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2)
- 2023(12525)
- 2022(10692)
- 2021(9837)
- 2020(8485)
- 2019(19566)
- 2018(19272)
- 2017(36450)
- 2016(19887)
- 2015(22333)
- 2014(22394)
- 2013(21896)
- 2012(20211)
- 2011(18003)
- 2010(17644)
- 2009(16266)
- 2008(15856)
- 2007(14064)
- 2006(11784)
- 2005(10230)
- 学科
- 济(82678)
- 经济(82606)
- 管理(59355)
- 业(53275)
- 企(43440)
- 企业(43440)
- 方法(42520)
- 数学(38112)
- 数学方法(37635)
- 农(22092)
- 财(21575)
- 中国(19186)
- 环境(18852)
- 学(18776)
- 地方(17393)
- 业经(16929)
- 贸(14722)
- 贸易(14716)
- 农业(14697)
- 务(14450)
- 财务(14406)
- 财务管理(14374)
- 易(14294)
- 企业财务(13675)
- 和(13455)
- 划(13294)
- 制(12524)
- 理论(11752)
- 技术(11594)
- 融(10746)
- 机构
- 学院(280529)
- 大学(280255)
- 济(112785)
- 管理(111064)
- 经济(110528)
- 理学(96929)
- 理学院(95869)
- 管理学(94046)
- 管理学院(93546)
- 研究(90879)
- 中国(68197)
- 京(59642)
- 科学(59151)
- 财(49925)
- 农(48886)
- 所(45444)
- 业大(45041)
- 中心(44390)
- 江(41981)
- 研究所(41909)
- 财经(40964)
- 农业(38731)
- 经(37276)
- 北京(36146)
- 范(35959)
- 师范(35556)
- 经济学(34855)
- 院(33463)
- 州(32794)
- 经济学院(31767)
- 基金
- 项目(199567)
- 科学(157448)
- 基金(146194)
- 研究(141050)
- 家(128533)
- 国家(127547)
- 科学基金(109995)
- 社会(89604)
- 社会科(85048)
- 社会科学(85023)
- 省(78312)
- 基金项目(78135)
- 自然(73533)
- 自然科(71744)
- 自然科学(71725)
- 自然科学基金(70386)
- 划(66483)
- 教育(64650)
- 资助(60045)
- 编号(56558)
- 重点(45436)
- 成果(43755)
- 部(43717)
- 发(42803)
- 创(41273)
- 科研(39634)
- 创新(38718)
- 课题(38026)
- 计划(37685)
- 国家社会(37385)
- 期刊
- 济(114660)
- 经济(114660)
- 研究(71659)
- 中国(48878)
- 学报(46275)
- 科学(41903)
- 农(41838)
- 财(39772)
- 管理(36825)
- 大学(34337)
- 学学(32620)
- 农业(28685)
- 技术(24870)
- 教育(24265)
- 融(20764)
- 金融(20764)
- 财经(19365)
- 业经(19263)
- 经济研究(18085)
- 经(16580)
- 业(15956)
- 问题(15705)
- 资源(15691)
- 统计(15620)
- 策(14032)
- 版(13882)
- 技术经济(13809)
- 图书(13655)
- 理论(13509)
- 决策(12766)
共检索到392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清云 杨勇强 王振锡 崔婕 杨光 廉国强
【目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是当今人们所共同面对的、需要优先研究并且重大解决的问题。现如今计算机领域技术不断发展,"3S"技术的快速提升,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机会。【方法】本研究以阿克苏市1992、2000和2016年3个时期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NVI 5.1、Arcgis 10.0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后期处理,综合计算了阿克苏市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果】在大区域尺度上:1992-200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略微下降,随后在2000-2016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在小区域尺度上:依干其乡、拜什吐格曼乡、市直属(荒漠、沙漠区域)的环境明显向好的方向发展。【结论】1992-2000年间阿克苏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略微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0.08,之后在2000-2016年间阿克苏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0.11。总体而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阿克苏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遥感 生态指数 植被 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清云 杨光 杨勇强 王振锡
【目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自2000年以来,自治区陆续开展了森林分类经营、退耕还林、特色林果产业等重大林业工程,保护和改善阿克苏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南疆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南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方法】本文以阿克苏市1992、2000、2016年3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提取了不同时期阿克苏市及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分析、探讨了阿克苏市及各个乡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结果】①阿克苏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1992-2000年呈下降趋势,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2000-2016年呈上升趋势。1992-2016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正向发展趋势。②阿克苏市生态环境质量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研究区中部偏北区域(托普鲁克乡、拜什吐格曼乡、喀勒塔勒镇)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而西北部(库木巴什乡和阿依库勒镇)与东部荒漠、沙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③1992、2000和2016年3个时期,研究区7个乡镇生态环境质量也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结论】自治区大力开展林业工程对阿克苏市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在阿克苏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据此为依据发现本地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该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使阿克苏市生态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并改善阿克苏地区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利用状况。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焦凯 雍新琴 陈凯怿
【目的】探寻徐州市区转型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为生态保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Landsat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基于皮尔逊相关性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RSEI值在0.5~0.6范围内波动,生态环境质量不稳定;低等级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分布在云龙区、泉山区和鼓楼区,高等级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分布在铜山区和贾汪区;②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比为35.70%,恶化的面积占比为23.23%,生态环境质量与其变化情况呈显著负相关。RSEI等级越高,生态环境质量越容易恶化,等级越低越容易改善;③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空间聚类特征,高-高聚类区域分布在铜山区,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云龙区、泉山区、鼓楼区及贾汪区,20年来高-高聚类区标准差椭圆方向性明显,始终呈现“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低-低聚类区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南—东北”向分布格局;④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显示,所有影响因子结果均显著,主导因子为绿度,双因子交互作用明显。【结论】徐州市区转型后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虞斌 丁雨佳
文章建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了35个经济金融指标,以13个地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江苏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进行了空间差异与时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本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在不同时间段上变化趋势也各不相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虞斌 丁雨佳
文章建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了35个经济金融指标,以13个地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江苏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进行了空间差异与时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本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在不同时间段上变化趋势也各不相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晓华,杨秀春,刘天科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定量分析了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研究指出: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与整治必须充分尊重这一客观前提,并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切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定量分析所得结论可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江苏 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旭初 郭惠鑫 吴彬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杭州帮扶阿克苏市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案例,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构建跨边界发展网络框架,以探求数字经济环境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表现为跨边界发展网络的构建,即通过主体融合、虚实融合、产业融合、点面融合的方式,打破组织边界、物理边界、产业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束缚,实现施援方与受援方的良性互补,进而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旭初 郭惠鑫 吴彬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杭州帮扶阿克苏市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案例,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构建跨边界发展网络框架,以探求数字经济环境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表现为跨边界发展网络的构建,即通过主体融合、虚实融合、产业融合、点面融合的方式,打破组织边界、物理边界、产业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束缚,实现施援方与受援方的良性互补,进而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旭初 郭惠鑫 吴彬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杭州帮扶阿克苏市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案例,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构建跨边界发展网络框架,以探求数字经济环境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表现为跨边界发展网络的构建,即通过主体融合、虚实融合、产业融合、点面融合的方式,打破组织边界、物理边界、产业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束缚,实现施援方与受援方的良性互补,进而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雄鹰
文章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一个包含16个基础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面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3年我国全面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地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不相同,呈现4种变化趋势;衡量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的σ系数呈现"V"型的变化形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敏 李毅 邓瑜兵
通过运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沙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互动关系,探讨了长沙市经济与建设用地利用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为促进长沙市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长沙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与GDP总量增长趋势保持一致;长沙市建设用地规模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与第二产业规模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长沙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推进长沙市经济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卡吾恰提·白山 王雪梅 黄晓宇
【目的】定量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和田市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评价指标,基于ENVI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19年,和田市的遥感生态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477下降至2019年的0.381,下降幅度达20.12%,下降区域主要是在中部人类聚居区域。(2)2010—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面积达到299.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38%,生态质量变差的地区总面积大约为32.5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9%。(3)2000—2019年和田市生态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区域随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发生迁移,说明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晓华,杨秀春,谢志仁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 ,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价 ,指出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不仅存在着客观的空间分区特征 ,而且其生态环境质量在总体上存在着变坏态势。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 ,从而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 江苏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镝 唐茂钢
本文首先运用动态最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结构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视角下,分析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当土地城市化率较低时,经济发展以粗放式发展模式为主,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工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大,这使得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2)当土地城市化率较高时,经济发展以集约式发展模式为主,国家在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上向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倾斜,同时出台环境规制政策控制环境污染程度,生产过程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降低,这使得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土地城市化率和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随后,运用空间自适应半参数模型,对土地城市化率与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验证了土地城市化率和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样本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基本上均位于U型曲线的右边,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U型曲线的左边。由此得出以下启示:(1)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2)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3)实施土地指标的跨区域交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佳蓉 何杰 屈国兴 侯嘉烨 王恒恒
【目的】探究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研究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的Landsat-05/TM、Landsat-07/ETM和Landsat-08/OLI系列数据集,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统计分析该区域近21年的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从而构建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探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遥感生态指标、自然和社会等12个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近21年来,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在2000—2007年呈上升状态,生态环境变好区域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及外围区域和灵武市北部;2007—2013年有所退化,退化区域主要分布于银西高速铁路以东的丘陵地区和宁东地区;2013—2020年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月牙湖及灵武市马家滩地区。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呈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三区两县的林场和农田区域,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灵武市的丘陵和戈壁滩等地区。NDVI与WET对生态环境质量起正向作用,NDBSI与LST对其起负向作用。【结论】单因子探测中,遥感生态指标NDBSI对生态质量影响最大,自然社会因子中高程、PM_(2.5)和GDP是主要影响因子。交互探测显示,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协同增强,遥感生态指标中NDBSI和LST对生态影响程度较高,自然社会因子中高程、聚落聚集度、GDP、PM_(2.5)以及夜间灯光对银川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