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3)
2023(10764)
2022(9109)
2021(8107)
2020(6728)
2019(15332)
2018(15048)
2017(27844)
2016(15222)
2015(17083)
2014(16939)
2013(16632)
2012(15723)
2011(14626)
2010(14911)
2009(13571)
2008(13126)
2007(11891)
2006(10715)
2005(9981)
作者
(49488)
(41274)
(41164)
(38707)
(26196)
(19837)
(18481)
(16085)
(15604)
(14840)
(13997)
(13764)
(13510)
(13374)
(13347)
(12885)
(12376)
(12000)
(11936)
(11850)
(10503)
(10417)
(10125)
(9521)
(9470)
(9337)
(9114)
(9104)
(8708)
(8304)
学科
(70055)
经济(69989)
管理(40109)
(38723)
(30003)
企业(30003)
方法(27690)
数学(24416)
数学方法(23982)
中国(21475)
地方(19952)
(18138)
业经(15603)
(15600)
(13882)
银行(13840)
(13759)
金融(13759)
(13539)
(13207)
(13126)
农业(12721)
(11375)
贸易(11361)
环境(11314)
地方经济(11238)
(11065)
(10925)
技术(10594)
理论(9942)
机构
学院(221751)
大学(220304)
(87656)
经济(85766)
研究(85352)
管理(78193)
理学(66362)
理学院(65497)
中国(64502)
管理学(63832)
管理学院(63471)
科学(56892)
(48986)
(48577)
(46194)
研究所(42202)
(39911)
农业(38720)
中心(38417)
业大(38294)
(35193)
北京(31371)
财经(31000)
(30769)
(29513)
(29352)
师范(28999)
(28449)
(28181)
科学院(27119)
基金
项目(150283)
科学(117439)
基金(108280)
研究(101942)
(98386)
国家(97601)
科学基金(81702)
社会(63513)
(61292)
社会科(60303)
社会科学(60290)
基金项目(55943)
自然(55701)
自然科(54479)
自然科学(54465)
自然科学基金(53470)
(52207)
教育(46957)
资助(45535)
编号(38807)
(37911)
重点(35248)
(31570)
(31513)
成果(31201)
计划(31023)
创新(29535)
课题(29479)
科研(29203)
发展(29139)
期刊
(101030)
经济(101030)
研究(65749)
中国(51520)
(45775)
学报(44823)
科学(38190)
管理(32138)
大学(32008)
农业(31242)
学学(30439)
(28663)
教育(25179)
(24316)
金融(24316)
技术(20449)
(17280)
业经(17231)
经济研究(16997)
财经(15230)
(13152)
问题(12784)
业大(12455)
统计(12006)
科技(11655)
(11192)
技术经济(11130)
(10983)
农业大学(10377)
世界(9848)
共检索到347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全国  贾秀领  马瑞昆  
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对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旗叶至倒四叶、主茎基部第 2节间及穗下节间维管束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发现 ,叶片维管束数目随叶位下降而依次递减 ,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且集中表现于顶部三叶片。冬前水对小麦叶片维管束数目发育有明显促进 ,春季返青后供水对其促进作用很小 ,但对叶片大小促进作用明显。水分和养分输导组织在茎秆结构中体现出基因型差异。完全控水条件下水分及养分输导组织发育均受到抑制 ,不同供水对叶片形态及维管束结构的发育均有明显效应 ,供水对前者效应大于后者。拔节水对茎秆维管系统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保松  曹林奎  
研究了镉污染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的差异 ,结果发现 ,小麦生长发育品种间差异很大 ;根的长度、单株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每株分蘖数是反应比较敏感的指标 ;小麦对镉的吸收和分配由根部特性决定 ,不同品种根部吸收镉的能力比对照高 10 0倍以上 ,而地上部吸收镉的能力仅是对照的 10倍左右 ;同时 ,根部吸收镉的总量约是茎部 10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芳  王敏杰  杨海峰  赵树堂  卢孟柱  
根据拟南芥ATH1全基因芯片分析毛白杨维管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结果,选取了在芯片中特异表达且表达量较高的MYB转录因子家族的7个基因,通过拟南芥突变体研究其对次生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及与木材形成相关的关系。通过"三引物法"的纯杂合鉴定和切片显微观察,发现其中1个突变系只有纯合突变体没有杂合体,并且茎基部维管束间纤维细胞壁和野生型相比明显增厚,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腔也随之减小,推测该突变体可能与次生壁的沉积有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嵩午  王长发  
小麦低温基因型是一类具有偏低冠层温度(株温)的小麦,国内外已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证实自然界确有冠层温度偏低的小麦基因型存在;这些具有冷温特征的小麦基因型和其它一般小麦材料相比在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上占有优势,尤其代谢功能和细胞结构方面较为突出;在受到干旱、高温或连阴雨胁迫时,它们的一些重要性状的优势地位能够继续保持,具有广幅生态适应性;这些基因型的冠温所以偏低和第二热源温度偏低、植株活力较好密切相关;它们偏低的株温可以遗传,通过和其它小麦材料杂交,能对后代的温度状态产生较好影响,尤其小麦冷温供体——冷源的发现,更为产量又高又稳且质优质稳的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文静  胡宏标  王友华  陈兵林  束红梅  周治国  
【目的】以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的不同基因型棉花为材料,研究它们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为探索改善棉纤维比强度的生理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棉纤维比强度分属高(科棉1号)、中(美棉33B)、低(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3种类型,4个不同基因型的品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棉纤维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次生壁加厚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蔗糖合成酶、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基因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酶活性的大小和峰值出现的时间。科棉1号属高强纤维基因型,棉纤维中与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倩君  关伟军  乔海云  孟详人  韩建林  李向臣  何晓红  浦亚斌  马月辉  
【目的】研究中国家绵羊起源进化以及多角绵羊和普通家绵羊的亲缘关系。【方法】测定8个省区42个绵羊个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结果】本试验的绵羊个体可定义为4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97±0.006,核苷酸多样度为0.793%。中国绵羊群体可分为4个支系(A、B、C和D),其中支系D首次在中国绵羊群体中被检测到;支系B与支系C的差异最大,分化时间大约为595±150万年。多角绵羊与家绵羊聚在一起,而与野绵羊亲缘关系较远,分属于支系A、B和D。【结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国绵羊有多个母系起源或经过多次驯化,未发现盘羊、东方盘羊和亚洲摩佛伦羊与绵羊母系祖先形成相关的分子证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雷宇  朱志煌  方民杰  朱陇强  林琪  
综合分析对虾科(Penaeidae)21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为15 893~16 071 bp, A+T含量为64.59%~70.61%。K_a/K_s分析表明,对虾科物种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中,atp8基因的K_a/K_s最高,表明在对虾科中atp8基因受到了较弱的选择压力;在差异位点的分析中,发现nd5和rrnL基因的差异位点比例较高,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对虾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密码子的使用中,被编码的氨基酸均体现相似的偏好性。同时,采用ML(Maximum likelihood)和BI(Bayesian inference)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且同属物种也都归为一类或者单独归为一支。本研究为快速鉴定对虾科生物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分析对虾科物种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雷宇  朱志煌  朱陇强  林琪  
综合分析了龙虾科(Palinuridae)13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为15470~16105 bp, A+T含量为62.63%~67.11%。Ka/Ks分析表明,龙虾科中的10个龙虾属(Panulirus)物种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genes,PCGs)的Ka/K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建光  罗琼  高淼  胡海燕  徐晶  周义清  
【目的】了解小麦、水稻、玉米、白菜、芹菜内生固氮菌的主要类群,确定内生固氮菌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样品表面灭菌后采用无氮培养基分离、培养内生固氮菌,乙炔还原法测定菌株固氮酶活性;PCR扩增得到菌株16S rDNA,通过序列测定和相似性分析研究菌株的系统发育。【结果】从大田小麦体内分离到内生固氮菌34株,固氮酶活性在0.30—30.24 nmol C2H4/h.mg蛋白,基于16S rDNA序列最大相似性,这些菌株分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根瘤菌(Rhizobium)、芽孢杆菌(Bacillus)、黄杆菌(Flavobacterium)等13属21种,种群分布较为广泛;从大田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葛台明  余毓君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和培养基效应研究葛台明余毓君(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EFFECTSOFGENOTYPESANDMEDIAONWHEATANTHERCULTUREGeTaimingYuYujun(Huazhon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晨  胡祖庆  于永昂  杨杰  张改生  赵惠燕  
【目的】次级共生菌Serratic symbiotica(PASS)、Hamiltonella defensa(PABS)、Regiella insecticola(PAUS)广泛存在于蚜虫体内。研究其在我国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体内的感染情况及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感染次级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6SrDNA特异引物,对陕西杨凌、安徽滁州、陕西五丁关、河南郑州、山西太谷和新疆石河子6个地理种群麦长管蚜体内PASS、PABS和PAUS共生菌进行了Long-PCR检测、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1)所有6个地理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  贺文闯  向坤莉  武志强  顾翠花  
系统发育研究是进化生物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其他众多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不同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与进化命运。利用分子数据研究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是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手段。随着测序技术的提升和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系统发育研究由早期基于单基因或联合少数片段逐步发展到现阶段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对个体、群体、物种以及更高水平的进化关系进行探讨。讨论了目前植物体内的3套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了植物不同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了系统发育树构建的主要方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植物体内的3套基因组适用于不同阶元和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不同基因组之间的遗传特性差异使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备不同的优势和应用:(1)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相对简单,序列保守,不易重组,单亲遗传,是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分子数据资源;(2)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化速率较慢,目前仅适用于早期植物和大尺度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3)核基因组为双亲遗传,可综合揭示双亲谱系及系统网状进化关系,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同建树方法适用于不同特征的数据集,在建树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方法避免长枝吸引和不完全谱系分选带来的影响。未来核基因组将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主流方向,其双亲遗传特性能够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杂交和基因组渗入等事件提供充分的见解。随着越来越多的类群系统位置被确定,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杂交、回交等双亲遗传,以及核质互作、多倍化、功能适应和趋同进化等问题将会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重点。表1参7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晁晓乐  申丽霞  吕静瑶  
为解决生产中氮肥过度施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选择适宜的玉米氮高效品种至关重要。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发育及氮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采用田间试验,对屯玉99(TY)、潞玉19(LY)、先玉335(XY)3个玉米品种在4个施氮水平N0、N1、N2、N3(0,80,160,240 kg/hm2)条件下的籽粒发育和氮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玉米的籽粒干质量与氮含量差异在N3水平下最大,依次表现为N3>N2>N0>N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双高效型先玉335和高氮高效型屯玉99籽粒发育速率加快,籽粒干质量和籽粒氮含量在各生长时期都有明显增加,增施氮肥可以有效提高其氮肥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台萃  武泰存  王景安  
通过溶液培养的方法,以京冬8号、临远7069为材料,研究了缺锰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锰浓度为0.001 μmol/L时对两品种茎叶干重影响明显不同,京冬8号显著降低,而临远7069却显著升高;两品种在完全缺锰时的叶绿素含量均比低锰时显著升高;缺锰、低锰抑制了京冬8号NO3--N的吸收,但对临远7069无显著影响;缺锰胁迫对两品种的碳氮代谢影响各不相同,对临远7069的影响主要是抑制糖合成氨基酸的过程,对京冬8号的影响主要是抑制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