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6)
- 2023(11950)
- 2022(9697)
- 2021(8627)
- 2020(7084)
- 2019(15746)
- 2018(15015)
- 2017(29214)
- 2016(15778)
- 2015(16906)
- 2014(16626)
- 2013(16440)
- 2012(15407)
- 2011(13995)
- 2010(14054)
- 2009(12827)
- 2008(12402)
- 2007(10960)
- 2006(9833)
- 2005(8838)
- 学科
- 济(87136)
- 经济(87073)
- 管理(43651)
- 业(41953)
- 企(32849)
- 企业(32849)
- 方法(32234)
- 数学(28977)
- 数学方法(28771)
- 地方(19612)
- 中国(18911)
- 学(18281)
- 农(18044)
- 财(17677)
- 业经(16633)
- 地方经济(13564)
- 贸(13166)
- 贸易(13162)
- 制(13139)
- 农业(12827)
- 易(12749)
- 产业(11712)
- 环境(11682)
- 融(11168)
- 金融(11168)
- 银(10991)
- 银行(10935)
- 务(10613)
- 财务(10605)
- 财务管理(10587)
- 机构
- 大学(234310)
- 学院(233573)
- 济(109026)
- 经济(107274)
- 研究(87071)
- 管理(84894)
- 理学(74289)
- 理学院(73370)
- 管理学(72140)
- 管理学院(71699)
- 中国(62839)
- 科学(54278)
- 京(47851)
- 农(47465)
- 财(46339)
- 所(45428)
- 研究所(41843)
- 业大(39020)
- 财经(37848)
- 农业(37633)
- 中心(37508)
- 经济学(36016)
- 经(34608)
- 江(33993)
- 经济学院(32399)
- 院(30869)
- 北京(29413)
- 范(28415)
- 财经大学(28315)
- 师范(27950)
- 基金
- 项目(161566)
- 科学(127448)
- 基金(120622)
- 家(109170)
- 研究(108518)
- 国家(108337)
- 科学基金(91520)
- 社会(74150)
- 社会科(70602)
- 社会科学(70583)
- 基金项目(63638)
- 省(62247)
- 自然(60157)
- 自然科(58855)
- 自然科学(58835)
- 自然科学基金(57867)
- 划(52825)
- 教育(48830)
- 资助(48753)
- 编号(38732)
- 重点(37282)
- 发(35888)
- 部(35695)
- 创(33583)
- 国家社会(32536)
- 创新(31660)
- 科研(31466)
- 计划(31276)
- 教育部(30249)
- 成果(30121)
共检索到340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昱竹 李波
通常认为基础性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探究发展经济学的结构转型观点是否也作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文章选取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样本,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研究1978—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果发现,基础性要素始终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结构转型,分别以"农业-制造业"与"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转型为主要内容。且结构转型主要在东西部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为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以来基础性要素与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表现出下行趋势,虽然各样本的主要增长动力并不一致,但在基础性要素与结构转型的作用下,这种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甚至是扭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文革 贾卫萍
数据要素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数据要素引入新结构增长模型,研究数据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由数据要素投入直接带来的经济增长;间接效应是通过数据要素驱动生产结构升级和禀赋结构变迁间接促进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发现,随着数据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人均数据与人均资本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当人均数据超过人均资本时,数据/劳动禀赋结构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主要由数据要素驱动。因此,充分发掘数据要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可以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加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佳 安珂珂 赵青华
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能够同时实现效率与公平,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推进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动能,但二者的逻辑机理及传导渠道的系统研究尚需深化拓展。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构建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并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缩小旅游发展差距,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促进作用显著,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显著;(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理清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效应,有助于为数字经济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长庚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处谈及消费发展问题,特别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与十八大报告中"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提法相比,十九大报告关于消费的阐述体现了中央对消费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十九大报告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意味着消费发展、经济发展都不应单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结
关键词:
消费发展 低收入者 基础性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吉昱华 蔡跃洲 史仕新
在新增长理论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路径。社会基础结构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了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取向和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 ;社会激励结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社会权力结构决定了个体以何种方式达到其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目的 ;制度和政策通过影响个体和厂商从事不同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理论 社会基础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构建了一个结构型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将劳动投入结构、资本投入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运用199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这一时期要素产出弹性的动态特征,并估算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研究表明:近年来潜在增长率下降,主要由资本存量增速下降所导致,但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减缓了这一趋势。近10年来实际增长率变化主要受潜在增长率变化影响,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减缓,是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所致,未来政策重心应从需求管理过渡到供给管理,着力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时变弹性 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率 产出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红霞 王丹阳 马廷玉
文章利用C-D生产函数,对2000—2013年山东省17地市三次产业的要素产出弹性进行了测算,并结合要素投入构成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结构动因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劳动、资本、技术研发三要素对山东省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正向积极影响,但产出弹性数值和变化趋势相差较大,其中,资本产出弹性最高且表现平稳,劳动产出弹性明显低于资本产出弹性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技术研发产出弹性最低,总体上,2000—2013年山东省经济增长除依赖劳动力增加与技术研发投入外,更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资本投资的拉动。
关键词:
要素投入结构 产出弹性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立生
2017年,我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创新驱动增强,经济运行表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消费稳中健行,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地位进一步提高。经济稳中有进,质量进一步改善,为消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创新,支持实体经济,促进流通业创新转型,密集出台扩大消费的政策,为消费提供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庞瑞芝
经济转型期间中国工业部门取得了辉煌的增长业绩,在中国工业部门增长的背后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本文从中国工业部门增长的核心入手,剖析中国工业部门35个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通过构建考虑能源消耗的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系;一是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力与技术变动同全要素能源效率表现之间的关系;二是全要素技术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比较;三是工业部门的人均增加值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U型曲线关系;四是工业部门结构变动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立岩 潘慧峰
经济增长理论中 ,知识外溢模型缺少对基础科学知识的分析。本文将基础研究纳入经济增长框架 ,描述基础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讨论基础研究对长期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 ,应用技术的增长受基础科学知识的制约 ,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知识的增长 ,经济也不会有长期增长。第二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是有所作为的 ,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提高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经济增长 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广珍 刘瑞国 黄宗晔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多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生产行为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日益普遍的私家车购买现象,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揭示了道路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私家车消费,进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命题,本文还构建了中国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道路和道路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中私家车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消费效应)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
道路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私家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蔡新民 刘金全 方毅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总量数据和面板数据探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并未出现剧烈波动和显著下降的现象,其贡献率约为12%;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人均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贡献度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曲线。当前,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加快推进较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其投资布局上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蔡新民 刘金全 方毅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总量数据和面板数据探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并未出现剧烈波动和显著下降的现象,其贡献率约为12%;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人均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贡献度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曲线。当前,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加快推进较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其投资布局上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杰 聂新平
本文以1998年深圳市启动内需,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为案例,试图阐明一个实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活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具有在实行财政扩张政策时,避免长期经济增长不稳定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一、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总需求替代效应深圳是一个...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志强 赵全海
按照复利增长的逻辑,考虑公司的有限寿命,未来收益或价值的永续增长率一定是负的而不是正的,而负增长率又让人难以接受,本文将这种矛盾称为"ZZ悖论"。借助于Gordon模型,基于Moody的违约数据,围绕如何解释"正永续增长率"以及"负增长率"对于资产价值的重大影响,讨论了ZZ悖论的种种隐含意义,包括各信用等级公司的破产概率、期望寿命、负永续增长率及其对公司股票价值和贴现率的潜在影响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