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84)
- 2023(15118)
- 2022(12451)
- 2021(11581)
- 2020(9108)
- 2019(20142)
- 2018(19603)
- 2017(36570)
- 2016(20248)
- 2015(22037)
- 2014(21365)
- 2013(20640)
- 2012(18904)
- 2011(16907)
- 2010(17121)
- 2009(15930)
- 2008(15906)
- 2007(14301)
- 2006(12926)
- 2005(11549)
- 学科
- 济(75938)
- 经济(75806)
- 业(65045)
- 管理(60808)
- 农(50371)
- 企(44269)
- 企业(44269)
- 农业(33574)
- 方法(26381)
- 业经(25627)
- 财(22287)
- 数学(22181)
- 制(21973)
- 数学方法(21967)
- 中国(21080)
- 体(16084)
- 环境(15837)
- 学(15507)
- 地方(15331)
- 贸(14134)
- 贸易(14123)
- 易(13837)
- 发(13611)
- 银(13365)
- 银行(13325)
- 划(13069)
- 务(12836)
- 财务(12815)
- 技术(12805)
- 财务管理(12783)
- 机构
- 学院(283409)
- 大学(277381)
- 济(113686)
- 经济(111305)
- 管理(106378)
- 研究(95291)
- 理学(92363)
- 理学院(91398)
- 管理学(89983)
- 管理学院(89485)
- 中国(74449)
- 农(69913)
- 科学(58833)
- 京(56986)
- 农业(53764)
- 财(53512)
- 业大(50405)
- 所(47746)
- 中心(45399)
- 江(44171)
- 研究所(43196)
- 财经(41584)
- 经(37868)
- 范(35880)
- 师范(35387)
- 北京(34730)
- 州(34556)
- 农业大学(34131)
- 院(33996)
- 经济学(33617)
- 基金
- 项目(194417)
- 科学(152706)
- 研究(143223)
- 基金(140337)
- 家(123912)
- 国家(122719)
- 科学基金(104336)
- 社会(92773)
- 社会科(87339)
- 社会科学(87310)
- 省(78321)
- 基金项目(74731)
- 自然(65924)
- 教育(65138)
- 划(64677)
- 自然科(64298)
- 自然科学(64278)
- 自然科学基金(63150)
- 编号(58235)
- 资助(53778)
- 成果(46676)
- 重点(44173)
- 部(42980)
- 发(42779)
- 创(41774)
- 制(41651)
- 课题(40548)
- 创新(38970)
- 国家社会(38745)
- 农(38383)
- 期刊
- 济(133872)
- 经济(133872)
- 研究(78668)
- 农(73454)
- 中国(63179)
- 学报(49909)
- 农业(49355)
- 科学(44585)
- 财(41470)
- 大学(38791)
- 学学(37176)
- 管理(36614)
- 教育(30624)
- 融(29175)
- 金融(29175)
- 业经(28662)
- 业(23414)
- 技术(22922)
- 财经(20402)
- 问题(18765)
- 经济研究(18727)
- 版(17754)
- 经(17455)
- 农村(15431)
- 村(15431)
- 农业经济(15162)
- 业大(14885)
- 科技(14245)
- 世界(14189)
- 农业大学(13170)
共检索到423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齐琦 霍红梅 刘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应有之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农村环境治理需多元协同共治,更需基层组织有效参与。本文在探讨基层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厘清基层组织的内在结构和参与逻辑,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和公共理论,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探究基层组织治理农村环境的作用机制,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解释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保障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宝玲 高静 张应良
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引入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基层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以产业兴旺为目标,从产业选择到促进产业发展。研究发现: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特殊性,基层组织能力是主导因素;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动态能力的发挥,不同的基层组织主体动态能力比较优势不同,需要协商配合、协同发力;乡村产业呈现出差异化发展,除了因资源禀赋条件影响之外,还受到基层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赋能,重视农村基层组织之动态能力的发挥和培育,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水 鲁光敏 任莹
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行动主体,然而环境治理中“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并不鲜见,提升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实现农村环境善治有着重要意义。实现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需要由管控式环境治理逻辑转向参与式环境治理逻辑,在制度供给层面创造参与空间、提供参与支持、制定参与计划,在权益实现层面回应农民环境权益、经济权益和其他权益诉求。研究以浙江云和“绿谷分”实践为例,分析认为加强公民赋权、民主协商、自主治理是实现农民参与式环境治理的内在机制,并从重塑治理共同体、强化社会组织建设、增强民主协商制度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民参与环境治理路径。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农民参与 逻辑转换 路径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忠鹏 王伟
党建引领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治引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经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根本遵循,是总结党领导农民发展集体经济实践经验而提出的创新举措,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集体产权、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优势和乡土社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效能,需要通过社会动员、组织统筹、市场经营、利益联结、协商议事等有效作用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促成村民集体行动、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推动集体收益共享、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的统合治理能力。在新发展阶段,要通过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创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提升集体经济民主治理效能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新型集体经济的统领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税费改革没有改变国家政权建设以来捉村基层组织延续下来的生存逻辑,它们不可能主功地、根本性地从赢利型经纪角色转向保护型经纪角色,谋取私利的动机依然非常强烈。由此而来,农村基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们会把刚性任务弹性化,也会把国家政策结合进农民的观念与行为中并借此谋取私利,还会因为利益空间的有限而出现村座干部之间的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的治理性危机进一步加剧,给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雨 胡亮
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内在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指南。通过建立“利益-文化-情感”的密切联结与互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发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性动力,破解农村环境治理中主体缺位与错位的困境。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态利益碎片化、文化认同不一致及情感联结纽带缺失的现实挑战。为此,应以共同生态利益为坚实基础、以重塑不同主体的文化共振与情感联结为重要抓手,建设融合利益、文化与情感为一体的新型环境治理机制,从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中国的近代史是充满着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为了实现民族国家的崛起,自清末新政以来,中国的历任执政者先后都掀起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热潮。国家政权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乡村基层组织的制度建构问题,借此保证国家能够有效地从小农经济剩余中提取国家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原始积累资本。本文对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基层组织的特点与运作特征进行了描述性演绎,展示了乡村基层组织在不同体制环境下的生存逻辑与运作逻辑,并在本文的最后讨论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使命与乡村基层组织的变革问题。
关键词:
国家政权建设 乡村基层组织 演变逻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焱强
农村环境治理既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奋斗史,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显微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历经了政策空白、制度初创、领域开拓、全面加速和总体深化五个阶段。贯穿始终的转换逻辑主线是,治理理念中价值取向从环保边缘转向美丽乡村、政策思路从碎片思维趋向系统工程;治理结构中制度设计从单一性到多样化、主体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合作、供给从项目建设到长效持续;治理技术中技术逻辑从工程主义到适用技术、组织方式从粗放管理趋精细治理。下一步,要客观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挑战,理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政府投入与群众动员、设施建设与长效管护、末端治标与源头治本等问题,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治理 政策文本 乡村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露 周建国
在政策倡导与实践探索的双重推动下,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成为应对新问题、化解矛盾冲突与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神奇”的概念,创新同时满足组织行动所追寻的合法性逻辑和结果逻辑。处于多重制度环境中的基层行动者,或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境、特殊需求与利益选择塑造“典型实践”,或迫于制度化压力而采取任务式创新、趋同化创新与展示型创新等策略行为,由此形成基层治理创新的不同实践样态。基层治理创新乱象丛生,有碍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制度与行为的融合视角,阐释基层行动者的制度压力与回应行为及其制度性同构、策略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乱象生成于合法性逻辑对结果逻辑的挤压、策略行为运作的隐性空间以及制度逻辑与行为逻辑的互构,进而提出从识别创新样态、矫正创新乱象与促进创新变革等方面优化基层治理创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梁淑平
当前乡村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村民自治转变为社区自治,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地方政府在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时,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农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资源投入,提高治理力量,并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服务型治理工作价值,以此来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社区 服务型治理 基层服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胜利 赵晓峰
税费征缴年代,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变异的根源在于国家汲取型体制,客观反映为乡村基层组织在压力型体制下积极行政带来的机构人员膨胀和经纪体制的复活,直接表现为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凸显。税费改革以后,精兵简政式的乡村体制改革迫使乡村基层组织成了"悬浮性政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乡村治理性危机,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伦理性危机。从乡村危机演变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的变异逻辑及其存在价值是一个可能的理解视角。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维浩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苏毅清 莫斯婷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四个村庄为案例,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嵌套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成效及其差异,探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制度体系是不同层级规则的构型,其中,制度体系互动性与完整性的差异决定制度体系的运行成效,而制度体系高完整性和高互动性是制度体系稳定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关键条件。本文进而提出三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路径:一是以改善制度体系互动性来提升制度体系完整性的“纵向飞跃式”路径;二是以提高制度体系完整性来推动制度体系互动性的“横向推进式”路径;三是制度体系完整性和互动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纵横交错式”路径。本文研究能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