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7)
- 2023(14833)
- 2022(13063)
- 2021(12330)
- 2020(10237)
- 2019(23928)
- 2018(23633)
- 2017(46390)
- 2016(24926)
- 2015(27735)
- 2014(27559)
- 2013(26942)
- 2012(24623)
- 2011(21805)
- 2010(21377)
- 2009(19204)
- 2008(18269)
- 2007(15501)
- 2006(13399)
- 2005(11154)
- 学科
- 济(99622)
- 经济(99517)
- 管理(69459)
- 业(65035)
- 企(53886)
- 企业(53886)
- 方法(48125)
- 数学(41751)
- 数学方法(41191)
- 农(26328)
- 中国(25777)
- 财(23604)
- 地方(22561)
- 业经(22014)
- 学(20619)
- 农业(17778)
- 理论(17058)
- 贸(16543)
- 贸易(16536)
- 制(16111)
- 易(15990)
- 环境(15659)
- 务(15450)
- 财务(15378)
- 财务管理(15347)
- 和(15128)
- 技术(14977)
- 企业财务(14491)
- 划(13206)
- 产业(12345)
- 机构
- 大学(341349)
- 学院(340901)
- 管理(139900)
- 济(131491)
- 经济(128522)
- 理学(122640)
- 理学院(121260)
- 管理学(118995)
- 管理学院(118367)
- 研究(107831)
- 中国(78093)
- 京(72306)
- 科学(68886)
- 财(57808)
- 所(51412)
- 业大(51157)
- 农(51130)
- 中心(50314)
- 财经(48046)
- 江(47777)
- 研究所(47487)
- 范(46874)
- 师范(46432)
- 北京(45027)
- 经(43858)
- 院(40365)
- 农业(39874)
- 州(39665)
- 经济学(39355)
- 师范大学(37771)
- 基金
- 项目(246014)
- 科学(194481)
- 基金(179430)
- 研究(178803)
- 家(155577)
- 国家(154328)
- 科学基金(134645)
- 社会(112962)
- 社会科(107021)
- 社会科学(106994)
- 基金项目(96979)
- 省(95851)
- 自然(89090)
- 自然科(87033)
- 自然科学(87014)
- 自然科学基金(85421)
- 教育(82244)
- 划(80573)
- 资助(73534)
- 编号(73067)
- 成果(56767)
- 重点(54349)
- 部(53605)
- 发(52175)
- 创(50949)
- 课题(49092)
- 创新(47513)
- 科研(47160)
- 教育部(46316)
- 国家社会(46176)
- 期刊
- 济(136354)
- 经济(136354)
- 研究(93785)
- 中国(57161)
- 学报(52156)
- 科学(49224)
- 管理(48053)
- 农(44960)
- 财(42800)
- 大学(40030)
- 学学(37613)
- 教育(35792)
- 农业(31549)
- 技术(30259)
- 业经(23910)
- 融(23256)
- 金融(23256)
- 财经(21961)
- 经济研究(21306)
- 问题(19671)
- 图书(19367)
- 经(18737)
- 资源(16645)
- 科技(16421)
- 理论(16244)
- 技术经济(15812)
- 业(15511)
- 版(15505)
- 商业(15077)
- 实践(15056)
共检索到471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路正 李君轶 杨喜平 陈宏飞 常建霞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理解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穷游网UGC文本数据的挖掘,依托图论理论构建了一种可以同时保留旅游客流的有向性与加权性的流网络结构描述方法,并对西安市区域层面与节点层面的旅游客流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的客流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特征,客流网络结构主要由区域(节点)的中心程度决定;(2)城市旅游客流结构与旅游主体功能分区高度耦合;(3)区域(节点)主体功能的时空属性也是影响旅游客流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4)通过对区域(节点)净外向程度的分析,可以得到其旅游"集""散"功能的偏重,可为具体区域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娟 孟凤娇 封洁洁
基于社交平台的旅游大数据能够反映旅游者出行过程中的移动轨迹,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和崭新的研究视角。对2011—2019年游客展现在穷游网上的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网络游记进行抓取和整理,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动态刻画旅游者的空间移动演变轨迹,识别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旅游客流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心的空间极化现象显著且具有持久性,旅游客流的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且呈现长半轴缩短、短半轴增长的趋势。在旅游客流节点-轴线特征方面,点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缩小;整体网络结构洞水平较低,效能值上升,约束值缩小;客流轴线指向由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指向空间邻近城市的城市数量减少,指向核心城市和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数量增加。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信息化水平两个因素对成渝城市群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的塑造和演化影响力值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李经龙 程雪兰 苏雪晴
大数据驱动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中国市域尺度的旅游线路及相关数据,在构建O-D矩阵的基础上,揭示网络结构指标的空间分异及其效应。中国市域旅游流网络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同质性较小;不同主题类旅游流流量总体上遵从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的总体格局;中国市域旅游流网络形成了五大高值集聚区,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泛珠三角地区、云南内部、青海—甘肃交界地区、北疆地区;中国市域旅游流网络还具有显著的资源—经济指向性,"结构"效应总体不显著。未来需要进一步重视区域旅游网络化的发展特征,在尊重空间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核心组团的辐射作用,发挥"资源—经济"的双核驱动,促进跨区域旅游合作。
关键词:
旅游流 网络结构 空间分异 效应 大数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顾渐萍 王远斌 刘贵文 田宗舜
利用旅游者对重庆市景点的旅游评价大数据,通过基于Word2vec的词向量模型进行语义挖掘,识别城市旅游意象感知要素类型,结合游客情绪表达分析旅游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的对应关系,以及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发现重庆市的旅游意象分为空间感知、旅游核心吸引物及旅游支持体系这三个层面以及具体十类意象,游客感知以正面积极为主,但也对交通及旅游服务等因素给予较多负面评价。研究表明在利用Word2vec工具处理网络文本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有效提取意象感知要素,便于分析城市旅游意象结构体系和感知情况,为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实现城市旅游意象感知、指导城市旅游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君轶 马耀峰 杨敏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基于GIS技术,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入境游客行为,完善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分析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计量模型。以西安市2002年入境游客为例,对入境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 69 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可以看出,在旅游热点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足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西安市旅游生态足迹效率很高,该市应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以提高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红松 陆林 路幸福 凌善金
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种角色类型,同一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入境游客作为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消费者与体验者,其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对准确把握区域旅游供给情况,及促进区域旅游供给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游客感知理论,采用西安市2013年与2015年入境游客的一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入境游客结构方程感知模型,对入境游客目的地供给感知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整体上持认同态度,旅游供给指标路径系数均在0.6以上;(2)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餐饮住宿与城市人文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强,路径系数均保持在0.7以上,对城市自然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弱,路径系数保持在0.5左右,旅游安全因子上升程度最大,提高了0.16;(3)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入境游客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值为0.357、0.226。研究结果对把握入境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加深对西安市旅游供给结构的认识,以及实施旅游供给侧改革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入境游客作为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消费者与体验者,其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对准确把握区域旅游供给情况,及促进区域旅游供给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游客感知理论,采用西安市2013年与2015年入境游客的一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入境游客结构方程感知模型,对入境游客目的地供给感知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整体上持认同态度,旅游供给指标路径系数均在0.6以上;(2)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餐饮住宿与城市人文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强,路径系数均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志钢 刘丹 刘军胜
东道主和游客是旅游环境中的两个关键群体,他们之间的互动将对旅游环境的感知与评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陕西西安为例,运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东道主、游客对城市旅游环境的感知和评价,进而探讨旅游环境、居民与游客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环境感知质量正向影响居民好客度、友好意愿与游客满意度;居民好客度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游客行为影响旅游环境,但对居民好客度不具有显著影响。深入分析发现旅游环境、东道主的态度和游客的意向与行为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逻辑路径。最后从主客交往视角,为城市旅游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志钢 刘丹 刘军胜
东道主和游客是旅游环境中的两个关键群体,他们之间的互动将对旅游环境的感知与评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陕西西安为例,运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东道主、游客对城市旅游环境的感知和评价,进而探讨旅游环境、居民与游客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环境感知质量正向影响居民好客度、友好意愿与游客满意度;居民好客度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游客行为影响旅游环境,但对居民好客度不具有显著影响。深入分析发现旅游环境、东道主的态度和游客的意向与行为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逻辑路径。最后从主客交往视角,为城市旅游环境感知质量与评价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吴恒 陈燕翎
【目的/意义】为更好地利用社交平台,透视蜜月游游客的消费行为,采用UGC文本内容挖掘的方法对中国蜜月游游客分享的蜜月游记进行了研究。【方法/过程】对游记内容进行采集之后,借助词频统计工具对游记文本高频词进行了梳理,并借助SPSS工具对游记文本高频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将高频词的具体语义内容分为旅游景观资源、旅游娱乐活动、旅游服务设施、目的地美食和开放程度等五类。【结果/结论】优质的景观资源、丰富的娱乐活动、完善的服务设施、有特色的美食以及较高的开放程度在游客的蜜月目的地信息选择中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白凯
当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旅游产业会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化发展的独立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互为背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0~2009年西安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0~2002年快速变化和2003~2009年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
关键词:
耦合模型 旅游产业 城市化 西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乐 崔东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用户获取资料和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网络搜索数据记录了数以亿计的搜索关注与需求,反映了市场主体的行为趋势与规律,为研究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了必要数据基础。本文以北京市旅游客流量为例,从游客的旅游行为角度建立理论概念框架,揭示了网络搜索数据与游客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搜索相关关键词数据并合成搜索指数,实证了北京市搜索数据与月旅游客流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结合搜索指数与历史数据构建北京市旅游客流量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本模型的预测2013年2月至4月连续3个月旅游客流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仅为5.08%,拟合优度高达97.23%。另外,该预测...
关键词:
网络搜索数据 搜索指数 旅游客流量 预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媛 许鑫 冯学钢 吴文智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分析了新浪博客中关于朱家角的2633篇博文,根据词频统计结果,将游客对朱家角的旅游感知形象划分为地理位置形象、旅游地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3种,其中旅游地类型形象涵盖词条数最多、频次最高,这表明朱家角作为江南古镇的类型形象强于朱家角的地理位置形象和地方性形象。通过共现分析发现,江南古镇的名称常常多个同时出现在博文中,这也表明朱家角与其他江南古镇的竞争表现在类型形象上,而非表现为与某特定古镇的竞争。结合长尾理论,本文发现,游客对朱家角旅游形象的感知呈现出"长尾"特征,同时在形象曲线的尾部出
关键词:
感知形象 文本挖掘 博客 长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柯健 华哲铭 许鑫
“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吸引力和旅游品质,有必要对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深入解构,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携程网站的上海游记文本,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三级编码过程生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分类体系,并结合上海旅游文化元素关键词表,分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各维度的作用和具体内容。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是一个由“资源—体验—获得”建构的完整体系,具体包含文化地标、居民生活、文娱活动、文化印记、文化感知5个主范畴。(2)文化地标奠定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是吸引游客的旅游“第一空间”;居民生活加强游客地方性认知,文娱活动丰富游客多层次旅游体验,延伸文旅产业链,文化印记丰富文化叙事体系,提升文旅资源吸引力,这3个维度综合反映城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容和过程;文化感知反映游客对文化识别、认知、感受、内化后的“获得”感。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科中的旅游文化理论,有助于厘清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布局方向和着力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