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94)
- 2023(9632)
- 2022(8344)
- 2021(7783)
- 2020(6918)
- 2019(16172)
- 2018(16084)
- 2017(31271)
- 2016(16967)
- 2015(19187)
- 2014(19260)
- 2013(19052)
- 2012(17605)
- 2011(15586)
- 2010(15126)
- 2009(13920)
- 2008(13585)
- 2007(11951)
- 2006(9785)
- 2005(8293)
- 学科
- 济(71876)
- 经济(71810)
- 管理(46520)
- 业(45793)
- 方法(38454)
- 企(36692)
- 企业(36692)
- 数学(34992)
- 数学方法(34566)
- 农(20091)
- 财(18318)
- 地方(15784)
- 中国(15605)
- 业经(14110)
- 学(14043)
- 农业(13454)
- 贸(12823)
- 贸易(12821)
- 易(12444)
- 务(11943)
- 财务(11902)
- 财务管理(11872)
- 企业财务(11241)
- 制(10974)
- 环境(10724)
- 和(10400)
- 技术(10005)
- 理论(9584)
- 融(8985)
- 金融(8980)
- 机构
- 学院(238544)
- 大学(237618)
- 济(97033)
- 管理(95339)
- 经济(95051)
- 理学(83614)
- 理学院(82710)
- 管理学(81144)
- 管理学院(80703)
- 研究(74883)
- 中国(54948)
- 科学(48792)
- 京(47918)
- 农(44044)
- 财(42421)
- 业大(39813)
- 所(37435)
- 中心(37020)
- 江(35044)
- 农业(34953)
- 财经(34935)
- 研究所(34560)
- 经(31741)
- 范(29960)
- 经济学(29881)
- 师范(29626)
- 北京(28757)
- 州(27501)
- 经济学院(27349)
- 院(26879)
- 基金
- 项目(169876)
- 科学(133556)
- 基金(123794)
- 研究(119525)
- 家(108337)
- 国家(107489)
- 科学基金(92839)
- 社会(75508)
- 社会科(71610)
- 社会科学(71586)
- 省(69716)
- 基金项目(66843)
- 自然(62565)
- 自然科(61122)
- 自然科学(61101)
- 自然科学基金(59995)
- 划(57244)
- 教育(55760)
- 资助(50718)
- 编号(47985)
- 重点(38526)
- 部(37431)
- 成果(36900)
- 发(36501)
- 创(35532)
- 科研(33855)
- 创新(33334)
- 计划(32762)
- 课题(32559)
- 教育部(31831)
共检索到326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路璐 张兰霞 杨春祥 苏阳
利用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旱涝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近51年年际和春季气象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年际变化中,辽宁省旱涝交替发生,易发生连续性气象干旱,年际旱涝存在9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个分区中辽西北地区干旱频次最大,辽南地区干旱频次最小;春季干旱变化与年际变化相似,春季旱涝存在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分区中辽西北与辽中地区春旱频次最大,而辽南地区春旱频次最小。空间上,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地域分布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中重旱易发区为辽北和辽南,大旱易发区为辽西南部,偏旱易发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张兰霞 张岳军 马静 孙雪
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利用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辽宁省近50年年际和季节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无干旱事件发生;年际、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干旱程度略微增加;年际、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0年和1999年最强;辽宁省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辽东不易发生年际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发生年际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季节干旱分布特征较分散,辽东春季不易发生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和辽西夏季发生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辽宁省普遍发生秋旱较轻。研究结果与实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晓 王丹 张耀光 赵一行
文章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2-2004年辽宁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从沿海、内陆地带角度对该省旅游经济差异特征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是总体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旅游集中度很高,且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梯度很大。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差异演变 辽宁省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马月丹 于娣 李胜军 郑凤春 于润吉 田甜
目的:核算辽宁省经常性预防费用的总量、服务项目构成、机构配置和筹资方案。方法: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测算框架,收集卫生及相关行政部门统计数据和1 004家样本机构的预防服务收入和支出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辽宁省经常性预防费用总体筹资构成合理但规模较小,在机构流向上以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结论:扩大预防费用的体量,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服务质量,正确认识"以医养防"。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晓旭 张怀清 刘锐
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软件,分析了辽宁省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的GDP空间分布状况,即各县之间GDP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各县GDP水平与农村人口空间关联性以及GDP与县辖区面积的空间关联性,从而为更加直观科学的表达辽宁GDP的空间关联信息提供了依据。辽宁各县的GDP在空间关联性上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较小,GDP空间分布两级分化严重。GDP在空间上对农村人口的影响成正相关,GDP的多少与区域人口的多少呈现正相关性。
关键词:
空间相关性 辽宁 GDP 人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佳 李世平 李文婷
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地问题研究的关键指标。通过对土地经济密度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探究某时段内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进行土地经济密度驱动力分析能够为加快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提供参考。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仍然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为了分析辽宁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将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土地经济密度这一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指标,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东部、西部递减,且在2000~2011年间,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杨新岩 王雪妮 于振亮
将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14个城市1998—2008年11年间的用水边际效益进行了估算。采用fuzzy isodata方法根据用水边际效益对14个城市进行聚类,通过聚类中心分析了辽宁省用水边际效益的时间差异,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用水边际效益是在不断的增长,显示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稀缺性在加大,其资源价值在不断提高;借助锡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辽宁省1998—2008年11年间东中西三大地带用水边际效益的空间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主要原因,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差异都呈缩小态势,并逐渐收敛趋同。该结果对辽宁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于洋 韩增林 彭飞 刘天宝
构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塞尔系数计算方法,从整体差异、地市间差异和地市内部差异研究2005—2012年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整体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方面考虑,地市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地市内,地市间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辽宁总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根本原因,办学条件差异是造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主要体现。2从时空演变分析看,辽宁省各地市间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差异在8年间变化不大,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变化趋势一致,呈"N"型;辽宁省各地市内小学、初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呈现出东南部和西部(丹东、本溪、鞍山、锦州、葫芦岛、朝阳...
关键词:
资源配置差异 义务教育 塞尔系数 辽宁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边恕 王智涵
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对于测度和判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以辽宁省为例,对人类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测度与分析,对重工业发展城市的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选取适合辽宁省发展特征的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四个人类绿色发展维度,利用2009-2019年辽宁省相关数据,构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人类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拟合,分析人类绿色发展指数水平;其次,使用Moran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考察人类绿色发展指数水平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情况;最后,将障碍度模型引入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方法做了创新性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熵值法的结果显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呈现升高趋势,但2015年以来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受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的影响而上下波动。在空间上,Moran指数得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呈集聚分布状态,发现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存在"集聚效应"的可能性;障碍度模型得出制约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有资源配置、环境保护,验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对提升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要提升创新驱动力、增强市场活跃度、加强资源节约使用宣传、促进资源利用结构合理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伟 张华 许淑婷
提高能源效率是辽宁省突破能源困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测算各地级市2000-2012年的能源效率值,分析辽宁省能源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体分异特征,然后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验证辽宁省能源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最后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获得辽宁省能源效率各区域类型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①在时空分异特征方面,辽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有沈阳、大连和抚顺;②在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方面,全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格局上所呈现的一定的集聚态势显示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正在呈缩小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凤羽 温涛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以辽宁省为例,选取了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教职工人数、教育用房面积作为主要投入指标,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产出的指标,实证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内部效应,即自身的办学效应,选取了辽宁省2005—2010年的东、南、中、西、北5个区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农村职业学校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测度。通过基于全省层面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内部效应的分析以及不同地区各个年份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内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效应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才志 王言鑫
文章使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方法,选取十四个城市相应的输入、输出指标,对辽宁省用水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城市1996~2006年期间输出、输入指标关系的分析,发现有些城市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现有城市用水管理模式和技术不适应城市用水效率的提高,出现了生产和管理技术薄弱的问题,并且随着各城市用水量日益增多,出现了生产力指数普遍下降、整体用水效率降低的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詹雅婷 魏鸣 闵爱莲 旷达
MODIS的多波段及高时空分辨率特征有利于对大面积干旱区域的动态监测。2008年10月下旬至2009年2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和北方地区十多个省市遭遇了严重干旱。论文选取2009年初干旱较严重的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使用热惯量法提取MODIS数据的干旱信息,识别出干旱区域和干旱程度。为了深入分析导致此次干旱的大气结构特征和机理,从天气形势、斜温图(Skew-T)两方面揭示了干旱发生期间影响旱区的大气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及大气能量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强大稳定而导致的干冷空气路径维持,整层大气的温度-露点差较大,西北风使来源地水汽稀少,稳定的大气层结及干下沉气流等大气结构特征是引起辽宁省严重干旱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浩 王青 宋阳 李广军 李连德
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本文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资源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能值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90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需要购买的能值总量较少,资源基础相对雄厚,总能值用量中74%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且逐年上升,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废弃物能值增长幅度滞后于总能值用量与GDP增长幅度,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使废弃物总量持续增加状况在一...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辽宁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心 李云龙 杨晨
采用物质流(MFA)分析方法、依照质量守恒定律,探寻1990~2011年辽宁省物质流输入输出结构和趋势。发现辽宁省区域开采(DME)和直接物质投入(DMI)在1990~2000年间增速并不明显,2000年以后增幅明显提高。区域物质投入(TMI)和物质总需求(TMR)曲线呈现"N"型增长。考察物质消耗强度(MCI)和环境效率(EEE),分析显示辽宁省经济产出需要的相对物质质量投入整体上呈减少趋势,环境修复成绩显著,说明政府环境维护工作已起效,但整体来说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
关键词:
物质流 环境效率 消耗强度 经济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