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28)
- 2023(19096)
- 2022(16012)
- 2021(14735)
- 2020(12726)
- 2019(28595)
- 2018(28443)
- 2017(54987)
- 2016(30019)
- 2015(33226)
- 2014(33150)
- 2013(33109)
- 2012(30367)
- 2011(27169)
- 2010(27077)
- 2009(25400)
- 2008(25420)
- 2007(22934)
- 2006(20037)
- 2005(17743)
- 学科
- 济(127422)
- 经济(127265)
- 业(107692)
- 管理(94830)
- 企(88595)
- 企业(88595)
- 方法(57736)
- 农(49263)
- 数学(48252)
- 数学方法(47698)
- 财(37685)
- 业经(35072)
- 中国(33831)
- 农业(32464)
- 制(25774)
- 务(25378)
- 财务(25326)
- 财务管理(25281)
- 企业财务(24019)
- 学(23658)
- 贸(23647)
- 贸易(23640)
- 易(23010)
- 地方(22768)
- 技术(21571)
- 理论(20208)
- 和(19607)
- 策(19226)
- 划(18643)
- 银(18171)
- 机构
- 学院(432101)
- 大学(428122)
- 济(177401)
- 经济(173724)
- 管理(171063)
- 理学(147853)
- 理学院(146283)
- 管理学(143849)
- 管理学院(143047)
- 研究(140409)
- 中国(108254)
- 京(88905)
- 农(88755)
- 科学(88230)
- 财(81442)
- 所(72128)
- 业大(70774)
- 农业(69325)
- 中心(66634)
- 江(65880)
- 研究所(65397)
- 财经(65271)
- 经(59381)
- 北京(54660)
- 经济学(53939)
- 范(52180)
- 州(52032)
- 师范(51511)
- 院(49710)
- 经济学院(48971)
- 基金
- 项目(292876)
- 科学(230796)
- 基金(215012)
- 研究(206672)
- 家(189433)
- 国家(187780)
- 科学基金(161528)
- 社会(133650)
- 社会科(126479)
- 社会科学(126442)
- 省(115327)
- 基金项目(114438)
- 自然(107073)
- 自然科(104736)
- 自然科学(104702)
- 自然科学基金(102895)
- 划(96510)
- 教育(93263)
- 资助(87126)
- 编号(82100)
- 重点(65286)
- 成果(64940)
- 部(64066)
- 发(62539)
- 创(62310)
- 创新(57838)
- 科研(57013)
- 业(55812)
- 国家社会(55625)
- 课题(55194)
- 期刊
- 济(195415)
- 经济(195415)
- 研究(117266)
- 农(84939)
- 中国(80964)
- 学报(72116)
- 科学(66129)
- 财(65789)
- 管理(62585)
- 农业(56927)
- 大学(54297)
- 学学(52065)
- 融(39644)
- 金融(39644)
- 业经(36608)
- 技术(36555)
- 教育(32668)
- 财经(32349)
- 业(30709)
- 经济研究(29596)
- 问题(27870)
- 经(27841)
- 版(22729)
- 技术经济(22404)
- 统计(20876)
- 图书(20159)
- 商业(20118)
- 现代(19995)
- 科技(19681)
- 策(19617)
共检索到631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付明辉 刘传江 董延芳
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2018年数据和城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以及城市异质性下基本公共服务的定居效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高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每增加1%,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显著提高3.4%,意味着农业转移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的支付意愿约为309元;(2)经营性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效应高于非经营性公共服务;(3)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保障间接提高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其中就业质量发挥的间接效应更大;(4)基本公共服务对高劳动力需求冲击城市和低房价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具有显著的市民化效应。本文为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俊杰 陈一飞 钱文豪 王洪卫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分析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房租负担会显著降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高能有效削弱房租负担对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且削弱的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据此,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住房租金,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将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重要课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房价过快上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个人生活,也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劳动力消费偏好异质性纳入理论分析,从消费视角分析房价上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进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同影响,并利用2004-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相对房价上涨导致普通劳动力的流出和技术人才的聚集,改变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结构,进而对不同产业的迁移和布局产生影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排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演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文章认为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升劳动力流动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江永红 陈奡楠 张彬
文章基于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城市房价上涨及区域性房价差异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房价具有"门槛"效应,城市房价的上涨促进了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集聚而阻碍了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呈高技能偏向型特点;同时,房价上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房价具有"门槛"效应,但中部地区房价上涨引致了劳动力"极化"——即低技能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聚集,劳动力质量向两端偏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敏
基于2005—2019年中国1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等实证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城市人口、劳动力就业与收入水平对房价的影响。进一步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将这些城市划分为三大梯队,与城市总体情况进行深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收入水平对房价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正向影响;对中国城市总体而言,人口数量、劳动力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都与房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而言,劳动力就业水平对房价有较大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蓉 黄桂田
本文结合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査数据(CMDS),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城市落户门槛将如何影响异质性劳动力的居留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城市落户门槛的提升将显著降低流动劳动力的定居意愿,增加其离开与进行短期策略性流动的概率。具体地,城市落户门槛每上升一个单位,流动劳动力离开本地的意愿的概率将上升3.98%,停留1—2年的概率将上升6.81%,停留3—5年的概率将上升6.44%,停留6—10年的概率将上升0.84%,而有永久定居意愿的概率将下降17.90%。城市落户门槛对不同城市规模与技能水平的人群具有异质性作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落户门槛的变化对流动劳动力的居留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特大与超大城市中,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对落户门槛的变化更加敏感,落户门槛的提升可能促使高技能劳动力更快地离开本地流向其他地方。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获取与社会认同感等非经济因素是城市落户门槛影响流动劳动力居留意愿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莉 何晶 马润泓
中国房价持续增长,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那么房价有没有抑制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本文论证了房价的拉力作用和阻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作为备择城市的城市特征信号降低了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拉力,另一方面是房价作为居住成本压缩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阻力,两种作用最终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吸引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在实证上,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0—2012年250个地级市的房价数据匹配出一个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库,发现房价对劳动力流动确实存在"倒U型"影响。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控制了房价测量误差、流出地特征、流动动机等因素后结果依然稳健。并且,本文重点考察了劳动力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家庭阶层、户籍等各种异质性的影响,发现高技能劳动力的倒U型拐点更小,对房价更敏感,原因在于其购房需求更强;倒U型影响主要作用在大城市,且沿海城市劳动力流动的倒U型拐点更大。当前除部分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表现出对劳动力的拉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莉 何晶 马润泓
中国房价持续增长,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那么房价有没有抑制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本文论证了房价的拉力作用和阻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作为备择城市的城市特征信号降低了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拉力,另一方面是房价作为居住成本压缩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阻力,两种作用最终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吸引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在实证上,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0—2012年250个地级市的房价数据匹配出一个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库,发现房价对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群 李潇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数据,探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对其定居意愿的影响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水平较低,仅为0.347,也只有13.27%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城镇;其中,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适应能力影响不显著;就群体差异而言,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对新一代农民工和异地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更甚,对老一代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影响较小。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能力 定居意愿 群体差异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有兴 杨晓妹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中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与31个省份的区域特征数据,研究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劳动力个体及家庭异质性对其流动中公共服务偏好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劳动者除了追求经济收益外,更倾向于流入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个体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强化了劳动者流动中对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偏好,而年龄因素只对地区教育水平敏感,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影响效果减弱;家庭特征中,16岁以下子女数和家庭教育支出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教育水平的偏好,而家庭老人数和家庭医疗开支提高了劳动者向高医疗水平地区流动的几率。这表明外来人口在平等享受流入地公共服务方面初见成效,然而劳动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背负着让个人及家庭享受更好教育与医疗的使命。为此,政府应增加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其覆盖率和可及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劳动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社区医院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欣欣 黄祖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谭晓婷 张广胜
了解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愿意落户城市,判断影响他们留城定居意愿的因素,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对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个体外来劳动力留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市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工资收入、城市生活融入程度等。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落户意愿 Probit模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许和连 赵德昭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重润 路迪
房地产价格对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663家上市公司2008-2016年微观数据,研究房价上涨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估计方法采用SYS-GMM。回归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企业劳动力成本有较明显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013。房价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存在规模差异、行业差异以及产权差异。本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房价上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邵军 孙巍
如何治理房价过度上涨,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和优化地区间要素配置已经成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房价变动、要素扭曲之间的内在机制。数值模拟发现技能型劳动力集聚带来的地区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高以及其对资本的引致效应是造成房价上涨的关键因素。房价上涨抵消了异质性劳动之间的引致集聚规模效应,并诱发了要素间的替代,形成了技能集聚地区的房价上涨,劳动力技能结构提升和资本深化的内生反馈机制。实证检验发现技能型劳动力集聚会造成劳动价格的负向扭曲和资本价格的正向扭曲,最终使得要素的整体价格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产生负向扭曲。而房价会造成劳动价格的正向扭曲和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最终使得要素整体价格和要素相对价格产生正向扭曲。文章的研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 房价变动 要素价格扭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