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21)
2023(9958)
2022(8409)
2021(7921)
2020(6779)
2019(15207)
2018(14962)
2017(28871)
2016(15555)
2015(17423)
2014(17157)
2013(16430)
2012(14703)
2011(12963)
2010(12763)
2009(11467)
2008(10778)
2007(9082)
2006(7796)
2005(6615)
作者
(41483)
(34857)
(34766)
(32924)
(22299)
(16586)
(15756)
(13538)
(13446)
(12265)
(12032)
(11924)
(10929)
(10842)
(10690)
(10678)
(10263)
(10215)
(10067)
(10063)
(8512)
(8372)
(8330)
(8224)
(7890)
(7839)
(7732)
(7422)
(6994)
(6971)
学科
(60616)
经济(60538)
管理(43777)
(41735)
(34594)
企业(34594)
方法(30720)
数学(27479)
数学方法(27030)
(17003)
(16820)
中国(16522)
业经(12956)
(12210)
地方(12092)
(11425)
农业(11306)
(10370)
财务(10332)
财务管理(10308)
(10144)
贸易(10135)
(9867)
企业财务(9811)
理论(9495)
(9374)
银行(9355)
环境(9019)
技术(8994)
(8846)
机构
大学(209841)
学院(207811)
(84328)
管理(83785)
经济(82650)
理学(73288)
理学院(72513)
管理学(71116)
管理学院(70719)
研究(65708)
中国(50113)
(42266)
科学(39938)
(39514)
(33135)
中心(32903)
财经(32118)
(31718)
(30893)
业大(30645)
(29428)
研究所(28349)
(27900)
师范(27597)
经济学(26558)
农业(25812)
北京(25296)
(24374)
财经大学(24245)
(24242)
基金
项目(150566)
科学(120858)
基金(112867)
研究(109004)
(98565)
国家(97775)
科学基金(85475)
社会(71546)
社会科(67931)
社会科学(67913)
基金项目(59847)
(57770)
自然(55851)
自然科(54645)
自然科学(54627)
自然科学基金(53650)
教育(51354)
(49252)
资助(45241)
编号(42941)
(34161)
重点(33976)
成果(33894)
(31745)
(31608)
国家社会(30652)
教育部(29863)
创新(29759)
科研(29680)
课题(28998)
期刊
(85481)
经济(85481)
研究(57115)
中国(36724)
学报(32109)
(30842)
科学(30538)
管理(30139)
(29468)
大学(25468)
学学(23972)
教育(21768)
农业(19652)
(18975)
金融(18975)
技术(18742)
财经(15470)
业经(14003)
(13259)
经济研究(12953)
问题(11834)
(10803)
理论(10008)
图书(9927)
统计(9846)
(9760)
技术经济(9631)
资源(9213)
实践(9193)
(9193)
共检索到294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勇  
面对激增的任务与职责,基层干部并非被动承压或是一味逃避,而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选择性地分配精力资源、应对负担。借鉴组织平衡理论,从“行为可见性”和“行动效能”维度建立基层干部负担差异性认知与应对的分类框架,可分出忠诚——自主加码、准退出——弱化参与、呼吁——避责加压和混合——自我调适四种理想类型。基于T镇的田野研究表明,行动效能和行为可见性越高,贡献越容易获得组织认可,基层干部越愿意提升努力水平以适配更高任务要求(忠诚);行动效能不变而行为可见性越低,贡献难以被组织识别和认可,干部可能会维持既有努力不变、消极应对(准退出)。行为可见性并非越高越好,当行动效能较低时,基层干部更容易暴露在问责风险中而采取自我加压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元珍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乡镇政府既面临治理情境与治理任务的重大变革,也作为科层体制与基层社会的结合点,面临多重治理需求的调整。外在环境的变化,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进行内部组织的调适予以回应。田野调查发现,T镇政府将政府结构分设为党政班子领导下的条线部门、管理处以及行政服务中心三部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三类机构在岗位设定、职能设置、人事安排等方面各不相同,却通过内务与外务、前台与后台、政务与事务等运行机制有机链接起来。总体上看,乡镇政府的整体性调适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与灵活性,能有效回应治理需求,实现弹性政府的内外平衡。在治理环境并不均质的基层社会,保障基层政府组织调适的自主性,对于增强基层政府回应性,提升基层治理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彬  刘红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资源向基层倾斜和下沉,以提高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调研发现,某些基层政府承接了大量下沉资源,但为何陷入疲于应付、忙而无效的“空转”状态?现有研究多从行政压力型体制和基层政府策略主义行为进行解释,而忽视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解释面向。文章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出发,通过对粤西L镇的案例分析,提出逆向压力型体制的解释框架。文章认为:逆向压力型体制不同于行政压力型体制,其关涉基层面对民生诉求时所承受的如何精准和精细回应的压力,以及由此而倚重情感关怀的治理体系;乡土社会对细致入微的情感治理的依赖,致使普遍性的技术治理在民生诉求回应中失准,从而造成农村基层的空转执行。因此,在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时,需要警惕技术“负能”现象,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政策和供给资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春生  
数字平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通过对C镇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智能码”平台案例研究发现,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悬浮化的问题,具体包括平台数据悬浮于真实社会问题、平台规则悬浮于问题处置需求、平台知识悬浮于社会治理情境、平台运行悬浮于基层治理过程等。基于行动者及其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从行动目标、知识、权力和规则等维度解释了城市基层数字平台悬浮化的发生逻辑,为规避潜在风险、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用程序化的资金分配及使用方式解决公共服务问题,但在自上而下不同层级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中,项目制的初衷发生扭曲,从而使得项目在基层实践出现较大的效果差异,文章通过对于项目制在基层运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项目争取与闪躲、项目落地与实施、项目实效发挥与维护的分析,认为基层组织困境是导致"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带来农民被排除在项目运作过程之外、需求无法表达,资源下乡滋生分利秩序,项目实效难以持续发挥等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小龙  姚慧琴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2-2010年中国12个主要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较大进步,主要来源是技术改进。同时,本文还从区域和规模层面考察了中国城市群TFP的群际差异,发现中国城市群在区域层面上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同效应;而在规模层面上,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城市群出现了"追赶效应",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效应逐渐消失。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冯淑怡  
以社会行动者理论与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为基础,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行动者的多重逻辑出发,在央地互动视阈下对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政策演化与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在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变迁中,央地双方在多重逻辑的相互作用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类型,实质设立了差别化的行动准则:在中央权威有效性逻辑与地方代理自利性和局部自主性多重考量的相互回应下,对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采取了掌控与突破的相斥性准则;在中央强公共性和有效性逻辑重叠与地方局部自主性逻辑的相互交织下,对于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则采取了放权与执行的相容性准则。在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央地双方展开了持续性互动,最终形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愈发收紧的"计划管控"、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愈发灵活的"市场调剂"的"双轨化"变迁路径。由此可见,在央地政府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中国未来的建设用地配置改革,不能只寄期望于诸如简单引入市场机制等治理结构层面的改变,还需要从深层次把握中央集权体制下央地政府的多重逻辑、管理诉求与互动策略,由此才能设计能够引导央地激励相容、优势互补的制度改进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炜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价格呈现持续且快速的增长态势,区域间的房产价格逐渐表现出区域差异化的特点。为了全面深入分析各区域房地产价格差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将具有不同分异特性的区域按照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进行划分,构建了两维度整体分析框架,提出采用随机森林法进行异常点度量和特征变量选取,设计不同类城市房地产价格差异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24个分析变量中影响显著的有11个因素。研究结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探究房价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与实际指导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华  
调查发现当前部分乡镇既存在缺编要编现象、一些工作人员满负荷运转,又有些工作人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忙闲不均"问题较为严重。该问题给乡村治理和乡镇治理带来了消极后果,造成不公平的职业生态和负面的示范效应,浪费乡镇人力资源,也使基层群众工作做不细、基层治理脱离群众。"忙闲不均"问题与干部身份差异、职业倦怠、避责卸责等有关,但内源于当前部分乡镇治理的机制不匹配乡镇一线工作的特性,包括多常规工作特性、落实工作特性和群众工作特性。要改变乡镇"忙闲不均"的状况,就需要构建与多常规工作相匹配的常规工作体系,创新与落实工作特性、群众工作特性相契合的一线治理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孔海涛   张小鹿  
在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将全球价值链(GVC)与产能利用率置于统一框架,分析不同GVC嵌入方式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和产能利用率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前向GVC参与度提高有利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后向GVC参与度提高则对提升产能利用率不利。具体而言,前向GVC参与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而非投资对产能利用率产生影响;后向GVC参与影响产能利用率的技术进步渠道不显著,其主要通过加大投资降低了产能利用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后向GVC参与对产能利用率的负向作用可成为现阶段提升产能利用率的重点,鼓励竞争和加强环境规制水平是可行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