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1)
2023(8136)
2022(6021)
2021(5329)
2020(4122)
2019(8928)
2018(9121)
2017(16455)
2016(9150)
2015(10346)
2014(10835)
2013(10268)
2012(9267)
2011(8453)
2010(8684)
2009(8215)
2008(7921)
2007(7524)
2006(6902)
2005(6044)
作者
(28142)
(23725)
(23299)
(22421)
(14817)
(11074)
(10609)
(9144)
(9136)
(8409)
(7998)
(7900)
(7765)
(7550)
(7343)
(7165)
(6884)
(6803)
(6777)
(6635)
(6169)
(5920)
(5758)
(5559)
(5365)
(5346)
(5220)
(5219)
(4928)
(4910)
学科
(36445)
经济(36338)
(26647)
(25434)
管理(21812)
农业(17885)
(15156)
企业(15156)
中国(14453)
业经(13889)
(11119)
地方(9871)
(9246)
方法(9204)
(9176)
(8645)
(8631)
发展(8215)
(8199)
(7679)
银行(7661)
农业经济(7639)
(7400)
数学(7347)
数学方法(7259)
(6905)
金融(6898)
(6628)
理论(6312)
(6037)
机构
学院(133418)
大学(130366)
(50389)
研究(49050)
经济(48964)
管理(45964)
理学(38698)
理学院(38240)
中国(37773)
管理学(37396)
管理学院(37161)
(32567)
科学(30309)
(28142)
(25065)
农业(24286)
(24078)
中心(23337)
(23035)
研究所(22713)
业大(22671)
(19722)
师范(19473)
财经(18199)
(18014)
(17850)
(17522)
北京(17294)
(16395)
技术(15845)
基金
项目(88742)
科学(69049)
研究(67282)
基金(62161)
(54796)
国家(54232)
科学基金(45304)
社会(42706)
社会科(39862)
社会科学(39851)
(36660)
基金项目(32488)
教育(30156)
(29782)
编号(28979)
自然(26940)
自然科(26303)
自然科学(26292)
自然科学基金(25787)
成果(24633)
资助(23639)
课题(20746)
(20561)
重点(20149)
(18686)
(18576)
(17895)
国家社会(17833)
(17251)
(16935)
期刊
(67375)
经济(67375)
研究(39521)
(37807)
中国(34618)
学报(25131)
农业(24388)
科学(22249)
大学(19578)
教育(18700)
学学(18547)
(18200)
管理(15988)
(15680)
金融(15680)
业经(15209)
技术(10942)
(9806)
(9399)
农村(9256)
(9256)
农业经济(9198)
经济研究(9183)
问题(9150)
财经(9002)
业大(7823)
(7811)
社会(7158)
农业大学(6922)
图书(6429)
共检索到212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雷  雷望红  
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正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通过基层党建由虚入实的转换,逐步形成基层党建实体化的局面。我国基层党建实体化的路径,是通过党建工作外部化和党建内容本地化得以实现的。基层党建实体化对于乡村善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核心机制在于激活村庄政治金字塔结构中的不同主体,即通过促进干部党员能力提升、形塑普通党员政治认同、提高普通群众动员能力,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有效沟通。基层党建实体化有助于实现国家政策的切身性传播、乡村秩序的协调型治理和乡村建设的多主体参与,由此构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的格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雷  雷望红  
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正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通过基层党建由虚入实的转换,逐步形成基层党建实体化的局面。我国基层党建实体化的路径,是通过党建工作外部化和党建内容本地化得以实现的。基层党建实体化对于乡村善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核心机制在于激活村庄政治金字塔结构中的不同主体,即通过促进干部党员能力提升、形塑普通党员政治认同、提高普通群众动员能力,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有效沟通。基层党建实体化有助于实现国家政策的切身性传播、乡村秩序的协调型治理和乡村建设的多主体参与,由此构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的格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双  余智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党建单向“嵌入”乡村治理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而通过“耦合”多元治理力量以引领乡村共治的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乡村共治的过程中,基层党建发挥引领作用,耦合乡村多元治理力量,不但能促进乡村善治,同时又可以提升基层党建的引领力,从而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耦合视角下,基层党组织通过价值耦合、利益耦合、权力耦合等机制实现引领乡村共治的目的,但现实中存在文化、经济、政治等三重张力,具体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失范、资源分配的失序和治理权力的失衡,需要基层党建通过价值耦合以重塑乡村“公共性”价值共识、利益耦合以构建共创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权力耦合以构建上下连通横向协作的治理结构,从而引领乡村共治,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双  余智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党建单向“嵌入”乡村治理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而通过“耦合”多元治理力量以引领乡村共治的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乡村共治的过程中,基层党建发挥引领作用,耦合乡村多元治理力量,不但能促进乡村善治,同时又可以提升基层党建的引领力,从而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耦合视角下,基层党组织通过价值耦合、利益耦合、权力耦合等机制实现引领乡村共治的目的,但现实中存在文化、经济、政治等三重张力,具体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失范、资源分配的失序和治理权力的失衡,需要基层党建通过价值耦合以重塑乡村“公共性”价值共识、利益耦合以构建共创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权力耦合以构建上下连通横向协作的治理结构,从而引领乡村共治,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小莉  钟宪章  
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质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重塑过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重塑是指基层党组织维持和扩展党组织权力的行动过程。重塑权力与资源依赖关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实现的动机,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是基层党组织权力实现的行动策略。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权力实现过程,主要包括权力载体的再造、治理性权力与领导性权力的实现。在现实实践中,不同地域的基层党组织在权力重塑的能力上表现出差异性,使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状态各不相同。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需要从基层党组织的动力、社会功能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权力实现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得桂  韩雪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孙梦婷  王茜  
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文章旨在拓展并深度刻画“国家—社会”框架中政党维度的机理分析,通过三个城市基层共治的案例比较揭示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共治的三种机制:合法性机制是基础,依托内嵌于政府条块部门的制度化党建合作网络是关键机制,此外,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不断形塑着社会组织的理性思考与行动价值,这一韦伯意义上的价值理性重塑机制才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共治的核心。最后,文章提出一个在新型党建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基层行动框架,即对三种党建机制进行不同组合与程度的发挥,以消解此前政社合作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拓展基层共建,探索基层共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东日  石绍成  
无论从整个国家的稳定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上看,当代中国"善治"的主要对象就是基层社会。而村民参与和村干部监督关系的研究,对探索基层社会的"善治"有重要价值。为此,选取了湘西蒙县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参与虽总体上对村干部履职有促进作用,但蒙县的村干部监督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源于村民参与的传统性质和村民自治的体制局限。为此需要为公民参与创造条件和实施县域地方自治,而它们的运行需要以公共利益的建构以及公民参与权的保障为基础——这最终将体现在问责制上。因此,打造健全的问责制及其所需的体制机制是基层社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东日  石绍成  
无论从整个国家的稳定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上看,当代中国"善治"的主要对象就是基层社会。而村民参与和村干部监督关系的研究,对探索基层社会的"善治"有重要价值。为此,选取了湘西蒙县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参与虽总体上对村干部履职有促进作用,但蒙县的村干部监督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源于村民参与的传统性质和村民自治的体制局限。为此需要为公民参与创造条件和实施县域地方自治,而它们的运行需要以公共利益的建构以及公民参与权的保障为基础——这最终将体现在问责制上。因此,打造健全的问责制及其所需的体制机制是基层社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东日  石绍成  
无论从整个国家的稳定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上看,当代中国"善治"的主要对象就是基层社会。而村民参与和村干部监督关系的研究,对探索基层社会的"善治"有重要价值。为此,选取了湘西蒙县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参与虽总体上对村干部履职有促进作用,但蒙县的村干部监督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源于村民参与的传统性质和村民自治的体制局限。为此需要为公民参与创造条件和实施县域地方自治,而它们的运行需要以公共利益的建构以及公民参与权的保障为基础——这最终将体现在问责制上。因此,打造健全的问责制及其所需的体制机制是基层社会"善治"的主要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余斌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合作共管是实现善治的两个基本前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并日渐完善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鲜明地体现了善治的基本取向。我国现行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脱胎于长期实行的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尽管管理主体已经多元化,但它们自身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在乡村社会管理中合作共管功能的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治理和善治的理念,完善乡村社会管理各主体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架构起主体间社会管理网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梁梁  李世强  
乡村善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与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基于社会资本的崭新视角为探索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乡村治理演化轨迹和现实困境的深入诠释,为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论述了社会资本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协同互动关联,旨在揭示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联系。聚焦社会资本,为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丽芬  
通过对农村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实践的考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供给理念。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入"式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因为忽视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失效的问题;成都市推行的公共服务资金政策,通过将决策权下沉到议事会的方式,实现了公共品供给方式从"输入"到"嵌入"的转变。研究发现,普惠性的资金分配和弹性化的使用规则、需求表达和组织回应的制度化、村庄治理资源和治理手段的组织吸纳、群众参与和基层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公共服务资金具备公共性、权责性、合法性和透明性四个基本特征,从而体现了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善治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课题组   祝洪溪   丛琳  
税务机关实体化是实现机关工作提效和基层减负的新型税收治理模式。在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税收治理体系如何满足新时代发展和治理要求,是税务部门必须应对的问题。本文以国家税务总局威海市税务局为例,探讨并分析实施基层税务机关实体化改革的原因、路径和初步成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改革工作组织架构、细化岗位职责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方法等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税务机关实体化改革和税收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助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