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1)
- 2023(12741)
- 2022(10936)
- 2021(10146)
- 2020(8867)
- 2019(20788)
- 2018(20638)
- 2017(40326)
- 2016(21587)
- 2015(24858)
- 2014(24813)
- 2013(24370)
- 2012(22433)
- 2011(20015)
- 2010(20038)
- 2009(18484)
- 2008(18283)
- 2007(16100)
- 2006(13471)
- 2005(11559)
- 学科
- 济(94907)
- 经济(94813)
- 管理(63342)
- 业(61518)
- 方法(53101)
- 企(51348)
- 企业(51348)
- 数学(47737)
- 数学方法(47036)
- 贸(25454)
- 贸易(25444)
- 易(24694)
- 财(24087)
- 农(22997)
- 中国(20852)
- 业经(18378)
- 地方(16736)
- 学(16392)
- 务(16123)
- 财务(16063)
- 财务管理(16025)
- 理论(15231)
- 企业财务(15124)
- 农业(14967)
- 制(14523)
- 技术(13736)
- 和(13201)
- 环境(12955)
- 融(12614)
- 金融(12610)
- 机构
- 学院(313608)
- 大学(312471)
- 济(132860)
- 经济(130398)
- 管理(126093)
- 理学(110784)
- 理学院(109713)
- 管理学(107587)
- 管理学院(107032)
- 研究(96039)
- 中国(71382)
- 京(62915)
- 财(58298)
- 科学(57967)
- 农(48835)
- 财经(48267)
- 所(47090)
- 业大(46443)
- 中心(45823)
- 江(44611)
- 经(43960)
- 研究所(42977)
- 经济学(41638)
- 农业(38792)
- 北京(38529)
- 经济学院(38168)
- 范(37836)
- 师范(37428)
- 财经大学(36135)
- 州(35359)
- 基金
- 项目(216461)
- 科学(171457)
- 基金(159512)
- 研究(155186)
- 家(138478)
- 国家(137425)
- 科学基金(119607)
- 社会(99143)
- 社会科(94308)
- 社会科学(94282)
- 省(84606)
- 基金项目(84078)
- 自然(79169)
- 自然科(77456)
- 自然科学(77438)
- 自然科学基金(76068)
- 教育(73925)
- 划(71063)
- 资助(67397)
- 编号(62631)
- 成果(48977)
- 部(48886)
- 重点(48628)
- 创(45528)
- 发(45302)
- 教育部(42580)
- 创新(42539)
- 科研(42467)
- 课题(42409)
- 大学(41351)
共检索到432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运胜 尚宇红 潘群娣
欧元作为一种新兴世界货币既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权重货币,由于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故欧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欧贸易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1999—2008年间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数据和中国与欧元区贸易季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对欧元汇率变动对中欧贸易相对差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兑欧元的贬值初期会引起中国对欧元区贸易收支的短期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我国对欧元区出口数量增加,贸易盈余趋于稳定,中国对欧元区贸易存在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民 刘一鸣
以前中国与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贸易都主要以海运方式进行,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中国与欧洲可进行陆上贸易。中欧班列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贸易大通道,自开行以来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趋势。分析2018年上半年中国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数据发现,中国与欧洲各国贸易额分布比较平均。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对比中国同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数据发现,2018上半年中欧贸易额增速超过了中国同北美地区的贸易增速。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中欧贸易吸引力正在上升。最后得出结论为: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快速增加,中欧贸易额加速增长,表明中国同欧洲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中欧贸易将迎来一个加速增长期,中欧班列在中欧贸易中的作用也将日益重要。
关键词:
中欧班列 贸易伙伴 引力模型 中欧关系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程风雨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境内税的贸易效应问题走到国际经贸领域的前台。本文利用1994~2012年全球4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角度运用面板VAR模型,对增值税相对贸易效应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从长期趋势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都存在增值税相对贸易中性效应;从不同税种的贸易效应的对比来看,相对于公司所得税而言,增值税更易阻碍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汇率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抑增值税贸易阻碍效应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万阳
本文建立引入供给因素的我国对欧出口模型和进口模型,研究欧债危机下我国对欧元区15个成员国出口、进口、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表明:欧债危机通过需求、供给、汇率三条渠道对我国对欧贸易造成负面影响,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因此,应避免对欧债危机反应过度,不应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和频繁地降息;应密切关注欧债危机的传染效应并制定相应预案,不能坐等欧债危机升级时仓促推出有深远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到未雨绸缪;制定针对困难外贸企业的应对欧债危机政策措施;有效利用欧债危机的国别差异调整我国对欧贸易结构,将欧债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向阳 徐翔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不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燕春蓉 张秋菊
这次欧盟东扩产生了重大的贸易效应,包括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对中欧贸易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对欧盟和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和中国的贸易流量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欧盟东扩的确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由于欧盟东扩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欧盟国家与非欧盟国家的相应双边贸易流量下降了;欧盟东扩对欧盟老成员之间的贸易量有一定促进作用;欧盟东扩对欧盟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之间贸易促进作用很明显;欧盟东扩对欧盟新成员国之间贸易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欧盟东扩对欧盟老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促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各国通过减少国内生产,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欧贸易隐含碳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隐含碳占到中国总排放量的3.07%~8.41%;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是它们却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欧盟应对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中国则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改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思璇
随着中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中欧间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大,对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根据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从时间维度和摩擦程度、摩擦形式、领域和范围、摩擦的性质和摩擦的层面等方面对其未来走向进行预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探讨了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SPS)、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反倾销这三大主要壁垒对中欧间贸易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欧之间的贸易额与中国和欧盟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性,与两国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性,SPS、TBT和反倾销,对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有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中欧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虽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SPS TBT 反倾销 引力模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娟 陈鸣
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能源消费与贸易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对中国与欧盟直接进出口以及中国从欧盟进口加工再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出口欧盟隐含碳总量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效率以及生产技术五类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995—2011年的数据测算表明,中国对欧贸易的进出口隐含碳总量跨期增幅明显,且出口远高于进口。在效应方面,能源结构、出口规模要素与隐含碳排放呈稳定的正相关,生产技术要素与之呈稳定的负相关。大幅提高生产技术,优化贸易、能源消费结构是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庞军 张浚哲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彬 杨勇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中欧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欧洲内部大市场的建成和完善不仅会影响成员国的生产与贸易,也将影响中欧贸易。本文从欧盟成员国的生产和贸易结构调整入手,在引力模型框架下使用面板协整技术,就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贸易效应、生产效应、经济规模及汇率因素对均衡的中欧贸易流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在生产效应和贸易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欧贸易顺差有扩大趋势。
关键词:
中欧贸易 生产效应 贸易效应 面板数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晓红 唐鹏蛟
本文基于国际金融学中经典的J曲线理论,从理论上推导"反J曲线效应"的存在,通过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进口和出口需求函数,运用分布滞后模型、JJ协整分析和脉冲相应函数分别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表明,汇改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反J曲线效应尚处于第一阶段,绝对额仍在上升,但增长率已明显放缓。最后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就人民币升值后的贸易调整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蒋国洲 余升国 张雪佳
文章探讨了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构建了中欧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对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盟人均GDP的增加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人均GDP提高对进口影响显著,对出口影响并不显著;是否加入WTO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均产生负向冲击,对进口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欧债危机下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引力模型 中欧贸易 贸易流量 贸易不平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明益
人力资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少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利用1985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人力资本的长期大量的需求,而我国现存的大量人力资本对服务出口的贡献率却不太显著。因此,切实快速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服务贸易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魏刚 谢臻
本文根据我国1983-2007年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进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不存在因果关系,我国出口贸易对FDI有长期显著的拉动作用,而FDI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十分微弱。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 VAR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VAR-Granger模型的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国际航空客运运输与旅游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实证分析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优化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及其经济绩效分析——基于VAR实证模型
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分析——基于Heckman模型的实证检验
中欧贸易互补性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
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