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53)
2023(8585)
2022(7265)
2021(6759)
2020(5842)
2019(12969)
2018(12781)
2017(24361)
2016(13129)
2015(15145)
2014(15174)
2013(14934)
2012(13910)
2011(12578)
2010(12710)
2009(11836)
2008(11718)
2007(10530)
2006(9384)
2005(8261)
作者
(38917)
(32385)
(32083)
(30766)
(20800)
(15340)
(15027)
(12580)
(12440)
(11794)
(11296)
(11000)
(10504)
(10264)
(10246)
(9882)
(9669)
(9422)
(9420)
(9418)
(8308)
(7976)
(7886)
(7467)
(7242)
(7228)
(7179)
(7144)
(6685)
(6448)
学科
(55597)
经济(55520)
管理(44171)
(41087)
(32252)
企业(32252)
方法(29097)
数学(25871)
数学方法(25640)
(18061)
(17167)
中国(14940)
农业(12414)
(12131)
业经(11805)
(11571)
(11126)
财务(11085)
财务管理(11059)
企业财务(10735)
理论(10397)
地方(9972)
(9129)
(8830)
技术(8824)
银行(8815)
(8678)
金融(8671)
(8434)
(8341)
机构
大学(194071)
学院(191626)
管理(76694)
(75380)
经济(73686)
理学(65984)
理学院(65312)
管理学(64176)
管理学院(63796)
研究(61176)
中国(47540)
(40381)
(38510)
科学(36870)
(31990)
财经(30407)
(30158)
中心(30145)
(29446)
业大(28002)
(27667)
研究所(27249)
农业(25117)
(25076)
北京(24967)
师范(24766)
(23633)
经济学(23633)
财经大学(22642)
(22036)
基金
项目(131705)
科学(104082)
研究(97042)
基金(96407)
(83894)
国家(83191)
科学基金(71698)
社会(62486)
社会科(59174)
社会科学(59156)
(51032)
基金项目(50339)
教育(45740)
自然(45351)
自然科(44254)
自然科学(44243)
自然科学基金(43500)
(42622)
编号(40500)
资助(39919)
成果(34653)
(29986)
重点(29069)
课题(27207)
(27075)
(26922)
国家社会(26699)
教育部(26062)
项目编号(25503)
创新(25167)
期刊
(78711)
经济(78711)
研究(52122)
中国(40923)
学报(33477)
(31387)
(28493)
科学(27528)
管理(26632)
大学(24818)
学学(22883)
教育(22812)
农业(18892)
(17794)
金融(17794)
图书(17152)
技术(16459)
财经(16085)
(13739)
业经(12933)
经济研究(12877)
书馆(12367)
图书馆(12367)
问题(10582)
统计(10213)
理论(9771)
情报(9757)
(9519)
(9476)
(9366)
共检索到286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林伟杰   周文杰   肖翔  
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资源分配旨在提升市场竞争弱势人群的经济参与能力,但精英人群常常凭借自身优势,攫取公共资源的额外收益,从而导致精英俘获。文章基于效用函数,对个体信息能力差异导致精英俘获的机理进行了数理推导,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对精英俘获的数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个体受教育水平这一约束条件下,具有信息能力优势的精英群体将更可能俘获公共资源并获得额外收益。其中,受教育年限小于等于9年的群体中被发现广泛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强化其信息优势之于公共资源额外收益俘获的正向影响;相反,在受教育年限大于9年的群体中,并未发现精英俘获现象。在信息社会语境下,解析精英俘获的“信息机理”不仅有助于保障公共资源切实惠及目标人群,而且也有助于从个体信息能力层面为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政策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温涛  朱炯  王小华  
农贷资金进入乡村需要寻求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的主体与其对接,这一角色通常由乡村精英担任。而在"去组织化"的制度安排中,精英行为越发偏离整体利益,农贷资金呈现出被精英占有的"精英俘获"机制。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利用全国10省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分层比较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农贷市场的"精英俘获"机制。结果发现: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农贷市场的"精英俘获"机制差异明显。贫困县农贷市场尚不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机制;但"精英俘获"机制泛滥于非贫困县农贷市场,使得农贷市场结构扭曲、功能错位、目标偏离。亟待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破解现有农贷资金配置固化的格局,保障农贷资金公平地惠及农户,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澹远  陈始发  
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是影响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一个关键变量。本研究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公共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问题。得到以下结论:①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有待提升。除了经济获得感相对较高外,农村贫困人口的政治获得感、福利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相对偏低。②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配置方式或不同的配置渠道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各个维度的影响不同。其中,“输血性”扶贫资源配置方式给农村贫困人口带来了较大的获得感,而“造血性”扶贫资源配置方式尚未给农村贫困人口带来较大的获得感。要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开发就必须实现公共性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启示:①要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②要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③要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④要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澎  吕开宇  
从"社会精英"的视角出发,首先对我国农村地区由银行发放的贴息贷款在扶贫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英俘获"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借助2015年全国三省37个贫困村的308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贫困县农户的四维社会资本(网络规模、网络顶端、网络差异和强关系)对其贴息贷款可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社会精英"可以利用自身在网络规模和强关系数量上的优势来以更大的概率俘获更高额度的贴息贷款。而同样反映社会资本的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则没有起到类似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改善"社会精英"的贴息贷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春  刘荣增  
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相对贫困减缓的双赢局面是当今的热门议题之一。文章提出了环境规制影响相对贫困的理论假设,并基于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200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加剧了相对贫困且结论具有稳健性;环境规制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减少污染行业就业加剧相对贫困;环境规制对相对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能够加剧本地区的相对贫困,减缓周边地区的相对贫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联  汪三贵  王娜  
贫困村互助资金已成为我国农村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扶贫型小额信贷,但存在未能有效瞄准贫困农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11和2013年5省30个互助资金试点村调研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户主或家庭成员是乡、村干部的农户以及人均收入高的农户更易获得互助资金贷款;(2)互助资金中精英俘获程度为0.31,存在较为明显的精英俘获现象;(3)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中乡村干部比例越高、互助资金年均全体社员大会开会次数越少、贫困村到本乡(镇)政府所在地最近的距离越远、贫困村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越少,互助资金精英俘获的程度就越高。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荣发  曾维忠  
森林碳汇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挖掘森林碳汇扶贫功能、提升森林碳汇扶贫成效,有必要量化和剖析森林碳汇扶贫偏误。基于川西南、川西北两个地区的调查数据,借鉴精英俘获和大众俘获测量方法,探讨森林碳汇扶贫偏误的原因。囿于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精英群体示范带动作用的依赖,精英俘获现象在森林碳汇项目农户参与阶段明显,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大众俘获现象在利益分配阶段大量存在,且囿于项目运行机制和村落生态、社会、经济特征村落之间差异显著。减少森林碳汇扶贫偏误、提升森林碳汇扶贫成效的思路在于:参与阶段在允许一定精英俘获的背景下,通过精英群体与贫困群体的帮扶极大可能地增加贫困人口参与程度;利益分配阶段通过项目运行机制设计、异地搬迁、村组人才引进等措施降低大众俘获程度,增强贫困人口对森林碳汇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等福利的获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程璆  郑逸芳  许佳贤  陈念东  
参与式治理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理念。本文考察了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在内的乡村精英对于扶贫项目开发都有较大的干预优势和作用空间。从村庄内的权力结构制约、治理环境复杂性、扶贫制度的固有缺陷、项目信息传递的差序格局、参与式理念的水土不服以及扶贫内卷化趋势等方面对精英俘获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激发乡村精英能动性、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规范扶贫项目过程以及确立精准有效的瞄准机制等对策,以便克服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困境,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程璆  郑逸芳  许佳贤  陈念东  
参与式治理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理念。本文考察了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在内的乡村精英对于扶贫项目开发都有较大的干预优势和作用空间。从村庄内的权力结构制约、治理环境复杂性、扶贫制度的固有缺陷、项目信息传递的差序格局、参与式理念的水土不服以及扶贫内卷化趋势等方面对精英俘获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激发乡村精英能动性、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规范扶贫项目过程以及确立精准有效的瞄准机制等对策,以便克服参与式扶贫治理中的精英俘获困境,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基于对河北省一个国家重点贫困村庄的实地调查发现,精英俘获成为影响农村脱贫效果的重要原因。国家扶贫资源存在的不同形式决定了地方精英对资源的不同俘获模式、获利模式和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于精英直接俘获货币型资源的传统方式,面对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非货币型扶贫资源,地方精英难以直接获利,于是借助资源下乡的项目制、后税费时代农村形成的结构性权力真空和地方社会对精英的认同文化,以俘获扶贫资源使用权,并将其以资本化经营的方式占有了扶贫资源产生的大部分收益,但由于实物扶贫资源的特殊性,精英俘获行为不但在经济上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负担,也将导致农村社会的贫困代际传递和政治上的村庄治理内卷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兴安  朱萌君  季璐  
文章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且减缓效应具有典型的门限特征。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与受教育年限缓解相对贫困的门限效应特征类似,当二者均处于较低层次时,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能显著降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但超过门限值后减贫效应不再明显。当教育质量低于门限值时,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但超过门限值后减缓效应显著减弱。因此应适度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优化公共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与相对贫困减缓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机制、保障外部条件供给、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个体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平  
东北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不同于老、少、边区和山区,致贫因素更为广泛和分散。文章从收入、支出和社会保障3个方面设立了11个影响贫困的具体指标,建立综合多维致贫因素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分析其致贫因素和贫困程度,并利用R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OLS回归,得出劳动力质量因素、农用机械拥有因素、交通工具因素、省内就业因素是影响贫困的主要成分,依据回归分析结果为东北地区的精准脱贫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毅  江立华  
在"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实现途径中,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村庄调研发现,农村社会分化带来的扶贫主体缺失、运动式治理带来的扶贫开发的悖论和"条块分割"管理带来的权责不匹配给精英俘获提供了社会基础、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在基层产业扶贫实践中这种精英俘获表现为两个向度:基层政权选择性治理带来的"被动俘获"——村庄向度上的俘获精英;项目制实践运作中,精英相互合作主动俘获扶贫项目资源——个人向度上的精英俘获。前者受制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遵循的是地方政府科层制的关系理性;后者则体现为自下而上反控制的经济理性,遵循的是乡土社会的实践逻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二鹏  
基于2005—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数据,从主观贫困、消费贫困和收入贫困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老年贫困,并对影响老年贫困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主观贫困发生率最低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消费贫困发生率次之但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而收入贫困发生率最高并有逐步上升趋势。代际与家庭因素中的代际经济支持力度、家庭收入状况、老年人的家庭经济地位,以及社会福利因素中的否享有养老金、社区所提供老年服务的完备程度等均影响了老年贫困的发生,但对主观、消费和收入不同维度的贫困发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汉云  谭卓敏  
2020年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而金融素养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其是否能发挥改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以促进长期减贫,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两期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素养与相对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并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Ⅳ)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素养能够显著抑制家庭相对贫困状况的发生,促进家庭金融决策优化是金融素养发挥作用的重要传导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