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8)
- 2023(15314)
- 2022(12888)
- 2021(11565)
- 2020(9441)
- 2019(21519)
- 2018(21320)
- 2017(40278)
- 2016(21579)
- 2015(24494)
- 2014(24195)
- 2013(24253)
- 2012(22999)
- 2011(21093)
- 2010(21422)
- 2009(19896)
- 2008(19423)
- 2007(17361)
- 2006(15856)
- 2005(14919)
- 学科
- 济(106542)
- 经济(106419)
- 管理(60315)
- 业(54585)
- 企(40429)
- 企业(40429)
- 中国(32694)
- 地方(32510)
- 方法(30609)
- 农(28116)
- 数学(26239)
- 数学方法(25985)
- 业经(23775)
- 制(22668)
- 财(22223)
- 学(21440)
- 农业(19233)
- 地方经济(17388)
- 环境(17110)
- 融(16590)
- 金融(16585)
- 银(16571)
- 银行(16552)
- 行(16067)
- 发(15549)
- 贸(15514)
- 贸易(15497)
- 体(15175)
- 易(14812)
- 和(13723)
- 机构
- 学院(310773)
- 大学(309555)
- 济(134064)
- 经济(130864)
- 研究(117118)
- 管理(112988)
- 理学(94400)
- 理学院(93121)
- 管理学(91719)
- 管理学院(91083)
- 中国(89434)
- 科学(69842)
- 京(68077)
- 财(63749)
- 所(59671)
- 江(53350)
- 研究所(53349)
- 中心(53101)
- 农(50864)
- 财经(48012)
- 范(44645)
- 师范(44243)
- 北京(43262)
- 经(43121)
- 院(42757)
- 业大(42454)
- 经济学(41371)
- 州(40723)
- 省(39301)
- 农业(38868)
- 基金
- 项目(200552)
- 科学(157949)
- 研究(150340)
- 基金(142938)
- 家(124014)
- 国家(122917)
- 科学基金(104794)
- 社会(96836)
- 社会科(91560)
- 社会科学(91536)
- 省(80848)
- 基金项目(75880)
- 教育(66757)
- 划(66432)
- 自然(64365)
- 自然科(62690)
- 自然科学(62677)
- 自然科学基金(61495)
- 编号(61406)
- 资助(56583)
- 成果(51136)
- 发(49407)
- 重点(46110)
- 课题(44075)
- 部(43384)
- 创(41042)
- 制(40229)
- 国家社会(40124)
- 发展(39945)
- 展(39323)
- 期刊
- 济(169324)
- 经济(169324)
- 研究(103000)
- 中国(74131)
- 财(48997)
- 农(47493)
- 学报(44753)
- 管理(43584)
- 科学(43578)
- 教育(34743)
- 大学(34428)
- 融(32913)
- 金融(32913)
- 学学(32034)
- 农业(31807)
- 技术(27919)
- 业经(26503)
- 经济研究(26476)
- 财经(24284)
- 问题(22643)
- 经(21085)
- 图书(18790)
- 资源(16869)
- 业(16683)
- 贸(16015)
- 技术经济(15599)
- 现代(15052)
- 世界(15032)
- 发(14908)
- 坛(14159)
共检索到508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传明 张春梅 任启龙 宋佳 沈茜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江苏省13城市为案例,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揭示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特征和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通过经济要素条件的传递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而在短期内则呈现"升—降—升—降"的小振幅波浪式变化,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速度决定拐点出现的周期长短。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表现为相对协调,但也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带性差异,2011—2013年全省除扬州市之外的其他12市耦合协调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升,到2014年除扬州和镇江两市外,其他11城市耦合协调性都出现了拐点。最后,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关联度 耦合度 江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琼 李松林 白杏 夏涛 陈修岭
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论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二者发展不完全同步。(2)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作用强,协调性逐渐改善,但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跃迁,始终为勉强耦合协调类型,形成外围低中心高的空间格局。(3) 11个城市耦合协调亚类型异质性明显,外围的江门、惠州、肇庆均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分区域看,经济发展滞后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澳珠中江),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型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深港莞惠)和中部(广佛肇)。(4)低值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高值区与低值区城市间形成了两极分化现象。该成果能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协调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红卫
旅游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器,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热点。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1-2012年旅游发展及城镇化进程数据,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旅游经济重心、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在对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两者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研究主要结论有:2001年以来江苏省旅游取得显著的发展,总体上旅游发展差异有所缩小;2001-2012年江苏省各地区旅游重心主要位于镇江境内,但旅游经济重心向西偏北方向发生偏移;苏南地区,尤其是苏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旅游管理 旅游经济 区域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顾金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公共品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例如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文章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理论契合性论证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两者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发展、供给不合理与经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得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公共品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层次与规模的结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顾金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公共品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例如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文章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理论契合性论证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两者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发展、供给不合理与经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得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公共品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层次与规模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连霞 赵媛 管卫华 王玉娟
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定量评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研究耦合类型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各县域大致划分为低水平(14个)、拮抗型(29个)、磨合型(20个)3种类型耦合区;2010年全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各县域分为拮抗型(40个)、磨合型(11个)和协调型(12个)3种类型耦合区;耦合类型空间分布以长江为界,苏南与苏北两极分化明显,长江以北耦合类型水平较低,长江两岸耦合类型中等,长江以南耦合类型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连霞 赵媛 吴开亚
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长期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历史基础、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政策制度、文化教育水平、人力资本与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定性分析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SRM),通过其包含的古典经济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等三种模型比较分析,将上述诸多因子进行降级处理,从全局角度把握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2010年为例进行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静态分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局部视角,对1990-2010年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空间分异特征与动态演变研究,以深入探讨江苏省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0年以来,经济水平对耦合度的促进效用最大,老年抚养比的阻碍作用最大。不同机制在空间上具有非均衡性,同一机制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影响可能不同。最后,针对上述机制分析,提出促进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何冬梅 王增文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分析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江苏省地级市尺度的养老产业、区域经济及二者耦合协调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江苏省养老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稳中趋升,二者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推移极化态势有所加剧。(2)江苏省养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差异,且多数城市以养老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受损)型为主。基于此,提出了推动江苏省养老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养老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磊 潘慧玲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与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关联耦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构建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规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耦合的要素与时序规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盛业旭 刘琼 欧名豪 佴伶俐
在借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Kuznets曲线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假说,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以及苏南5市、苏北5市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②苏南5市城市土地规模的稳定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符合其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而苏北5市城市土地扩张的放缓可能与消除效应中的政策约束有关,或许不利于其当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受区位条件跳跃式优化的影响,苏中3市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未出现Kuznets曲线效应,城市土地仍处于快速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西君 吴殿廷
以"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足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机理模型,并确立了"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和空间互动两种基本模式。结果表明,"微度假"旅游以自然文化资源嬗变、休闲度假价值创造、线上线下技术结合、组团社群结构演变、品牌管理制度变迁等五大功能联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进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营造低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互动。
关键词:
“微度假”旅游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旭 李裕瑞 袁涛 王婧
经济持续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对于小城镇发展道路的诸多争辩和关切也集中在发展规模、用地效率等。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度江苏省109个抽样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借助相关分析等探讨二者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人口规模增加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指数增长"效应要明显优于建成区面积扩张带来的"线性增长"效应,在人口规模达到5万~6万后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2)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联度呈现差异化特征。苏南地区显著高于苏中和苏北,人口规模越大两者的关联度越高,全国重点镇的关联度高于非重点镇和乡,三产均衡发展型和工业主导型乡镇的关联度高,而农业主导型乡镇的关联度较低。上述研究发现对于镇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在于要统筹布局、重点推进、提升活力,着力增强人口吸引力,达到人口门槛规模,进而促进三产融合与集约集聚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白先春 凌亢 郭存芝
在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规则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根据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0-2002年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测算城市质量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一般计量模型,根据此模型及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的结论,分别研究了13个城市在近三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质量系统发展的协调性。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城市发展 综合评价 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江 李秀伟 江俊丽
文章以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二维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时序耦合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阶段,以失调衰退类型为主,耦合系统劣化,核心城市总体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安徽省西部、北部总体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层次;从相对发展度看,长三角约66%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超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约1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耦合系统退化,约2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同步,耦合系统优化。总之,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性,需进一步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优化,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匹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