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9)
- 2023(11995)
- 2022(10230)
- 2021(9403)
- 2020(8138)
- 2019(19017)
- 2018(19090)
- 2017(37462)
- 2016(20311)
- 2015(23195)
- 2014(23285)
- 2013(22981)
- 2012(21099)
- 2011(18933)
- 2010(18835)
- 2009(17012)
- 2008(16572)
- 2007(14767)
- 2006(12265)
- 2005(10462)
- 学科
- 济(89238)
- 经济(89160)
- 管理(59914)
- 业(57208)
- 企(47460)
- 企业(47460)
- 方法(45667)
- 数学(41017)
- 数学方法(40342)
- 农(22761)
- 财(20654)
- 中国(19612)
- 业经(18705)
- 学(17257)
- 地方(17161)
- 环境(16090)
- 贸(15263)
- 贸易(15258)
- 农业(14921)
- 易(14807)
- 理论(13941)
- 技术(13824)
- 和(13752)
- 制(13700)
- 务(13631)
- 财务(13571)
- 财务管理(13537)
- 企业财务(12791)
- 划(12459)
- 产业(12265)
- 机构
- 学院(290744)
- 大学(287371)
- 济(119835)
- 经济(117488)
- 管理(117261)
- 理学(102611)
- 理学院(101592)
- 管理学(99517)
- 管理学院(98999)
- 研究(90017)
- 中国(66267)
- 京(58924)
- 科学(56569)
- 财(51454)
- 农(47614)
- 业大(45021)
- 所(44582)
- 中心(43257)
- 财经(42231)
- 江(42090)
- 研究所(40877)
- 经(38278)
- 农业(37724)
- 经济学(36790)
- 北京(36166)
- 范(35569)
- 师范(35168)
- 经济学院(33551)
- 州(33460)
- 院(32638)
- 基金
- 项目(202333)
- 科学(159902)
- 基金(147058)
- 研究(145373)
- 家(128030)
- 国家(127040)
- 科学基金(110263)
- 社会(91545)
- 社会科(87045)
- 社会科学(87020)
- 省(81263)
- 基金项目(78104)
- 自然(73136)
- 自然科(71478)
- 自然科学(71461)
- 自然科学基金(70144)
- 教育(68187)
- 划(67810)
- 资助(61215)
- 编号(59147)
- 重点(45782)
- 成果(45647)
- 部(44555)
- 发(44202)
- 创(43051)
- 课题(40236)
- 创新(40184)
- 科研(39465)
- 教育部(38280)
- 大学(37740)
- 期刊
- 济(121332)
- 经济(121332)
- 研究(74318)
- 中国(49202)
- 学报(43579)
- 农(41832)
- 管理(41438)
- 科学(41023)
- 财(40814)
- 大学(33356)
- 学学(31731)
- 技术(29063)
- 农业(28679)
- 教育(27434)
- 业经(21489)
- 融(20742)
- 金融(20742)
- 财经(20196)
- 经济研究(19822)
- 经(17419)
- 统计(17158)
- 问题(16487)
- 业(15996)
- 技术经济(15871)
- 策(15637)
- 决策(14238)
- 商业(14035)
- 版(13595)
- 科技(13424)
- 资源(12955)
共检索到399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
本文以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以“至2015年全国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17%”为碳减排目标对中国产业层面碳排放总量进行分摊,以明确各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责任。基于分配效率的视角,以“非期望产出作投入法”为指导,将各部门碳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能源消耗量、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和总产出作为产出变量,构建了投入导向型的碳排放零和收益DEA分摊模型,并通过预测2015年的数据比较了中国15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BCC效率和ZSG-DEA效率,得到了达到DEA有效边界的分配方案,发现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采矿业、木材加工及造纸印刷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依次承担着较大的碳排放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蓉 张庭婷 谢晓敏 黄震
以ZSG-DEA模型为手段,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对2020年上海市六大行业的碳减排目标进行分解和优化。结果显示,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拥有比剩余三个行业更大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了-70.69%、-77.62%和-65.97%,在初始分配时应当承受更大的减排压力。
关键词:
分配效率 碳配额 ZSG-DEA模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昭英 田磊
在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背景下,本文针对碳排放权合理分配的问题,采用改进的ZSG-DEA模型考虑各省(区、市)的减排潜力,探寻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区域减排潜力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减排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减排潜力组内差距较大,且低减排潜力组有50%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整体减排潜力不足,东北地区集中于中、低减排潜力组;(2)改进的ZSG-DEA模型计算出减排系数更加合理,缩减了减排压力差距,能通过缩小省(区、市)之间的不公平程度来降低政策实施难度;(3)综合减排潜力和减排系数两个方面发现,仍有部分省(区、市)如河南等处于低潜力高减排的状态,面临凭借自身条件难以有效降碳的困境,也有部分地区在碳减排方面“仍有余力”。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各区域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碳减排,在安排省(区、市)碳排放额度时要注重不同省(区、市)的减排潜力,同时加强减排责任意识,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际 刘慧 吴先华 王莹莹
大气污染物减排是中国环境治理中的急迫任务。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前提下的排污权交易是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可行途径。其中,基于总量目标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是排放权交易的关键。本文利用投入导向的ZSG-DEA模型,探讨了总量目标固定前提下的PM2.5排放权的省际分配效率。结果发现:1按照ZSG-DEA模型进行初始排放权的分配以后,各省份的PM2.5排放将处于新的共同的DEA前沿面上,可以实现总量控制下的整体帕累托最优;2在实际分配中考虑各个省份的国土面积和大气环境容量两个因素,避免了以往有关分配效率评价文献将各评价单元均质化看待的弊端,评价效果更符合各省实际情形。研究思路可为排污权交易中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及地方政府的减霾工作提供实证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茹 吕爽 曹晓静 王信
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但如何合理分配碳减排任务一直是个难题。当前国家和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核查主要从行业层面开展。论文基于国家整体碳减排目标,利用ZSG-DEA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分析了2020年中国六大行业碳排放分配效率。初次迭代后,建筑业的DEA为1,达到了有效分配;但工业的效率值只有0.319,分配效率严重偏低。应用ZSG-DEA模型,对六大行业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了重新分配,最终达到了ZSG-DEA的统一有效边界,平均效率值由0.674提高到了0.997。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行业碳减排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剑波 闫烁 韩君
本文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并将其引入到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当中,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将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剔除,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差异显著。根据第三阶段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历年均值的聚类分析可知,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处于高等效率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采选业等处于中等效率水平,而资源依赖、创新能力较差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等效率水平。外部环境对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影响显著,影响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交叉型""重合型"和"平行型"。"交叉型"产业部门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先提升后抑制;"重合型"产业部门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甚微;"平行型"产业部门主要以资源型行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就具体行业而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立群
研究如何基于国家整体的碳减排目标,进行中国各省区碳减排责任的分摊,以明确区域间"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从共摊成本分配问题的公平与效率角度出发,对碳减排责任分摊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基于分配效率视角,探讨了在分配总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投入导向的零和收益DEA(ZSG-DEA)模型进行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部分,采取非期望产出作为投入法,将碳排放量作为模型的投入,将人口、能源耗费和GDP作为模型产出变量。依照我国2015年碳减排整体目标和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了投入产出数据的预测。为了与ZSG-DEA模型进行对比,首先建立了碳减排责任分摊的DEABCC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仅有9个省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
本文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针对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数据,运用假设抽取法计算11个产业群的总碳关联、前向碳关联和后向碳关联,并将碳关联区分为内部效应、混合效应、净后向效应和净前向效应,进一步分解了各产业群在净后向供给和净前向需求中吸收或转移的碳排放,研究发现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是碳关联最为突出的部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碳转移量最大。碳排放的产生源于产业系统的能源消费,产业群的碳关联实际上反映了能源需求在产业中的分布和转移。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能源消费并加大清洁能源的研发和使用,以便有效地降低产业系统的碳排放。
关键词:
假设抽取法 碳排放 碳关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云
文章以安徽省各产业部门投资的经济影响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徽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对安徽省各产业部门的投资倍数、敏感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测算,对投资于各产业部门产生的总产值和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投资经济影响力最强的产业部门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代表性第三产业部门的影响力也较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云
文章以安徽省各产业部门投资的经济影响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徽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对安徽省各产业部门的投资倍数、敏感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测算,对投资于各产业部门产生的总产值和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投资经济影响力最强的产业部门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代表性第三产业部门的影响力也较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
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分别构建需求拉动下和供给驱动下的碳排放模型,采用碳平均传播长度(APL)指标测算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距离,衡量产业部门的碳波及效应,并区分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识别产业部门的碳波及链。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大户,碳排放量高达165 136.884万t,所占比例达到整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98.23%,尤其是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所占比例高达87.5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123t/万元。计算并对比各部门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前向碳APL数值较...
关键词:
投入产出 碳排放 碳波及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传明
在综述已有产业部门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从直接及间接两个角度组合定义产业部门全碳足迹。再就能源消耗及生产服务两个过程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拓展构造BEL-TCP全碳足迹分析模型。为了保障模型数据来源质量,设计DCE-WLS函数修正投入产出表,经比较证明该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准度。继而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生产服务视角的直接碳足迹和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间接碳足迹,并对直接和间接碳足迹最多的电热力生产供应业及建筑业进行部门间关联性解析。再依据三个碳足迹强度将产业部门分为五个类别,依据各类不同特点提出差别性碳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剑波 麦骏南 周宗康
基于CGE模型和SDA方法分析模拟了8种碳定价机制对宏观经济、减排目标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由于碳税和碳交易的价格形成过程不同,开征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更大,需要制定配套的税收返还措施,以有效弥补部分社会福利损失;价格-数量混合型碳定价机制对产业关联性较强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和“化石能源”等部门的降碳效果更为显著;碳排放强度效应和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促进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不同驱动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的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应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着力构建碳税与碳交易协同互补的碳定价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碳排放效率分析
产业部门经济力的测度与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
基于碳排放总量约束的我国产业部门碳配额分配研究
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动态研究——基于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江西省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及减排途径——基于1992—2007年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分摊”——基于边际预期损失模型的分析
基于两阶段DEA Leader-Follower模型的固定成本分步分摊方法研究
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摊DEA模型
基于Raiffa解的快递城市共同配送成本分摊模型
农产品价格变动对产业部门及其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基于新疆SAM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