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4)
- 2023(13026)
- 2022(10972)
- 2021(10529)
- 2020(9073)
- 2019(21125)
- 2018(20765)
- 2017(39736)
- 2016(21362)
- 2015(24325)
- 2014(24184)
- 2013(24120)
- 2012(22253)
- 2011(20011)
- 2010(19521)
- 2009(18079)
- 2008(17839)
- 2007(15508)
- 2006(12806)
- 2005(11476)
- 学科
- 济(90422)
- 经济(90331)
- 管理(58899)
- 业(57471)
- 方法(46406)
- 企(46158)
- 企业(46158)
- 数学(41924)
- 数学方法(41435)
- 中国(24504)
- 农(23734)
- 财(23500)
- 贸(18957)
- 贸易(18951)
- 易(18543)
- 学(18086)
- 业经(17256)
- 制(16033)
- 农业(15450)
- 务(15118)
- 财务(15073)
- 财务管理(15039)
- 企业财务(14316)
- 地方(14283)
- 银(13771)
- 银行(13741)
- 融(13244)
- 金融(13241)
- 行(13105)
- 和(13090)
- 机构
- 大学(307881)
- 学院(305744)
- 济(132757)
- 经济(130427)
- 管理(118273)
- 研究(105468)
- 理学(103197)
- 理学院(102068)
- 管理学(100303)
- 管理学院(99734)
- 中国(80045)
- 科学(64531)
- 京(64194)
- 财(58091)
- 农(55695)
- 所(53318)
- 研究所(49044)
- 中心(48928)
- 业大(47662)
- 财经(47621)
- 农业(44451)
- 经(43635)
- 江(42544)
- 经济学(42228)
- 北京(39960)
- 经济学院(38279)
- 范(37772)
- 院(37396)
- 师范(37332)
- 财经大学(35776)
- 基金
- 项目(211679)
- 科学(167164)
- 基金(157567)
- 研究(149567)
- 家(139512)
- 国家(138462)
- 科学基金(117967)
- 社会(96870)
- 社会科(92035)
- 社会科学(92009)
- 基金项目(82967)
- 省(80006)
- 自然(77647)
- 自然科(75897)
- 自然科学(75868)
- 自然科学基金(74565)
- 划(69032)
- 教育(69013)
- 资助(65454)
- 编号(57996)
- 部(48545)
- 重点(48201)
- 成果(46300)
- 发(44992)
- 创(44047)
- 科研(41807)
- 国家社会(41623)
- 教育部(41422)
- 创新(41395)
- 大学(39834)
共检索到432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战雪丽 张世英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建林
引言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为此,有必要对地区粮食产量进行科学预测,分析粮食生产发展趋势,研究与粮食生产相关的主要因素及相互联系,供有关领导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大兴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友云 张明军 刘园园 金爽 李瑞雪
论文根据1978年来全国及各省统计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变动度等指标及岭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区间粮食生产差距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个别年份因部分粮食生产大省产量出现波动导致全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缩小外,1978年来我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总体越来越大,并形成了稳定的上升区、下降区及相对稳定区,而各区内大多中部、西南部省份粮食占全国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演变趋势一致,大多东部、西北部省份此趋势不一致。定量研究表明,省区间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等差距的扩大推动了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的扩大,而省区间粮食单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从业人员等差距的缩小也促使了省区间粮食产...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省区差距 成因 岭回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 李珠怀 刘丹
本文利用1991—2006年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基础数据,就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显著;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是不同的,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更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赖红兵
粮食产量水平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借助HP滤波方法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粮食产量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且波动又呈现出周期性规律特征。同时,为了探讨粮食结构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产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水稻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显著,其次是玉米和小麦。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粮食结构 波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大兴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薇 常振海 张德生
文章采用降维的方法选取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主要因素;结合bootstrap方法和M-估计方法,利用选取出的因素和粮食产量建立起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固定一个自变量的情形下,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增加一个单位,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1.0645和0.3612个单位;基于Jackknife-after-Bootstrap方法,并结合残差对粮食产量进行了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观测点1(1980年),2(1981年),24(2003年)和33(2012年)显示异常,并对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维 邓祥征 何书金 林英志
利用中国1988、1995、2000和2005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气候变化因素、投入要素、自然环境条件变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气候变化(主要以1988-2005年间气温、降水变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一定幅度内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将气温、降水变动的影响分解到不同省份上后,可以发现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气温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对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部省份的粮食产量提升有利,对其他省区则会产生小幅负面影响。对气温、降水变动分季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譬如春季气温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夏、秋、冬3季的气温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与效果各异。春、夏两季降水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剑锋
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本文基于动态和长期视角,从中国粮食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讨论了耕地资源开发途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及实现粮食增产机制等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建设用地刚性增长的态势难以改变,但只要消除制度障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并推动农村空闲宅基地的复耕,不仅能够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而且可以增加土地供给,使耕地"保有量"目标在长期中实现。②粮食单产的潜在增长空间较大,其基本途径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中低产农户的科学种粮水平。③粮食的实际产出是多种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提高粮农收益是关键环节。实现粮食增产目标,需要改善粮食...
关键词:
粮食增产 耕地开发 单产提高 实现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论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量存在3年和9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并以9年左右的波动为主。从粮食产量波动的趋势量分布来看,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粮食增长停滞;在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两个影响因子进行EMD分解时发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是粮食产量3年左右波动的控制因子,而粮食播种面积却是粮食产量9年左右波动的主要控制因子。对两个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发现,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近年来不断增加,这将给我国已经相当紧张的粮食供需关系带来巨大的隐患。由于3年和9年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欧阳浩 戎陆庆 黄镇谨 陈波 王萌
粮食的生产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农业经济学界已有不少论文对于各省区,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最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能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数据中找到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该文总结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概况,选用数据挖掘中的粗糙集方法,以1996~2012年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乡村劳动力、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灌溉面积、化肥用量等17项与广东省粮食产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广东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化肥用量、水库总容量以及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从分析来看,近年来广东省粮食产量并未随着化肥用量和水库总容...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韦鸿 王磊
本文根据VEC模型研究发现,短期来看,前一期的粮食价格、农民收入以及前一期的粮食产量对当期粮食产量具有负效应,其中前一期的粮食产量的负效应最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是正效应。
关键词:
粮食价格 农民收入 粮食产量 VEC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会康 阮翠冰 陈小英 林兆华
加强粮食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1949~2013年闽东9县市区粮食产量资料,应用线性拟合方法计算出粮食气象产量增长率时间序列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经验正交分解(EOF)、线性倾向估计、概率分布函数拟合及检验、聚类分析等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闽东粮食气象产量增长率空间与时间变化特点,减产率等级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闽东山区粮食增长率总体要高过沿海县市,增产趋势更明显些。粮食增长率的空间特征值与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为显著负相关,山区与沿海的气候差异与粮食增长率密切相关。9县市粮食增长率具有斜"L"型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下降、上...
关键词:
闽东 粮食产量 气象 风险评估 分析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璨
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粮食产量产生了什么影响一直争论不休,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其规模。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验性结果显示:(1)退耕地对粮食产量所产生的负面效果甚小;(2)若考虑到匹配荒山造林所带来的生态服务,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正向,但效果依然较小;(3)对东部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对中部粮食产量影响甚小,对西部地区没有什么影响。因此,认为应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相应地调节区域结构,向西部地区倾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