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0)
2023(4304)
2022(3618)
2021(3226)
2020(2698)
2019(6003)
2018(5676)
2017(10409)
2016(5877)
2015(6396)
2014(5987)
2013(6151)
2012(5834)
2011(5496)
2010(5375)
2009(4846)
2008(4826)
2007(4343)
2006(3809)
2005(3415)
作者
(22181)
(18820)
(18749)
(17415)
(11856)
(9323)
(7991)
(7510)
(7224)
(6615)
(6573)
(6288)
(6230)
(6181)
(6136)
(5787)
(5741)
(5706)
(5512)
(5476)
(5047)
(4769)
(4553)
(4488)
(4348)
(4263)
(4139)
(4124)
(4034)
(3992)
学科
(21665)
经济(21625)
管理(15614)
(14275)
(11051)
企业(11051)
方法(10047)
数学(8890)
数学方法(8781)
(7252)
(6473)
(6122)
中国(5848)
(4517)
贸易(4515)
业经(4445)
(4442)
(4399)
农业(4259)
地方(3618)
环境(3612)
技术(3610)
(3396)
财务(3393)
财务管理(3383)
(3381)
金融(3381)
(3285)
企业财务(3244)
(3102)
机构
大学(89470)
学院(88270)
研究(38862)
(33451)
经济(32736)
(30227)
科学(28585)
管理(27824)
中国(25695)
农业(24791)
理学(24396)
理学院(24042)
管理学(23410)
管理学院(23291)
(23038)
研究所(21522)
业大(21325)
(19779)
中心(16283)
农业大学(15736)
(15460)
(15119)
(14338)
(13885)
科学院(13787)
(13711)
(13577)
实验(12608)
北京(12219)
财经(12139)
基金
项目(66698)
科学(49960)
基金(48374)
(48341)
国家(48004)
研究(38372)
科学基金(37497)
自然(27734)
自然科(27131)
自然科学(27118)
自然科学基金(26643)
(26492)
基金项目(25054)
社会(24019)
(24006)
社会科(22757)
社会科学(22748)
资助(20436)
计划(16997)
教育(16961)
重点(16347)
科技(16121)
(14692)
(14160)
(14049)
(13863)
科研(13747)
(13405)
创新(13138)
专项(13007)
期刊
(33726)
经济(33726)
学报(28780)
(27833)
研究(23887)
科学(21038)
中国(19114)
大学(18945)
农业(18849)
学学(18428)
(11455)
(11193)
管理(10701)
业大(8896)
农业大学(7559)
(6380)
金融(6380)
财经(6350)
经济研究(6329)
(6257)
教育(6196)
中国农业(6002)
林业(5855)
科技(5534)
(5511)
技术(5312)
自然(4879)
业经(4834)
问题(4349)
自然科(4241)
共检索到129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李振华  丰明  马少康  杨桂霞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225×104~375×104/hm2范围内,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基本苗增加而减少,产量随基本苗增加而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基本苗增加而降低,清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此相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底施氮素均为135kg/hm2的条件下和追氮量45~135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随追氮量增加而提高。A(品种)×C(追氮量)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互作显著,B(基本苗)×C(追氮量)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互作显著。可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又升  袁家富  郝福新  阮际洲  赵书军  王朝辉  
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主区为小麦品种、副区为氮用量水平,设置不施肥对照、5个氮素用量水平的6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的产量、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以及加工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个小麦品种的土壤基础肥力产量、最高产量及其施氮量的差异显著,但氮肥能提高的最高绝对产量都相当。同时,依据施氮水平与产量试验数据,用二次多项式模拟得到小麦氮肥产量效应方程和复相关系数,鄂麦18:y=-0.059x2+30.209x+3 165.7,R2=0.965 8**;鄂麦23:y=-0.069x2+32.856x+2 321.7,R2=0.996 3**和郑麦9023:y=-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新开  郭文善  周正权  封超年  彭永欣  凌启鸿  
研究了基、追氮肥用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与运转、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都上升,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植株花前氮积累量与基施氮肥量、花后氮积累量与追施氮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籽粒氮产量与花前氮积累量、花后氮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前氮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氮积累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基、追氮肥平衡施用,氮素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高;中筋小麦扬麦10号施氮量低于266.55kg穐a-1,为“氮素调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庄文锋   翟军   刘超   李德正   孔令让   李安飞   杨猛  
为了完善新品种山农38栽培技术以便大面积推广,试验设置了5个基本苗和3个种植行距共15个处理,研究分析不同基本苗和行距对小麦产量形成、相关光合指标和辐射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处理对各指标影响较大,差异显著,行距次之。225万株/hm~2基本苗和23 cm行距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构成合理,获得高产。同一时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基本苗和行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生育期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基本苗和行距的加大使下降幅度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变化规律一致,与胞间CO_2浓度相反,随生育期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逐渐增加。Fv/Fm只有在B5高密度处理下明显降低,其他处理相差不大。有效辐射量和光辐射截获率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处理下的有效辐射量和光辐射截获率差异不显著,高密度处理下同一基本苗处理下的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钱银飞  张洪程  李杰  吴文革  张强  陈烨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B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广才  刘利华  张艳  杨玉双  杨兆生  
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的处理,研究了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子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增施肥料,群体生物量有所增加,提出了超高产小麦适宜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参考指标。根长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增施肥料可以提高根长密度。根系平均直径以0~10cm土层内最大,增施肥料对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不大。根系的总表面积以0~10cm土层内最大,以下锐减。增施肥料可增加根总表面积,施氮磷比例为1∶1时效果最好。不同土层内根系总长度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其中0~10cm土层占50%以上。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施氮磷钾比例1∶1∶0 6时效果最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少康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杨桂霞  徐凤娇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和化学调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化控处理对籽粒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与180kg/hm2的施氮量相比,施氮270kg/hm2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干湿面筋含量以及面粉吸水率,但增氮肥不利于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起身期喷施麦巨金对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有明显的正调节效应,其中对清蛋白、干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喷施乙膦水剂有利于粉质参数的改善;喷施多聚氨基酸钾盐对沉降值和吸水率有一定的正调节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世娟  周殿玺  诸叶平  李建民  兰林旺  
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灌溉方法下各处理之间的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与两水处理相比 ,四水处理公顷穗数提高 ,但拔节水导致千粒重极显著降低。四水条件下小麦的氮素吸收量高于两水条件下的相应氮肥处理 ,而氮素生理效率降低。灌四水使氮素在小麦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提高 ,两水灌溉更有利于氮素向子粒转运。各营养器官对子粒氮的贡献率依次为叶片 >茎秆=颖壳 >叶鞘 >根系 ,其中叶片的氮素转移量最高 ,两水灌溉制度下 ,常规施肥量适宜于部分基施、部分于拔节期追施 ,而省肥用量可以考虑全部基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春生  卢崇靖  孙婉  刘洋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 200m~3/hm~2,施氮总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_1)、5∶5(B_2)和7∶3(B_3),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进行等量追肥和灌水,测定2个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中,B_1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穗数,B_3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B_2处理则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因而产量最高;2)B_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进而提高了加工品质;3)B_2处理显著增加花后氮素吸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例为5∶5可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提升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继承  杨永辉  郑惠玲  潘晓莹  韩伟锋  
为探明不同小麦品种对水分条件的响应,以矮抗58和周麦18为材料,在通许县开展了壤质潮土测墒灌溉与氮肥运筹配合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分蘖-返青期(11月15日-2月15日)耗水比例较低,其中重度胁迫和充分灌溉处理矮抗58高于周麦18,轻度胁迫处理则低于周麦18;返青-抽穗期(2月15日-4月15日)耗水明显增加,矮抗58高于周麦18;抽穗-成熟期(4月15日-6月10日)品种间差别较小。矮抗58总体耗水量较周麦18略高,轻度胁迫有利于降低耗水量,其中矮抗58轻度胁迫处理与充分灌溉处理相比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振生  徐立新  吴政卿  林作楫  宋玉立  郑飞  杨会民  马君  
研究了施肥和浇水以及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对改善强筋小麦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孕穗期追肥有利于植株体内氮素的代谢与转化,与拔节期追肥相比可明显改善品质;灌浆期喷施氮素,可促进氮素代谢与转化,使一些品质的主要指标有所提高;浇灌浆水影响子粒内氮素的转化与积累;生长调节剂麦健对增加面团稳定时间有一定正效应,但一些常用的杀菌剂则对品质有一定副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爱大  蔡金华  温明星  李东升  曲朝喜  
为了给江苏淮南地区的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设置75、112.5、187.5 kg/hm23个追氮水平和苗期、拔节期、孕穗期3个追氮时期,于2010-2012年研究了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镇麦168'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随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以追氮187.5 kg/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从苗期到孕穗期,随追氮时期的后移,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拔节期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镇麦168'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千粒重随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的后移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宇  马均  童平  朱萍  李树杏  王根齐  许远明  
在施纯氮总量180 kg.hm-2下,以II优498为材料,研究大苗移栽三角强化栽培水稻前中后期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情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茎基部伤流量、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含量、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种施肥方式下,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底、蘖、穗、粒肥比例依次是5∶3∶1∶1、5∶3∶2∶0、6∶3∶1∶0、7∶3∶0∶0、6∶4∶0∶0、10∶0∶0∶0、5∶5∶0∶0。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只施底肥和分蘖肥的处理显著低于施用底蘖穗粒肥处理的产量,其叶面积衰退速率高,成熟期的伤流强度低,收获指数低。而采用底、蘖、穗、粒肥比5∶3∶1∶1施肥处理,从齐穗期到成熟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祖梁  王飞  顾克军  张传辉  顾东祥  李想  孙仁华  杨四军  
为明确稻茬麦合理的氮素施用及秸秆养分归还特征,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小麦群体干物质、氮、磷和钾积累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以基追比5∶5处理最高。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布,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显著提高了植株各层干物质、氮、磷和钾素的积累量。不同施氮处理叶片干物质、氮、磷主要积累于中上层,钾积累于下层;茎鞘干物质和钾主要积累在下层,氮、磷积累在中上层。各叶层、茎鞘层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残茬秸秆(倒4层叶+倒4层茎+颖壳和穗轴)干物质、氮、磷、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