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24)
2023(17308)
2022(15001)
2021(13909)
2020(11600)
2019(26711)
2018(26343)
2017(50254)
2016(27353)
2015(30696)
2014(30705)
2013(30134)
2012(28038)
2011(25366)
2010(25201)
2009(22809)
2008(21911)
2007(19199)
2006(16840)
2005(14830)
作者
(81715)
(67947)
(67424)
(63995)
(43259)
(32770)
(30607)
(26747)
(26059)
(24344)
(23177)
(23105)
(21857)
(21495)
(21152)
(21119)
(20410)
(20188)
(19526)
(19465)
(16998)
(16751)
(16597)
(15656)
(15250)
(15124)
(15079)
(15062)
(13845)
(13541)
学科
(110813)
经济(110696)
管理(74540)
(71753)
(58302)
企业(58302)
方法(48495)
数学(41804)
数学方法(41182)
中国(31510)
(30325)
地方(27079)
(26425)
(25515)
业经(25165)
农业(20670)
(19162)
贸易(19146)
(18930)
(18489)
理论(18133)
环境(17829)
技术(17656)
(17563)
(17141)
银行(17049)
(16712)
金融(16708)
(16338)
(15714)
机构
大学(385178)
学院(383468)
管理(147739)
(147638)
经济(144311)
研究(135661)
理学(127630)
理学院(126119)
管理学(123433)
管理学院(122779)
中国(99581)
科学(88408)
(84006)
(71534)
(69785)
(66234)
研究所(64001)
业大(63320)
中心(61188)
(57418)
农业(56278)
北京(53270)
财经(52794)
(51878)
师范(51238)
(50322)
(48100)
(46703)
技术(43690)
经济学(43464)
基金
项目(268583)
科学(209044)
基金(192601)
研究(190543)
(171197)
国家(169778)
科学基金(143868)
社会(117126)
社会科(110820)
社会科学(110790)
(106497)
基金项目(101829)
自然(96525)
自然科(94278)
自然科学(94249)
自然科学基金(92532)
(90266)
教育(87797)
资助(80408)
编号(76903)
成果(61726)
重点(61039)
(60322)
(57725)
(55573)
课题(54152)
科研(52048)
创新(51927)
计划(51014)
大学(48897)
期刊
(163174)
经济(163174)
研究(111145)
中国(77074)
学报(69729)
(64912)
科学(61890)
管理(55753)
大学(52023)
(49207)
学学(49026)
教育(45389)
农业(45125)
技术(34957)
(32251)
金融(32251)
业经(27840)
经济研究(25872)
财经(25033)
(23546)
(21407)
图书(21238)
问题(20915)
科技(19773)
(19095)
业大(18875)
技术经济(18218)
理论(17754)
资源(17055)
林业(16682)
共检索到568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渊  孙典荣  李文涛  张沛东  江鑫  郭栋  高天翔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爱尔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大叶藻、矮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及GenBank中的宽叶大叶藻5种大叶藻叶绿体的matK、rbcL和核糖体ITS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5种大叶藻3个目的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3个目的片段上的含量均较低。ITS片段检测到172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52处核苷酸替换,rbcL基因片段上有20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ITS、matK和rbcL 3个目的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翔  林善枝  薛娴  
以谷精草属(Eriocaulon)的尼泊尔谷精草(Eriocaulon nepalense)、白药谷精草(E.cinereum)、高山谷精草(E.alperstre)、华南谷精草(E.sexangulare)、南亚谷精草(E.oryzetorum)等5个种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了谷精草属5个种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对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供试谷精草属植物的ITS区长度并不完全一致,其ITS1的长度范围为171~306 bp,G+C含量为38.24%~55.04%;ITS2的长度范围为184~288 bp,G+C含量为36.46%~57.02%.在此基础上,采用Clustal...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绪勤  邓传良  刘丽盈  沙涛  于美玲  卢龙斗  
以流苏树属的流苏树,女贞属的女贞和木犀榄属的木犀榄作为外类群,利用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对木犀属19个种进行种间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木犀属植物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特别表现在3′端;②木犀属植物是一单系类群;③19种木犀属植物可以分为3个分支:香花木犀和华东木犀各单独聚为一个分支;其余聚为一个分支;其中美洲木犀、牛矢果和厚边木犀聚为一个亚分支,都属于圆锥花序组;木犀组的红柄木犀、毛木犀、石山桂、狭叶木犀和管花木犀组的山桂花5种植物聚为一个亚分支;其余的9种木犀组植物聚为一个亚分支;④经典的基于形态学的P.S.Green分类系统没有得到分子数据的支持,圆锥花序组聚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雪玲  
通过同时对细胞核编码的核糖体大亚基DNA(nrDNA LSU)和内转录间隔区(ITS)两个片段序列进行测定,分析了贝盖侧耳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显示:贝盖侧耳与幕盖菇属亲缘关系较远,而与侧耳属成员关系密切,担子果侧生和具有菌幕并不能作为与幕盖菇属同源的依据.在侧耳属中,贝盖侧耳与同样能产生菌幕的栎侧耳和Pleurotuslevis亲缘关系并不密切,而与不产生菌幕的红侧耳关系最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冯晓宇  谢楠  冯建彬  许宝青  赵金良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与同属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梢鲌(Culter dabryi dabryi)单独聚为一支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翘嘴鲌与青梢鲌均为姐妹种。NJ、MP树显示鲌亚科鱼类属间关系的支持率都较低,鲂属(Megalobrama)与鳊属...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雪  吴晓微  李兴文  裴鲁青  
用核基因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rbcL基因对小球藻属(Chlorella)6株小球藻的种间和种内关系进行了分析。克隆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小球藻序列(ITS和rbcL序列各为15条)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TS序列长度在小球藻种内高度保守,在种间变异较大;而rbcL序列长度在种间和种内水平都高度保守。15株小球藻ITS序列间遗传距离在0.000~0.663之间;而15株小球藻rbcL序列间距离在0.000~0.216之间。6株实验藻中原始小球藻F-2与蛋白核小球藻F-5、F-9近似种内关系;蛋白核小球藻820与普通小球藻Cvq亲缘关系极近;椭圆小球藻C...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方雪梅  聂晓萌  黄菲  郑哲民  
测定分析了叶甲科(Chrysomelidae)15种昆虫mtDNA_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在获得的390 bp序列中,198个核苷酸位点为多态性位点(约占50.8%),序列间碱基差异平均值为18.9%,A+T含量为72.7%,碱基转换呈现明显的TC偏向性,颠换主要以TA为主,转换/颠换(R)值为0.8。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该15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跳甲亚科(Alticinae)和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的亲缘关系较近,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与前两者的关系较远。萤叶甲亚科中瓢萤叶甲为最早分化的类群,长跗萤叶甲属(Monolepta)、凹翅萤叶甲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蒋明  柯世省  王军峰  
【目的】多脉铁木是中国特有种,为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保护对象。在浙江,多脉铁木的野生植株数量极其稀少,低龄个体极少,种群面临衰退。叶绿体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可为亲缘关系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本研究在组装叶绿体基因组的基础上,对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以明确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结构和基因组成等信息;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与近缘种的关系和分类地位。【方法】利用CTAB法提取多脉铁木的基因组DNA,并构建测序文库,用Hi Seq X Ten进行高通量测序,策略为双端测序;借助Novo Plasty组装叶绿体基因组;用PCR方法克隆边界序列并进行测序验证; SSR的检测采用MISA软件;利用PhyML 3. 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去除接头和低质量的序列,共得到19 869 412条clean reads。序列组装结果表明,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全长为159 583 bp,具一个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及反向重复序列的长度分别为88 514、18 953、26 058 bp。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有131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5个、tRNA基因36个、rRNA基因8个,其中的ycf1和ycf15为假基因,它们的序列长度均短于正常基因。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58个SSR,其中单碱基重复有53个。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多脉铁木与天目铁木的相似性最高,达99. 1%,与铁木的相似性最低,为98. 7%。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最佳模型为GTR+G+I,其中的AIC(赤池信息标准)和BIC(贝叶斯信息标准)分别为556 643. 629 64和556 954. 642 0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在发育树上可分为两大组,桦木族的日本桤木和红桤木聚为一组,榛族的10种植物聚于另一组;多脉铁木与铁木属其他3个种聚于同一分支,支持率均为100%。【结论】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组装完成多脉铁木的叶绿体基因组,它与天目铁木、毛果铁木和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相似性较高,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组。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为后续开展遗传结构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尊征  郭丽琴  张金凤  李百炼  张德强  郭华  
对杨属4个派17个主要栽培树种及杂种共26个雌雄单株进行了叶绿体trnL-F间隔区序列的PCR扩增、回收和纯化,并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在杨树中基因trnL-F间隔区序列的长度为771~811bp,G+C含量为30.6%~31.9%;排序后的比对长度为857个位点,其中46个为变异位点,33个为系统发育的信息位点。以嵩柳和极地柳为外类群,分别用邻接法和UPGMA方法构建了杨属主要栽培树种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白杨派能聚类形成一个单独分支,而黑杨派亚支与青杨、胡杨派亚支聚类形成另外一个主要的分支,其中胡杨派和青杨派不能区分开;2)青杨派的藏川杨独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王珣章  林进添  
以线粒体16S rD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蝽总科8个科23种昆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并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利用16S rDNA分子研究蝽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是适合的,能够重建蝽总科的单系性;土蝽科的位置不稳定,在蝽总科各科进化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龟蝽科与蝽科在MP树和ML树中都形成姊妹群关系,在NJ树中2个科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近;异蝽科是最早分支出来的,表明异蝽科是所研究类群中最为原始的类群。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将荔蝽亚科、盾蝽亚科和兜蝽亚科从蝽科中分立出来提升为科的观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  滚双宝  雷天云  刘丽霞  秦大伟  赵世峰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对我国5个马鹿群体43头马鹿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马鹿群体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中A、T、G、C含量没有明显差别;多态位点占分析位点的7.63%,天山马鹿和塔里木马鹿的单倍型比例分别为100%,50%,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1.000±0.218),(0.700±0.096),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00333,0.005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值(K)分别为3.800,6.200,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对13个马鹿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我国马鹿有2个母系起源。从GenBank获得33个马...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燕薇  沈中元  唐旭东  徐莉  李前龙  肖圣燕  乐亚杰  付绪亮  
【目的】克隆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RNA聚合酶II大亚基)基因片段,对其基因及编码的蛋白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明确蓝叶虫微孢子虫的分类学地位,为深入探究RPB1基因编码蛋白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家蚕微孢子虫RPB1基因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6对同源引物,利用PCR技术克隆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片段;通过GSDS、SMART、DNAstar、MEGA4.1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克隆得到了蓝叶虫微孢子虫RPB1基因片段序列,在Gen Bank登录号为KJ728831。该基因片段...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鹭骁  柯才焕  王志勇  刘波  蔡明夷  王艺磊  
用PCR技术克隆耳鲍(Haliolis asinina)、羊鲍(H.ovina)和多变鲍(H.varia)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片段,并将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得到长度530 bp左右的片段。将这些序列与杂色鲍(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九孔鲍(H.diversicolor supertexte)、大鲍(H.gigantea)、盘鲍(H.discus discus)、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等5种鲍的相应片段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鲍间16S rRNA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同源性范围为87.36%~90.77%,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彤  刘静  郭月  袁娜  杜建厂  
[目的]为探究江苏地方豆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上对14种豆科植物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豆类植物的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4种豆类植物的mat K基因和ITS序列的扩增片段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并结合Gen Bank数据库中的大豆(Glycine max)、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和绿豆(Vigna radiata)4种豆类植物基因组序列,利用Clustal W、MEGA 6.0、Bio Edit软件对这18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俊娟  商圆圆  霍存录  方英杰  贺新生  
报道了香樟树的一种新病原菌,对采集的标本及其培养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将所测得的序列提交至Genbank获得序列号为JN182923。通过Blast比对获得同属近缘的序列后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将标本鉴定为二年残孔菌Abortiporus biennis,由系统发育树推断,二年残孔菌是多元进化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