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6)
- 2023(11331)
- 2022(9922)
- 2021(9401)
- 2020(7759)
- 2019(18100)
- 2018(18117)
- 2017(34242)
- 2016(18732)
- 2015(20847)
- 2014(20777)
- 2013(20280)
- 2012(18390)
- 2011(16452)
- 2010(16451)
- 2009(14619)
- 2008(14021)
- 2007(12112)
- 2006(10465)
- 2005(8837)
- 学科
- 济(67621)
- 经济(67552)
- 管理(57492)
- 业(55278)
- 企(47896)
- 企业(47896)
- 方法(32128)
- 数学(27259)
- 数学方法(26940)
- 中国(19059)
- 技术(18783)
- 农(18083)
- 业经(16692)
- 财(16420)
- 学(15030)
- 理论(14961)
- 地方(14261)
- 技术管理(12893)
- 农业(12208)
- 教育(11962)
- 和(11838)
- 制(11495)
- 贸(11265)
- 贸易(11256)
- 环境(10917)
- 易(10911)
- 划(10823)
- 务(10689)
- 财务(10629)
- 财务管理(10614)
- 机构
- 大学(254651)
- 学院(254516)
- 管理(106254)
- 济(95341)
- 经济(93095)
- 理学(92920)
- 理学院(91924)
- 管理学(90445)
- 管理学院(89979)
- 研究(80374)
- 中国(57360)
- 京(54007)
- 科学(51148)
- 财(42032)
- 所(39011)
- 业大(38089)
- 农(37334)
- 中心(36387)
- 江(36276)
- 研究所(35865)
- 范(35022)
- 师范(34733)
- 财经(34296)
- 北京(34066)
- 经(31220)
- 州(29948)
- 院(29694)
- 技术(29276)
- 农业(29073)
- 师范大学(27899)
- 基金
- 项目(181051)
- 科学(142739)
- 研究(135991)
- 基金(129046)
- 家(111440)
- 国家(110456)
- 科学基金(95975)
- 社会(83296)
- 社会科(78793)
- 社会科学(78772)
- 省(73078)
- 基金项目(69817)
- 教育(63745)
- 自然(62658)
- 自然科(61228)
- 自然科学(61217)
- 划(60810)
- 自然科学基金(60119)
- 编号(56624)
- 资助(51826)
- 成果(45456)
- 创(42217)
- 重点(40195)
- 课题(39331)
- 部(39248)
- 创新(38508)
- 发(38308)
- 项目编号(35298)
- 大学(34115)
- 科研(33982)
- 期刊
- 济(100965)
- 经济(100965)
- 研究(73595)
- 中国(50183)
- 管理(39961)
- 学报(38377)
- 教育(38360)
- 科学(36168)
- 农(33352)
- 财(30252)
- 大学(29254)
- 学学(27102)
- 技术(24974)
- 农业(23934)
- 融(17724)
- 金融(17724)
- 业经(17390)
- 财经(15700)
- 科技(15477)
- 经济研究(15413)
- 图书(15170)
- 经(13286)
- 技术经济(13018)
- 理论(12825)
- 业(12779)
- 问题(12654)
- 实践(12022)
- 践(12022)
- 现代(11553)
- 坛(11193)
共检索到360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先明
基础研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机制环境等因素制约,影响了我国的创新研究和创新人才成长。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促进创新性研究,大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创新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善超
世纪更替的时间,虽然为主观设置的坐标系所确定,但它给人类进行总结和筹划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间点。在发达国家纷纷筹划未来发展的同时,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相应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以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江泽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茂 罗娟研 徐浩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同时基础学科需要利用工程技术和行业产业实现科技转换和实际应用,而作为转换载体的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在新工科理念下开展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新时代探索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实践。基于对新工科理念下高校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通过与以美、德、日3个国家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国内外比较分析,从价值塑造、知识体系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助推等维度分析中国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归纳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在资源供给、培养体系和回应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明确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保证基础学科理论深度的同时保持与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同步,开展以物理为基础、应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开展物理学和工程科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实践,以此培养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奠宙
高中是基础教育,打好基础仍然是首要任务。流光溢彩的上层建筑往往掩盖了朴实无华的基础。所以,在提倡创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基础的重要性。如何处理教育中的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创新需要坚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陆一 史静寰
长期以来,中国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过度集中于专业培养,而社会环境的质变已经使资优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决定性的问题。现实中大学教育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三种办法,即志向教育、竞争性考试制度和兴趣至上都不理想,致使密集投入教育资源却事倍功半。"志趣"的概念能够统摄古典的志向与现代的兴趣之间教育思想的张力。资优学生"志趣"的养成需要在大学本科阶段注重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建立师徒制,形成教学共同体,在管理和评价上给"志趣"的养成留有余地。
关键词:
志趣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实验班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其坤
当今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国家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变革等多因素历史地交汇在一起,各国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呼啸而至,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几个科学突破的例子,阐释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强调培养杰出人才需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学科规划等。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杰出人才 强基计划 学科规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雪萍 袁李兰
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美国研究型大学以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并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从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探索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四个方面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关键词:
美国研究型大学 研究生 创新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质量问题逐渐突显,并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综观最近一段时期人们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二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一方面要在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前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师文庆 杨磊 李永强 殷红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将学科竞赛渗入到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促进了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段远源 张文雪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旦
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在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支撑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实施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应加快理念转变、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师资培养、完善资源保障。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高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可 杨萌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要完成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必须从多维的角度出发,改革优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等,确立正确的办学目标,从整体上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多维视角 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方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锋
对广州先进制造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主导模式的不完善、院校自我调适机制的不健全、行企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应从校政协同、校行协同、校企协同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对策,并尝试构建基于"校政行企"协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高职 跨界 协同机制 先进制造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吕改玲 蔡琼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建立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科群 研究生 创新人才 培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春姣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创新人才是一支重要力量,而高校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培养模式特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提出了对我国建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