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34)
2023(20361)
2022(17275)
2021(16100)
2020(13450)
2019(30859)
2018(30467)
2017(58732)
2016(31709)
2015(35371)
2014(35172)
2013(34703)
2012(31817)
2011(28480)
2010(28667)
2009(26501)
2008(26001)
2007(23212)
2006(20599)
2005(18255)
作者
(90966)
(75805)
(75448)
(71494)
(48310)
(36252)
(34135)
(29702)
(28850)
(27183)
(25737)
(25704)
(24156)
(24134)
(23289)
(23200)
(22493)
(22210)
(21791)
(21755)
(18810)
(18807)
(18458)
(17574)
(17020)
(16825)
(16822)
(16817)
(15194)
(15048)
学科
(135848)
经济(135699)
(108321)
管理(99515)
(92135)
企业(92135)
方法(60135)
数学(49257)
数学方法(48470)
(41534)
中国(36842)
业经(36769)
(36758)
农业(29667)
地方(29657)
(25617)
(25072)
财务(24978)
理论(24964)
财务管理(24937)
(24410)
企业财务(23631)
技术(23530)
(23069)
贸易(23052)
(22762)
(22320)
环境(20504)
(19889)
(19289)
机构
学院(451945)
大学(447468)
(181106)
管理(180340)
经济(177320)
理学(155493)
理学院(153756)
管理学(150791)
管理学院(149965)
研究(148447)
中国(112869)
(95869)
科学(91806)
(83397)
(74798)
(74207)
(67771)
中心(67555)
研究所(67244)
业大(66641)
财经(66403)
北京(60707)
(60367)
(59775)
师范(59194)
农业(58224)
(55002)
(54367)
经济学(53847)
财经大学(49134)
基金
项目(303705)
科学(240164)
研究(222529)
基金(220066)
(191365)
国家(189673)
科学基金(164451)
社会(140567)
社会科(133212)
社会科学(133177)
(119866)
基金项目(116064)
自然(107213)
自然科(104811)
自然科学(104786)
教育(102981)
自然科学基金(102908)
(99813)
资助(91388)
编号(91102)
成果(72628)
重点(67706)
(67205)
(66218)
(64229)
课题(62635)
创新(59484)
科研(57726)
国家社会(57576)
教育部(56968)
期刊
(203801)
经济(203801)
研究(130474)
中国(89091)
管理(70732)
(69068)
学报(67841)
(65496)
科学(65030)
大学(52514)
教育(51496)
学学(49642)
农业(47753)
技术(43011)
(38577)
金融(38577)
业经(36065)
财经(32257)
经济研究(31597)
(27738)
(26392)
问题(26351)
技术经济(23668)
统计(21367)
图书(21317)
科技(21272)
商业(21047)
现代(20914)
(20866)
资源(20104)
共检索到670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建交  
以我国1991—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贫困减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对贫困减缓有逐渐增强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旅游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实现。最后文章从发展旅游业配套产业、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雅娟  刘强  
借助旅游业发展拉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已成为我国产业扶贫措施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实践中旅游发展对贫困的减缓效应会受环境因素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文章利用平滑变系数模型的设定框架,提出了一个包含潜变量影响的旅游减贫效应测度方法,以更灵活和具有弹性的模型设定体现旅游减贫效应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且受产业内部发展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减贫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入境游客占比、政策引导下的产业产值密度增长和景区数量增加将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减贫效果;人均GDP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将为旅游消费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更优的宏观环境基础,有利于旅游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效应的发挥。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赵磊  吴媛  
旅游业与贫困减缓关系的实践认知领先于与此相关的经验研究,主要是因为旅游业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始终未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估,核心关键在于,鲜有旅游文献对贫困进行准确测度。为此,本文在旅游文献中较早引入更加精确的贫困FGT指数,以对中国农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予以定量识别,然后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旅游业与农村贫困减缓关系分别进行全样本和分地区实证检验,进而有效提升了对中国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长期效应检验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除东部地区之外,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分别对农村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具有显著积极的减缓效应,由此更加全面地奠定了旅游业导向型贫困减缓(T LPR)研究在中国案例的可行性;其次,旅游业可以显著降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但在相对贫困层面,旅游业在缩小贫困缺口的同时还伴随着农村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然后,东部地区旅游业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旅游业对农村相对贫困并无影响。另外,旅游业对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规模的减缓效应最大,但也加剧了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差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方成  毛聪玲  
旅游业是否具有贫困减缓效应一直是政府和各种发展机构关注的焦点问题。旅游业与贫困减缓关系的实践认知领先于与此相关的经验研究,主要是因为旅游业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始终未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估。文章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为转换变量,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技术,对旅游业和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旅游业可以显著地减缓贫困,所以旅游业可被视为目的地减缓贫困的有效产业工具。另外,旅游业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存在非线性的旅游业门槛效应。具体而言,旅游专业化与旅游减贫效应显著负相关,而旅游人次比则与旅游减贫效应显著正相关,同时,旅游专业化对贫困的减缓效应要远大于旅游人次比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因此,贫困地区可以通过避免旅游产业收入漏损和增强旅游经济活动频率来保持旅游减贫效应处于高影响状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歌谣  周常春  杨光明  
文章从产业关联程度、融合新业态和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计算出我国30个省份不同年度的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综合指数。然后在对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与贫困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贫困减缓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上一期的贫困水平对本期贫困有显著影响,贫困呈现出较强的惯性特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钱鹏岁  孙姝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个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本地区减贫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其关联地区的贫困率,即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关联地区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偏误修正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深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发现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从长期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减贫的直接影响仍然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赵磊  张晨  
自20世纪50年代起,旅游业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逐渐引发广泛的学术探索与理论争辩。本文基于国外经济学相关文献,对旅游业与贫困关系的理论演进、旅游减贫机制、旅游减贫效应检验方法和旅游减贫研究内容分别进行了相应综述。首先,以"旅游业和贫困"为主题,回顾了该领域的理论逻辑进路;其次,对旅游业减缓贫困的直接效应、次级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行了梳理分析;再次,对旅游减贫效应检验方法进行了相应说明;另外,分别基于"绝对性""相对性"和"经济发展"3个分析视角,对旅游业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地文献梳理与归纳。最后,在总结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旅游业与贫困减缓关系的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姣  周颖  
本文利用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的年度数据,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检验,结论是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贫困减缓有明显积极作用,即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大小和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低对贫困减缓产生明显直接的正向影响,而普惠金融服务使用效率高低则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整体上表现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普惠金融发展影响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普惠金融利于贫困减缓的发展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姣  周颖  
本文利用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的年度数据,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检验,结论是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贫困减缓有明显积极作用,即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大小和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低对贫困减缓产生明显直接的正向影响,而普惠金融服务使用效率高低则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整体上表现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普惠金融发展影响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普惠金融利于贫困减缓的发展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薛美霞  钟甫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总体的经济增长对贫困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可能大幅度降低贫困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更加恶化,而且这种可能的副作用会因地而异。本研究使用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作为测度贫困的三个指标,以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农业资源禀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特征选取两个样本,探索并验证农村地区人均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贫困的三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关系,并提出不同地区扶贫政策取向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舒小林  刘东强  齐培潇  高应蓓  
城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相关学者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中国1988-2012年城市化率和旅游收入数据,基于协整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城镇化分别与中国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城镇化和国际旅游收入之间在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旅游规模与城镇化之间关系没有达到最优化,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化对旅游的贡献率急剧减小,而旅游对城市化贡献较大。文章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胜达  敬莉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演变从国际经验可知,是以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次更替为标志的。新疆作为资源优势地区,其产业结构的变迁总体符合客观规律。但又有着自身特定演化路径。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着整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文中试图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疆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霞  刘晓鹰  
文章利用2000!2010年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流量及旅游构成两个方面对旅游发展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流量与贫困减缓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越过门槛值,旅游流量对贫困减缓才会产生积极作用;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及旅游收入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内旅游比入境旅游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效果更显著;吃、住、行、游和娱乐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旅游购物与当地贫困减缓之间却存在负向关联。(2)同时,实证数据也证实了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学钢,唐立国  
一、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拉动的特点分析 上海旅游业发展对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效应日益明显,其拉动效应大小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旅游收入指标和旅游业就业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很大,但拉动就业的功效有阶段性差异。1996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朋波  靳秀娟  谷慧敏  
以旅游民宿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困境"为框架,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及其主要观点。结果表明:(1)民宿业就业包容性好、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小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地缘优势、家乡情结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满足民宿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控制;(2)当前民宿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来资本主导、政府政策不到位、季节性用工需求、产品同质化且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决定了其难以促进民宿业的长远发展;(3)经营或参与民宿业的当地农民、外来的民宿项目投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不同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良性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