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6)
- 2023(14281)
- 2022(11528)
- 2021(11017)
- 2020(8821)
- 2019(19880)
- 2018(19681)
- 2017(37608)
- 2016(20265)
- 2015(22651)
- 2014(22391)
- 2013(21324)
- 2012(19460)
- 2011(17046)
- 2010(16819)
- 2009(15103)
- 2008(14368)
- 2007(12564)
- 2006(10796)
- 2005(9154)
- 学科
- 济(77651)
- 经济(77558)
- 业(58467)
- 管理(50836)
- 农(50282)
- 企(38130)
- 企业(38130)
- 农业(33522)
- 方法(32306)
- 数学(27890)
- 数学方法(27479)
- 业经(24440)
- 中国(21602)
- 财(18975)
- 制(17873)
- 地方(16760)
- 体(13987)
- 学(13873)
- 理论(13456)
- 发(13238)
- 农业经济(12534)
- 贸(12017)
- 贸易(12009)
- 银(11940)
- 银行(11918)
- 技术(11770)
- 易(11724)
- 策(11681)
- 行(11412)
- 环境(11100)
- 机构
- 学院(268467)
- 大学(261266)
- 济(106200)
- 管理(104111)
- 经济(103867)
- 理学(90467)
- 理学院(89574)
- 管理学(87929)
- 管理学院(87418)
- 研究(86365)
- 中国(66913)
- 农(61201)
- 京(53250)
- 科学(52220)
- 财(47025)
- 农业(46585)
- 业大(45273)
- 中心(43614)
- 江(41251)
- 所(40935)
- 财经(37419)
- 研究所(37287)
- 范(36651)
- 师范(36263)
- 经(34343)
- 州(32525)
- 北京(31979)
- 院(31523)
- 经济学(31447)
- 技术(29797)
- 基金
- 项目(190285)
- 科学(150330)
- 研究(145226)
- 基金(136233)
- 家(118249)
- 国家(117059)
- 科学基金(101005)
- 社会(92346)
- 社会科(86892)
- 社会科学(86869)
- 省(77186)
- 基金项目(72334)
- 教育(67390)
- 划(63321)
- 自然(62829)
- 编号(61406)
- 自然科(61345)
- 自然科学(61326)
- 自然科学基金(60227)
- 资助(52982)
- 成果(49002)
- 重点(42652)
- 部(42258)
- 发(42225)
- 课题(42026)
- 创(40505)
- 国家社会(38215)
- 创新(37626)
- 制(36765)
- 教育部(36305)
- 期刊
- 济(119516)
- 经济(119516)
- 研究(73065)
- 农(65252)
- 中国(57735)
- 农业(44330)
- 学报(42238)
- 科学(38458)
- 财(36055)
- 教育(35361)
- 管理(35011)
- 大学(34169)
- 学学(32379)
- 业经(27282)
- 融(26350)
- 金融(26350)
- 技术(25714)
- 业(20815)
- 财经(17753)
- 问题(17062)
- 经济研究(16117)
- 版(15940)
- 经(15302)
- 农村(15042)
- 村(15042)
- 农业经济(14925)
- 世界(12905)
- 图书(12466)
- 科技(12420)
- 经济问题(12322)
共检索到393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冯立松 李旭鸿 岳林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首次超过50%,我国已经从农业大国时代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建设对于顺利推进城市化、建设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笔者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社区建设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探寻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推进社区改革献计献策。一、西安区社区管理的现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丽娟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之一。基于天津、山东、湖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政府扶持型、组织引领型、市场激励型三种主要路径,通过多维度比较发现不同形态的发展路径具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的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路径需面对政策惯性依赖、行政权力扩张、控制权力削弱等潜在风险。鉴于此,应从构建有效有力的扶持政策、厘清村级组织的权责关系、制定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宣冲 杨丽溶
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范畴,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欠发达农村地区受制于区域位置、人力资源流失、生态资源沉淀等困境,其乡村治理现代化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呈现出互嵌式发展。山西省X村的蜕变之路昭示了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于此,从结构现代化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从制度现代化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部治理,从资源现代化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素治理,从模式现代化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联合治理,是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遵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毅杰 王春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市场化背景下,农村基层正式组织逐渐退出了水利事务管理领域。基于农民主体动力的激发以及灌溉扶持项目的要求,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一项新型制度衍生物在乡村社会被逐步推广。但通过成立用水户协会来解决农业用水问题的制度设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效在学界引起诸多争议。文章基于苏北三地的调查走访,发现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与顶层制度设计的预期方向发生严重偏离;协会的实际运行容易受到来自基层政府、水管单位、农村精英以及农民自身等多元社会主体利益考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的有效设计需要考虑是否有与之适应的成长土壤;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制度设计应将激励及问责机制与政策执行效果衔接起来,同时必须考虑底层需求,底...
关键词:
制度设计 用水户协会 生存困境 底层需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良灿 李政 哈洪颖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农民、建设乡村和再造村落共同体的过程。通过利益联结实现社区再造,既是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助推村落重建的实现图景,也是其目标归属。案例村落在坚持农民主体和村庄本位基础上,在村“两委”带动下,通过精英行动、政府扶持、村企联合和农民参与等方式,发展壮大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此为基础,村落社区在经济生活、组织构造、社会关系、治理秩序、村落公共性等层面实现了重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资源资金注入、产权改革、市场驱动和能人带动等实践路径,以外源驱动激发内生活力,在上下资源联动和内外利益共生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其成为实现农村社区再造的动力源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阳敏
在高效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三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目标、45个三级指标的新型农村社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73个社区进行实证评估,不仅对其现有工作进行考核并查找当前工作的不足和缺陷,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指明方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梁淑平
当前乡村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村民自治转变为社区自治,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地方政府在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时,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农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资源投入,提高治理力量,并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服务型治理工作价值,以此来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社区 服务型治理 基层服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俞松柳
大多数城市里的社区,实际上只是居民的居住区,居民之间彼此少有联系,常常是孤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少了,情感交流更是缺乏。如何在社区建设中让居民们重拾共同体生活,让社区居民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御跸社区探索和实践的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三和交流社""百老惠学堂""民家工作室"具有"同自觉、共做主、互为师、自评价"特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纷纷建立,为提高居民学习热情和生活品质、促进居民情感交流、实现区域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基层社区 社区学习共同体 社区教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立前 尹吉东
与传统农村社会的管理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既有着显著特点,也面临着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层改革的深入,在推动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少地区也都在探索科学有效的、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农村治理转型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的原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推动和实现农村治理从传统乡村管理方式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
传统乡村 新型农村社区 治理 转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联村制度成为转型期地方政府应对社会复杂矛盾、破解基层行政僵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基于浙东的田野调查发现,联村制度通过推动干部下沉,以联村联户的形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打破了科层制的诸多限制,重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协调地带,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干群矛盾、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弥补村级治理公共性的缺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群众日益复杂多元的诉求、村级权力结构对正式权力的排斥、行政体系内过于形式化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等。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华丽 夏卉
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社区,给当前的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治理转型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在形成机制、居住形态、社会性质、经济职能和职业形态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身特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转型,需要重构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治理转型 特征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齐琦 霍红梅 刘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应有之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农村环境治理需多元协同共治,更需基层组织有效参与。本文在探讨基层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厘清基层组织的内在结构和参与逻辑,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和公共理论,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探究基层组织治理农村环境的作用机制,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解释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保障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