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1)
- 2023(12880)
- 2022(10811)
- 2021(10115)
- 2020(8663)
- 2019(20250)
- 2018(19914)
- 2017(37789)
- 2016(20360)
- 2015(23317)
- 2014(23211)
- 2013(23071)
- 2012(21332)
- 2011(19283)
- 2010(18743)
- 2009(16987)
- 2008(16551)
- 2007(14400)
- 2006(12035)
- 2005(10580)
- 学科
- 济(88768)
- 经济(88687)
- 管理(57428)
- 业(53817)
- 方法(45282)
- 企(43140)
- 企业(43140)
- 数学(41199)
- 数学方法(40731)
- 中国(23917)
- 农(22655)
- 财(21636)
- 贸(18562)
- 贸易(18555)
- 易(18133)
- 学(17723)
- 业经(16881)
- 环境(16363)
- 农业(14905)
- 制(14441)
- 地方(14309)
- 务(13743)
- 财务(13701)
- 财务管理(13667)
- 和(13480)
- 企业财务(12973)
- 银(12569)
- 银行(12529)
- 划(12187)
- 融(12141)
- 机构
- 大学(294907)
- 学院(292692)
- 济(128017)
- 经济(125822)
- 管理(114877)
- 理学(100402)
- 理学院(99310)
- 研究(99089)
- 管理学(97643)
- 管理学院(97100)
- 中国(74834)
- 京(61146)
- 科学(60341)
- 财(54689)
- 农(50053)
- 所(49084)
- 中心(46150)
- 研究所(45236)
- 财经(45149)
- 业大(45121)
- 经(41308)
- 经济学(40718)
- 江(40450)
- 农业(39814)
- 北京(37996)
- 经济学院(36983)
- 范(36448)
- 师范(36051)
- 院(35475)
- 财经大学(33797)
- 基金
- 项目(204066)
- 科学(161821)
- 基金(152003)
- 研究(145375)
- 家(133516)
- 国家(132528)
- 科学基金(113925)
- 社会(94470)
- 社会科(89818)
- 社会科学(89791)
- 基金项目(80428)
- 省(77465)
- 自然(74476)
- 自然科(72813)
- 自然科学(72788)
- 自然科学基金(71533)
- 教育(67205)
- 划(66361)
- 资助(62662)
- 编号(56706)
- 部(46541)
- 重点(46312)
- 成果(44750)
- 发(43699)
- 创(42569)
- 国家社会(40545)
- 科研(40202)
- 教育部(40035)
- 创新(39993)
- 大学(38662)
共检索到410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梅林海 杨慧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煤炭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中国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水电消费以及GDP,最后为核电消费与人口增长。研究表明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对于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共赢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同时,对于如何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共赢,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 Kaya公式 经济增长 灰色系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昕 陈凯 李刚
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决定正确判断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全国和30个省域碳排放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从省域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是导致大多数省域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碳排放与能源价格灰色综合关联度都较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不同,不能采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节能减排政策。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碳减排策略,据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特征的低碳对策和建议,以期望能够合理控制影响因素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影响。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卉彤 王妙平
本文对1995-2007年我国30省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类型的时空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11个省区1997-2007年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研究时序内(1995-2007年),我国30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类型都呈现出明显的、一致的阶段性,即1995-2001年的变化不大,2002-2007年的碳排放量急速增长、碳排放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在造成碳排放量急速增长、碳排放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的三因素(人均消费、人口总数、碳排放强度)中,人均消费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大,对碳排放量的解释作用最大;人口总数、碳排放强度次之。因此,结合"十二...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格局 人口消费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城镇化率 灰色关联 能源经济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桂元 吴齐 涂洋
文章基于网络分析和QAP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碳排放空间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稳定、联系较为密切;上海、北京、天津等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介作用;环渤海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江浙沪等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等资源丰富地区和中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具有传递特征;空间邻接关系、能源消耗差异和城镇人口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该网络的关联关系;区域间能源消耗和城镇人口相似性越高,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军 唐慕尧
深入探讨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煤炭消耗量,其关联度接近1;原油消耗量、GDP以及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人口及天然气消耗量对碳排放量的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2012年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利用GM(1,1)模型对吉林省2016~2018年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各相关影响因素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未来将会以更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为此,文章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强度几个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降低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兆君 李婷婷
本研究运用KAYA模型,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0年来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三个因素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量基本为正向影响,单位GDP能源强度则主要为负向影响;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对碳排放影响较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环境政策调控、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等建议,以减少林区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立新 张蓓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广义费雪指数 动态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笑颜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少勤 郭琴琴
文章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变化进行机理分析。以此为基础,根据能源消费特征将工业行业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检验,研究行业异质性对碳排放变化的长短期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行业对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迥异,并且长期关系也表现出不一致性。两类行业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短期调节,可以自动实现行业发展与碳排放的长期均衡,但调整力度和方向不尽相同。此外,文章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措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旭平 张丽媛
采用GR模型对1998~2007年影响中国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11个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均价为中国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总产值、中间投入、单位数和产量等因素与中国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联度也较大,提高林化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及出口均价、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扩大林化企业规模及产能、增加资本投入等战略措施的实施最有利于中国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
林化产品 国际竞争力 影响因素 GR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