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99)
- 2023(19244)
- 2022(16543)
- 2021(15525)
- 2020(12868)
- 2019(29862)
- 2018(29603)
- 2017(56904)
- 2016(30881)
- 2015(34640)
- 2014(34623)
- 2013(33899)
- 2012(31396)
- 2011(28230)
- 2010(28276)
- 2009(25554)
- 2008(24748)
- 2007(21713)
- 2006(18902)
- 2005(16518)
- 学科
- 济(126033)
- 经济(125906)
- 管理(85207)
- 业(82179)
- 企(67051)
- 企业(67051)
- 方法(56095)
- 数学(48893)
- 数学方法(48069)
- 中国(34855)
- 农(34488)
- 地方(30694)
- 财(29338)
- 业经(28335)
- 学(27508)
- 农业(23414)
- 制(21707)
- 理论(21413)
- 贸(21141)
- 贸易(21123)
- 易(20396)
- 技术(19951)
- 环境(19676)
- 和(19576)
- 银(18943)
- 银行(18897)
- 务(18592)
- 财务(18494)
- 财务管理(18452)
- 融(18373)
- 机构
- 学院(429114)
- 大学(428281)
- 管理(167737)
- 济(166285)
- 经济(162532)
- 理学(145208)
- 研究(145204)
- 理学院(143498)
- 管理学(140463)
- 管理学院(139690)
- 中国(107738)
- 科学(92635)
- 京(92545)
- 财(75516)
- 所(72982)
- 农(72820)
- 中心(66807)
- 研究所(66721)
- 业大(66303)
- 江(63773)
- 财经(60453)
- 范(59050)
- 师范(58443)
- 北京(58397)
- 农业(56869)
- 经(55009)
- 院(53585)
- 州(52269)
- 经济学(49308)
- 技术(47312)
- 基金
- 项目(297820)
- 科学(233822)
- 研究(215314)
- 基金(214092)
- 家(187711)
- 国家(186128)
- 科学基金(159842)
- 社会(133798)
- 社会科(126689)
- 社会科学(126655)
- 省(117742)
- 基金项目(113620)
- 自然(105774)
- 自然科(103366)
- 自然科学(103339)
- 自然科学基金(101423)
- 教育(100450)
- 划(99438)
- 资助(88875)
- 编号(88293)
- 成果(70698)
- 重点(67067)
- 发(65570)
- 部(64731)
- 创(61689)
- 课题(61601)
- 创新(57510)
- 科研(57116)
- 教育部(55225)
- 大学(54952)
- 期刊
- 济(181983)
- 经济(181983)
- 研究(123262)
- 中国(86267)
- 学报(69576)
- 农(65620)
- 科学(64241)
- 管理(61436)
- 财(57149)
- 教育(52860)
- 大学(52781)
- 学学(49563)
- 农业(45623)
- 技术(40590)
- 融(36344)
- 金融(36344)
- 业经(31363)
- 经济研究(28908)
- 财经(28361)
- 经(24268)
- 业(24145)
- 问题(23723)
- 图书(23098)
- 科技(21045)
- 技术经济(20921)
- 版(20430)
- 统计(20401)
- 资源(20350)
- 理论(19255)
- 商业(18891)
共检索到629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欧嘉婵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聂艳 喻婧 崔灿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与发展,在合理优化和发挥作物、环境最大共生效应,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宜昌市夷陵区园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构建了5个因素12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语言型、阈值型和空间型指标的量化方法,采用加权求和与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柑橘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893,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柑橘的生长发育需求;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41.34%,1级地也达到21.58%;限制该地区园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土壤质地...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GIS 适宜性 园地 评价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仕廉 周思野
近年来,我国各地养老地产的开发呈上升趋势。为协助养老地产的科学决策,构建熵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的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二线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养老地产的开发实践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张超 游珍
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开发对城市实体空间布局、土地功能组合、国土空间秩序开发、引导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资源的三生功能视角出发,以宁波市为例,提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框架;运用GIS技术,采用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千层饼"方法,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估了宁波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从分类到综合,多尺度揭示了宁波市国土开发的建设适宜规模与开发潜力。研究表明:(1)2012年宁波市生态空间面积为5872.33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60.35%,主要分布在宁波南部宁象片区;生产空间面积为2442.34km2,占宁波市总面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佳凝 刘荣娟 濮励杰 郄璐 朱明
以陆海统筹视角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建立陆海一体的开发适宜性评价分类方案;基于短板效应,构建并计算两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长板效应,叠置二级评价得分,获得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论表明:(1)叠置二级评价结果后,海域建设适宜及农业适宜结果得到修正,总体二者高适宜区及低适宜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一般及较高适宜区变化较多。(2)短板效应理论确保了刚性管控线划定的区域适宜性得分不变,从而落实底线区域优先保护原则;长板效应对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中一般适宜区与较高适宜区影响明显;(3)城镇、农业及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17%、58.56%及18.27%,城镇空间形成3个陆海联动核心及2个内陆城市组团,农业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生态空间成网状发展。构建二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厘清陆海可开发模式,贴近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提高3类空间划定精准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纪学朋 黄贤金 陈逸 王丹阳 宋娅娅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黄正伟 郭雪姣
以宜昌市的民营快递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SERVQUAL理论,结合宜昌市民营快递企业的特点修正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和分析民营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梁进社 庄立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伟 陈雯
根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特征,运用相关分区方法,划分各地开发与保护的适宜性空间,合理配置建设和保护空间,获取较高的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要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在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指标选择上还存在因地制宜的问题。论文以宁波为例,讨论平原与丘陵交错的沿海港口城市的区划指标体系选择和方法应用的问题。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自然生态约束和经济开发需求的矩阵分类分析,将宁波市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控制开发、适度保护、优先...
关键词: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 布局引导 宁波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柄麟 张振克 纪学朋 蒋生楠 魏国恩 周珂旭 王佩玉
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功能空间布局优化是推进陆海统筹战略目标的科学基础。以海南岛为例,基于环境损益分析思想构建海岸带“潜力—限制”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要素乘积及空间叠置等方法,对海南岛海岸带地区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并依据功能空间判别条件识别“港—工—城”区、滨海旅游区、农林牧渔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四类海岸带功能空间。研究表明:海南岛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区总体呈现“西岸多,东岸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785.32 km~2、1724.57 km~2、812.86 km~2、4051.67 km~2,适宜区与不适宜区重叠交错,给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带来巨大压力。海岸带地区四类功能空间面积依次为1813.39 km~2、2138.26 km~2、1831.62 km~2和2591.15 km~2,分别占海岸带面积的21.65%、25.53%、21.87%和30.94%,海岸带的功能空间呈现“一环”“两极”和“多点”的空间格局。依据归纳出的三类典型功能空间冲突,对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优化,增强了各类功能空间的集聚性和连通性,但仍存在海域与陆域的相同功能空间不连片,海陆经济联系不够通畅,相互支撑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开发还存在较多的陆海矛盾和冲突。研究结果指明了各类适宜性等级区域的开发或保护模式,丰富了适宜性的应用条件,也是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适当拔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春燕 邢丽霞 李亚民 冯大勇
建立了一套国土开发适宜性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权重,选取基于ArcGIS的多因子加权叠加方法进行评价,将结果分为适宜开发、较适宜开发、较不适宜开发、不适宜开发四类区,其间引入"一票否决"原则,将特殊地区进行处理后直接划入不适宜开发区。选择河南省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指标体系评价成果可以反映该地区国土环境情况。
关键词:
国土开发 适宜性 指标体系 ArcGIS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帆 席广亮 甄峰 海晓东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1)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2)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3)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雨豪 王瑾 毕如田 刘慧芳 田晓红 郭瑞宁
为提供小浪底水库上游至县城区域科学的产业发展方案,从空间开发角度对小浪底水库至上游县城亳清河经济区进行综合适宜性分析。构建基于产业布局的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400 m×400 m格网为评价单元,以空间支撑性和约束性相关指标进行适宜性判别,选取莫兰指数(Moran’s I)以微观尺度对研究区空间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按自然分等综合评价指数分级分区可知,适宜发展区占65.24%,禁止建设区占34.76%;在空间分布规律上,高适宜性区域分布于中心县城、小浪底水库湿地以及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海拔及坡度越高适宜性越低的趋势。2)通过ESDA分析,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33 5,表现出空间连续性和集聚效应。将核心生态农业布局在高高集聚区可以带动周围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空间开发相耦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曾珍 邱道持 李凤 李小广 何芸
研究目的:评价重庆主城9区21点公租房空间布局的适宜性并构建相应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引力模型,GIS分析工具。研究结果:重庆主城9区21个公租房规划点适宜性程度总体较好;各个规划点的适宜性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即整体均匀分布,局部相对集中;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研究结论: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构建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合理安排公租房的建设时序与建设进度提供参考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