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6)
- 2023(12204)
- 2022(10496)
- 2021(9907)
- 2020(8343)
- 2019(19641)
- 2018(19513)
- 2017(37671)
- 2016(20379)
- 2015(23076)
- 2014(22959)
- 2013(22567)
- 2012(20841)
- 2011(18601)
- 2010(18239)
- 2009(16630)
- 2008(16092)
- 2007(14067)
- 2006(11830)
- 2005(10131)
- 学科
- 济(85626)
- 经济(85545)
- 管理(57493)
- 业(52713)
- 企(42181)
- 企业(42181)
- 方法(41626)
- 数学(37464)
- 数学方法(37011)
- 农(22945)
- 中国(21924)
- 地方(21040)
- 财(20961)
- 环境(17007)
- 学(16907)
- 业经(16650)
- 农业(15376)
- 贸(14809)
- 贸易(14805)
- 易(14270)
- 务(13515)
- 财务(13473)
- 财务管理(13442)
- 制(12969)
- 和(12737)
- 企业财务(12663)
- 划(12448)
- 理论(12114)
- 技术(11627)
- 融(10468)
- 机构
- 学院(282876)
- 大学(281994)
- 济(113920)
- 管理(112248)
- 经济(111372)
- 理学(97868)
- 理学院(96690)
- 管理学(94945)
- 管理学院(94398)
- 研究(90562)
- 中国(67419)
- 京(59218)
- 科学(57596)
- 财(49933)
- 农(45761)
- 中心(44394)
- 所(44225)
- 业大(43088)
- 江(41827)
- 财经(40920)
- 研究所(40675)
- 范(38043)
- 师范(37684)
- 经(37111)
- 北京(36193)
- 农业(36137)
- 州(35046)
- 经济学(35016)
- 院(33479)
- 经济学院(31944)
- 基金
- 项目(200483)
- 科学(158617)
- 基金(146515)
- 研究(143811)
- 家(127521)
- 国家(126495)
- 科学基金(110007)
- 社会(91735)
- 社会科(86965)
- 社会科学(86936)
- 基金项目(79487)
- 省(78983)
- 自然(73051)
- 自然科(71326)
- 自然科学(71307)
- 自然科学基金(69979)
- 划(66698)
- 教育(65913)
- 资助(59045)
- 编号(58066)
- 重点(44993)
- 成果(44850)
- 部(43826)
- 发(43393)
- 创(41616)
- 课题(39304)
- 科研(39298)
- 创新(38990)
- 国家社会(37922)
- 教育部(37547)
共检索到396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文博 刘洪杰 田雪婷 李宝林 曹伟宏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使城市下垫面发生改变,自然景观的大幅减少与人工建筑的大规模增加,给城市气候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城市环境气候图作为分析与调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城市环境气候状况的工具与平台,拓展了城市气候信息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针对目前中国华南地区城市环境气候研究缺乏多要素图层、多技术方法综合分析的现状,充分考虑到不同要素对环境气候影响程度的差异,论文结合已有的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编制方法,选择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的广州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多环境要素、多评估时段、多技术方法的复杂下垫面城市环境气候图系统,利用专业气象插值、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广州市空气质量、热负荷与通风潜力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广州空气质量和热负荷具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通风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明显而季节变化微弱。通过进一步叠加分析各环境要素,将广州环境气候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最适宜类型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林地与城间耕地,最不适宜类型位于天河、越秀、荔湾的城市核心区以及白云、增城的工业密集区,形成"北优南劣"的环境气候空间格局。最后,以环境气候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各气候类型所在区域的简要规划措施,为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与建设方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罗浩 钟国平 丁滴
在快速城市化的现实态势下,大城市对地下空间存在多方面的需求。首先,地下空间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安全意义。其次,地下空间可为大城市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另外,地下空间可为完善大城市的综合功能提供条件。分析了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人防工程 地下空间使用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远平 毕斗斗 甘巧林
转型期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是城市政府及公园管理部门面临的迫切任务,然而,国内外学术界鲜有关于居民对公园管理政策感知的研究。在2009年广州市施行公园免费开放政策背景下,文章以市区5个典型城市公园为对象,对公园访问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近半数被访者对公园免费开放政策持肯定态度,近1/3的被访者反对该政策,其余持中立态度;2.分析居民对公园免费开放政策的感知因子,得出3个正面感知公因子和4个负面感知公因子;3.运用方差分析研究了不同人口学特征
关键词:
居民感知 公园免费开放政策 休闲 广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睿颖 张俊玉 方舟
全球变暖引发的超大城市极端天气灾害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有严重影响。文章以广州为例,利用1952~2010年广州市逐日温度与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温度、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年平均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气日数的十年为间隔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正态性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广州市年平均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关键词:
超大城市 极端天气灾害 统计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剑平
本文应用中枢网络结构理论分析了在IT产业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主枢纽网络结构体系重构问题。文章将城市对外公路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考虑,提出了一种公路主枢纽网络结构模式,该模式能提高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能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拥挤的局面、提高公路主枢纽市场化运营效率并提高其信息化管理程度。
关键词:
公路枢纽 城市公共交通 中枢网络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韩书成 张燕纯 易森鹏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韩书成 张燕纯 易森鹏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晏忠 陈建华
【目的】以量化研究的思路,定量评估城市公园景观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质量的优化提升提供一定参照,以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及使用者归属感,为城市公园建设工作贡献力量。【方法】以城市公园建设成果较丰的广州市为例,选定天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语义分析(SD)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结合其需求需要,对公园景观建设质量进行相应评判。制定了包含观赏性、游憩功能、安全性、空间组织、生态环境、社会功能共6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空间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形成一定的科学评判依据。【结果】1)6个评价方向权重排序如下:观赏性0.223>游憩功能0.213>生态环境0.189>生态环境0.185>安全性0.177>社会功能0.109>空间组织0.089。2)由SD法得出天河公园的20项二级指标得分位于“正向”,区间范围为[0.960,1.360],平均分为1.171分。3)将AHP权重计算结果与SD法所得评分结合最终得出天河公园景观质量总体评分为1.138分,整体评分处于“较好”至“非常好”区间,评分较高。【结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景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满足游人的游赏需求及对于自然环境体验感受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游人追求美的感受、良好的游憩社交体验是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侧重点。广州市天河公园建设时间相对较早,公园面积较大,植被覆盖度极高,景观多样,可达性较高,但因该公园建设时间较早,建筑风格及内部部分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应根据公园特色进行设计更新以满足游人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鸿辉 余娇 耿建伟 吴钺 付琳 丁铮
【目的】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州市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障碍点,从而构建广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1990-2020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RSEI均值从0.60下降至0.58再回升到0.60,呈“先降后升”趋势,但南、北部生境质量差距较大。(2)共识别出生态源地25个,面积共计1 511.26 km~2,占广州市总面积20.33%,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北部,南部仅有3处生态源地;共提取出生态廊道50条,其中一级廊道20条,总长114.06 km,二级廊道22条,潜在廊道8条。(3)共识别出生态夹点48处,现状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其中面积最大为19.09 km~2,位于番禺区莲花山一带,最小的夹点面积仅有0.11 km~2;生态障碍点共识别出12个处,主要分布于黄埔区、从化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面积最大为0.42 km~2,位于从化区温泉东埔农庄北部,最小面积仅有900 m~2;共识别出63处断裂点,主要集中于广州市中部的白云区和黄埔区。【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其他超大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仝德 刘婧 李文钢 李贵才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活跃,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研究评价农村产业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其有必要。以广州为例,在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程度、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产业已经趋于非农化、多元化;在非农产业的作用下,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由区域核心向
关键词:
农村产业 三次产业 综合评价 广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仝德 刘婧 李文钢 李贵才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活跃,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研究评价农村产业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其有必要。以广州为例,在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程度、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产业已经趋于非农化、多元化;在非农产业的作用下,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由区域核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结构,区位作用凸显。
关键词:
农村产业 三次产业 综合评价 广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铎 黄晓敏 席紫茵 肖凡
通过梳理城市边界的内涵及城市发展演变过程,提出了以城市规划边界、建设审批边界、城市建成边界与人口及商业活动边界为基础的具有层层递进关系的"四边界模型",计算了与其对应的拟合度与溢出度参数,并以南沙新区为案例提取了城市新区发展的四边界。结果显示:南沙新区处于城市新区发展进程中的前期阶段,总体上各边界间拟合度不高;四边界中规划—审批边界、建成—活动边界拟合度不高是南沙新区城市规划落实到城市活动空间不全面的过程性原因;在规划—实体空间建设—实体空间活跃三阶段的视角下,新区实体空间规划实施、建成空间的盘活表现欠佳;南沙新区的城市演变进程为:北部呈双核心(即毗邻广州的北部城区与南沙中心城区)组团集聚发展,而南部空间的发展相对缓慢,南北区域同时存在着规划—审批、建成—活动两道次序上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城市边界 四边界模型 南沙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黎云 陈洋 李郇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解析 有机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明月 赖笑娟
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2006年及2007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Ⅲ,2008年安全等级为Ⅳ。研究结论:BP神经网络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能够实现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探索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