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54)
2023(17622)
2022(15295)
2021(14095)
2020(11640)
2019(26594)
2018(26338)
2017(50572)
2016(27142)
2015(30381)
2014(30321)
2013(29748)
2012(27581)
2011(24999)
2010(24927)
2009(22731)
2008(21934)
2007(18907)
2006(16802)
2005(14965)
作者
(77210)
(64428)
(63724)
(60728)
(40940)
(30778)
(29069)
(25319)
(24532)
(22854)
(21775)
(21758)
(20444)
(20319)
(19911)
(19659)
(19079)
(18647)
(18321)
(18292)
(16037)
(15759)
(15495)
(14859)
(14493)
(14328)
(14124)
(13940)
(12984)
(12553)
学科
(127379)
经济(127260)
管理(77495)
(72824)
(59590)
企业(59590)
方法(51152)
数学(44473)
数学方法(43927)
中国(32896)
(31061)
地方(30268)
业经(27176)
(26479)
(24823)
农业(21036)
(20407)
(19891)
贸易(19878)
(19168)
环境(18849)
理论(18288)
(18012)
技术(17588)
(17587)
(17574)
金融(17572)
银行(17547)
地方经济(17354)
(16875)
机构
大学(384882)
学院(384121)
(161737)
经济(158427)
管理(152359)
研究(132231)
理学(131644)
理学院(130211)
管理学(127953)
管理学院(127266)
中国(98600)
(81851)
科学(79534)
(71760)
(65313)
中心(59480)
研究所(59280)
(59035)
财经(57464)
(55618)
业大(55078)
(52273)
北京(51919)
(51295)
师范(50830)
经济学(48980)
(48342)
农业(45653)
(45299)
经济学院(43769)
基金
项目(261675)
科学(206532)
研究(193133)
基金(189749)
(164497)
国家(163111)
科学基金(140825)
社会(123057)
社会科(116653)
社会科学(116624)
(101988)
基金项目(100355)
自然(90265)
教育(88777)
自然科(88152)
自然科学(88133)
自然科学基金(86520)
(85464)
编号(78620)
资助(78021)
成果(63185)
(58849)
重点(58445)
(57791)
(54237)
课题(54178)
国家社会(50678)
创新(50648)
教育部(50075)
科研(49494)
期刊
(182862)
经济(182862)
研究(117043)
中国(74213)
管理(57715)
学报(57312)
科学(54301)
(54088)
(53587)
大学(44463)
教育(42850)
学学(41861)
农业(37725)
技术(35733)
(33988)
金融(33988)
经济研究(29752)
业经(29414)
财经(28339)
(24339)
问题(23357)
技术经济(20029)
图书(19419)
(18807)
理论(18205)
科技(17990)
商业(17443)
现代(17386)
统计(17198)
(16775)
共检索到572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志秀  葛翔宇  
笔者基于VECM模型对利率、汇率、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率、汇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具有双向影响关系,而经济增长率单向影响通货膨胀,利率不是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汇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五个变量互相之间的作用都有较长滞后效应。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保增长防通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睿  张军涛  
本文基于熵值法对2008-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二者的协调性。结果显示:(1)十年间,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江苏省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最高;(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格局;(3)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上实现了稳步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地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呈现东部地区领先的空间格局;(4)目前,大多数地区处于轻度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江苏达到比较协调阶段,西藏仍处于严重失调阶段。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英  
文章利用图形化的形象分析方法,合同矩阵相关理论作为中介平台,将该地区的三次产业数据有序地引入到合同矩阵标准型模型中,对该华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宏观性分析与研究。从而为上述地区未来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建设性意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徐  贾晶如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是研究区域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综合发展度与同步系数等定义为基础,建立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利用浙江省11市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两大子系统出发对浙江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剖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各种模式及其绩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夏蒙  武玉凤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根据中国1993-2009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指标体系,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作整体效率评价,并对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发现,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低,因此,如何改革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沙治慧  
本文在梳理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模型,以西部民族地区作为实证样本,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协调程度决定于诸多因素,包括公共投资增长速度是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公共投资规模的合理性、公共投资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收益水平和公共投资结构的有效性,并据此提出我国现阶段公共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布局优化上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韦德洪  杨海燕  
会计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会计发展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本文对广西省2001 ̄2006年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会计从业人数及其职称构成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与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会计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生教育还比较落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广西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广西的会计发展水平,以促进会计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霍丽娟  吴晓然  
本文依据经济增长趋同现象等理论,利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茁趋同,以此探讨我国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发现:在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才表现出趋同性,投资对经济发展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开始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趋同性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趋同速度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睿劼  张智慧  
为了研究中国2000-2008年间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协调程度,本文建立了包括4个子系统、9个子项目、1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投影寻踪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两阶段降维分析,将高维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评价值。根据最终投影函数值对2000-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发展趋势良好,且各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各子系统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后指出:对于环境、资源、生活子系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子项目分别是污染排放与治理、矿物能源和农村生活水平。为了衡量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毛盛勇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分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31个省区市2006年横截面数据计算了各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等级差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31个省区市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为好和较好的有12个,差和较差的有13个,协调程度一般的有6个,总体协调程度较差。在分析个案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更多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适当控制发展过度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并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丽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陕西高校与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而是造成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与落后的经济发展并存的现象。鉴于此,今后迫切需要把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规模与质量并重上来,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效莉  王成璋  王野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概括。为了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党中央于1999年6月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能源开发同生态环境治理相并举。6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西部地区4 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5000多亿元。国家计划在10年间退耕还林2.2亿亩,投资3600亿元。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累积过程,通过确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特征,建立“常态、一般、差”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坚定人们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柔  何艳秋  朱思宇  徐杰  
通过Tapio模型,测度2006~2015年我国各省市农业碳排、碳汇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耦合"关系,结合碳排经济效益和低碳发展潜力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细致划分。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源碳汇与碳排总量均呈递增态势;西部地区以经济效益与低碳潜力"双低"为主,"双高"省市均有较好的资源禀赋条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以常规型为主,环保型省市逐年增加。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各省市应明确农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减碳排与增经济并行的低碳农业目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华  廖中举  戴娟兰  
在清晰界定环境创新能力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遴选了22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上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强同势"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立君  许振凌  石军伟  
文章运用中国各省1990—2016年间的数据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为越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越容易产生"早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其工业结构升级的水平却整体而言比较低。文章将此现象称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之谜",对此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相关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