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93)
2023(15548)
2022(12906)
2021(12023)
2020(10333)
2019(23185)
2018(22869)
2017(44301)
2016(23485)
2015(26211)
2014(25729)
2013(25096)
2012(22648)
2011(19796)
2010(19936)
2009(18245)
2008(17795)
2007(15950)
2006(13865)
2005(12104)
作者
(62062)
(52088)
(51838)
(49127)
(33047)
(24817)
(23366)
(20185)
(19675)
(18460)
(17591)
(17528)
(16183)
(16157)
(15966)
(15799)
(15367)
(15339)
(14965)
(14827)
(12646)
(12627)
(12621)
(12262)
(11653)
(11572)
(11501)
(11290)
(10390)
(10349)
学科
(100815)
(97438)
经济(97314)
(83831)
企业(83831)
管理(81133)
(47567)
方法(43545)
数学(35053)
数学方法(34617)
(33780)
业经(33155)
农业(31639)
中国(25001)
(23436)
财务(23401)
财务管理(23367)
企业财务(22238)
(20518)
技术(19796)
理论(18026)
(17798)
(16964)
(16897)
贸易(16884)
地方(16805)
(16479)
(16018)
(15839)
经营(13371)
机构
学院(326427)
大学(316597)
(138737)
管理(136903)
经济(136253)
理学(119034)
理学院(117992)
管理学(116363)
管理学院(115737)
研究(96578)
中国(76973)
(64431)
(63407)
(59552)
科学(54880)
财经(51356)
(49239)
业大(47896)
中心(47640)
(46929)
(45454)
农业(45167)
经济学(41551)
研究所(40801)
(38564)
北京(38317)
师范(38236)
(38192)
经济管理(38037)
财经大学(37802)
基金
项目(220983)
科学(177793)
研究(167320)
基金(163159)
(139785)
国家(138260)
科学基金(122442)
社会(109641)
社会科(103758)
社会科学(103727)
(87766)
基金项目(86913)
自然(77467)
教育(77190)
自然科(75799)
自然科学(75779)
自然科学基金(74457)
(71401)
编号(68759)
资助(64672)
成果(53287)
(49966)
(49301)
重点(48447)
(47324)
国家社会(45629)
课题(45444)
创新(45354)
(44717)
(44226)
期刊
(156976)
经济(156976)
研究(89530)
中国(64328)
(61087)
(54045)
管理(53002)
科学(42885)
学报(41993)
农业(41479)
大学(34908)
学学(33499)
业经(32501)
教育(32431)
技术(31939)
(29777)
金融(29777)
财经(25490)
经济研究(23041)
(22148)
(22021)
问题(20933)
技术经济(17534)
世界(16391)
财会(16143)
(15924)
现代(15708)
商业(15691)
农村(14800)
(14800)
共检索到476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占峰  张晓东  朱一青  赵静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攸关"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的重要工程,涉及基层政府、企业家、农民的具体利益。本文在深入分析三者的各种角色之后,精心挖掘了由国家阳光工程的推力模型、市场升级博弈的拉力模型和利益相关者个性博弈的聚力模型组建的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获利的动力源,深度剖析了由传统体制运行的惯性思维组合、旧文化习俗的陈旧观念组合和利益相关者的劣根意识组合构成的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博弈的失策方案,提出了包括张扬角色主责、鞭策消极行为和共筑多赢平台等渠道组成的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益最大化的路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雅丽  
本文从“阳光工程”这一培训转移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农民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培训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科学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玉琴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郊区517个已转移就业劳动力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城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是二、三产业,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障碍;重点分析了广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特点与政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振东  黄汝群  李海洋  潘伟彬  俞建雄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及教育培训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培训的模式思路及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楚庆锋  刘艳婷  
本文从把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类似企业那样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进行农产品生产和劳动力需求决策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以及转移的途径问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  
政府在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责任唐洪(四川省剑阁县委政研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的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质是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劳动力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合理配置农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彬让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立芳  孙上林  
吉林省英俊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使得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有符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个性。总的来说,呈现出转移数量大、转移质量低的特点。这与当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情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对英俊镇进行的农户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总结了英俊镇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宗敏  杨雪梅  
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云南经济要发展,农村是关键;农村经济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核心。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素质持续、整体地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教育的普及与职业技能的培训。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韩笑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和素质低下是制约转移的根本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建议政府要突破体制和观念障碍,加大投入和绩效评价,不断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和效率,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科学设计、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协调劳动和教育部门关系,理顺流入地和输出地的关系,综合设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连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