题,对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增长、碳市场的完善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