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35)
2023(14760)
2022(12266)
2021(11404)
2020(9723)
2019(21932)
2018(21454)
2017(41180)
2016(21466)
2015(23556)
2014(22791)
2013(22667)
2012(20411)
2011(18073)
2010(17416)
2009(15769)
2008(14749)
2007(12046)
2006(10019)
2005(8425)
作者
(57991)
(48449)
(48216)
(45699)
(30548)
(23165)
(21868)
(19098)
(18577)
(16638)
(16583)
(16156)
(15005)
(14994)
(14853)
(14621)
(14580)
(14485)
(13956)
(13733)
(11720)
(11605)
(11547)
(11023)
(10927)
(10753)
(10374)
(10255)
(9642)
(9464)
学科
(85246)
经济(85153)
管理(59609)
(58174)
(44221)
企业(44221)
方法(42410)
数学(38570)
数学方法(38178)
中国(25491)
(23356)
(22762)
(19861)
贸易(19852)
(19429)
业经(17761)
(15906)
农业(15553)
(15057)
(13102)
银行(13068)
环境(13000)
地方(12998)
技术(12832)
(12805)
财务(12769)
财务管理(12744)
(12527)
(12316)
金融(12315)
机构
大学(292593)
学院(289490)
(128852)
经济(126762)
管理(117972)
理学(103908)
理学院(102856)
管理学(101355)
管理学院(100805)
研究(96801)
中国(73950)
(59591)
科学(57067)
(55350)
(48103)
(46070)
财经(45677)
中心(45416)
业大(43966)
研究所(42542)
(42184)
经济学(41094)
(38259)
农业(38059)
经济学院(37283)
北京(36738)
(35201)
(35117)
师范(34746)
财经大学(34593)
基金
项目(211227)
科学(168798)
基金(159517)
研究(150352)
(141070)
国家(139962)
科学基金(121031)
社会(101762)
社会科(96687)
社会科学(96665)
基金项目(84562)
(78218)
自然(78069)
自然科(76413)
自然科学(76390)
自然科学基金(75078)
教育(67805)
(67483)
资助(63584)
编号(57797)
(47958)
重点(47317)
(44903)
(44710)
国家社会(44658)
成果(44641)
创新(42077)
教育部(41707)
科研(41412)
人文(40380)
期刊
(125691)
经济(125691)
研究(79019)
中国(50085)
学报(46553)
科学(42991)
(41321)
(41064)
管理(40763)
大学(35829)
学学(33979)
农业(28386)
(23269)
金融(23269)
经济研究(23196)
技术(22584)
财经(22115)
教育(21588)
业经(20052)
(19156)
问题(16723)
(16206)
图书(16185)
(15791)
统计(13985)
世界(13636)
商业(13579)
国际(13562)
(13430)
技术经济(13196)
共检索到404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陈晓璇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成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由“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也可以改善由“环境”造成的“努力”不平等的“偏环境问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意味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效地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村、低收入、女性、低养老负担、低人力资本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涵义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机会均等,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畅通国内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晓东  张卫东  
在对我国省级层面的技术效率和机会不平等程度定量测度的基础上,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究机会不平等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对机会不平等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发现,机会不平等对社会公平感有显著的负效应,且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条件较差和当前个人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中;机会不平等对社会信任感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当前个人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中;机会不平等对地区犯罪率并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社会资本正向作用于技术效率。这证实了社会资本在机会不平等影响技术效率中的中介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楠  韩秀兰  
基于CFPS数据,运用可进行子组和子要素交叉联合分解的辛格不平等指数,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平等进行测度和分解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全国居民家庭整体消费的辛格不平等指数为0.8063,城乡不平等贡献率分别为67%和33%,居民分项消费不平等较高的前三位依次是食品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及日用品支出,对总消费不平等的贡献依次为26%、23%和18%。子组和子要素的交叉联合分解结果显示,对总的消费不平等贡献最大的一项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不平等,其贡献率达到19%。此外,对总消费不平等贡献率达到10%左右且由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城镇居民设备及日用品支出、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子组和子要素联合分解结论可为深入认识消费不平等的构成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东  黄旭锋  
本文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运用Roemer(1998)对机会不平等的经典分类法,采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发现:我国代际转移所导致的子女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机会不平等平均可以解释收入不平等的54.61%;在客观环境因素中,出生地和户籍对子女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代际转移是导致子女收入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父亲职业类型在对子女收入塑造方面作用突出;相比之下,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子女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贡献不大,但是进入21世纪后,母亲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晨  张卫东  
有效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不平等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努力不平等可通过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创新,机会不平等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扭曲与错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2)实证检验表明,由于努力不平等的促进作用与机会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无显著作用,且机会不平等通过降低社会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间接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其中降低社会流动预期效果更为显著。(3)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制度、财政适度的"有为政府"以及高水平的企业人力资本能够降低机会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4)不平等指标对企业非核心创新影响较大,对企业核心创新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新产业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小克  李小平  
基于1997—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收入、消费的基尼系数纳入研究框架,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水平和结构两个层面考察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恶化均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非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和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倒"U"型,并处于其下行区域,即城乡收入不平等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差距的作用是递减的;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处于"U"型曲线的上行区,即城乡收入差距的上升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来越大;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的角度看,现阶段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不同类别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基于泰尔指数,从五个维度分解和测度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差异整体上趋于收敛;居民消费的群体不平等程度较高,城乡不平等次之,而区域不平等和省际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程度在群体、城乡、区域、省际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居民消费不平等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等,有利于减少居民消费不平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基于泰尔指数,从五个维度分解和测度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差异整体上趋于收敛;居民消费的群体不平等程度较高,城乡不平等次之,而区域不平等和省际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程度在群体、城乡、区域、省际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居民消费不平等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等,有利于减少居民消费不平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余靖雯  龚六堂  
利用1998—2006年省级的财政经济数据,本文对教育财政分权和公共教育供给、教育财政分权和政府教育支出不平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教育在县级层面的过度分权,是造成我国公共教育供给不足和不平等的重要原因;省级政府承担更多的教育支出责任,能够加大地区的公共教育供给、降低省内教育支出不平等程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碧云   叶雅优   易行健   李家山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普惠金融在收入不平等抑制居民消费方面的缓冲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第二,收入不平等通过加剧居民流动性约束以及抑制社会资本积累负向影响消费支出,而普惠金融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对流动性约束的强化作用和对社会资本的抑制作用来减弱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第三,普惠金融的缓冲效应更多体现在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所居住区域正规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居民群体之中。上述研究从普惠金融视角为促进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詹筱媛   张丽君   刘晴   贾雪梅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多期数据,采用事先参数法构建中国地市级收入机会不平等指数,利用中国地市级宏观层面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基础设施产出两方面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基于宏微观数据的匹配,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和机制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缓解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且该结果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研究发现:(1)在异质性分析中,西部、东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收入机会不平等效应最为显著;(2)在机制分析中,检验了劳动力就业水平、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介效应以及研发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3)数字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发挥“数字红利”,缓解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孔蕊  
本文利用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采用Lerman和Yitzhaki(1985)提出的收入分解方法,研究居民分项消费支出对总消费支出不平等的贡献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总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对总消费不平等的推动作用最大,食品、衣着、居住支出具有抑制总消费不平等的作用;农村居民的总消费支出中,居住支出对总消费不平等的推动作用最大,只有食品和衣着两项分项支出对总消费不平等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了各级财政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和任务。尽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理论界并未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也未发现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系统论述。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淑玲  
文章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Bonferroni指数对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构成、居民家庭资产在城乡间及地域间的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非金融资产的不均衡程度远远超过金融资产的不均衡程度;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不平等程度远远高于城镇;东部地区的不均衡程度最为严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不均衡程度最弱;群组间的不平等对总不平等的贡献很小,群组内的不平等是产生总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