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09)
- 2023(15746)
- 2022(13681)
- 2021(12791)
- 2020(10747)
- 2019(24729)
- 2018(24466)
- 2017(48107)
- 2016(25895)
- 2015(28918)
- 2014(28734)
- 2013(28091)
- 2012(25461)
- 2011(22804)
- 2010(22587)
- 2009(20375)
- 2008(19514)
- 2007(16850)
- 2006(14368)
- 2005(12105)
- 学科
- 济(108409)
- 经济(108308)
- 管理(73574)
- 业(70243)
- 企(59013)
- 企业(59013)
- 方法(52186)
- 数学(45999)
- 数学方法(45243)
- 农(27579)
- 中国(25377)
- 财(24547)
- 业经(24052)
- 地方(23936)
- 学(22253)
- 农业(18379)
- 理论(18058)
- 贸(17297)
- 贸易(17289)
- 制(17265)
- 技术(17129)
- 易(16752)
- 环境(16704)
- 和(16468)
- 务(16133)
- 财务(16051)
- 财务管理(16018)
- 企业财务(15180)
- 划(14530)
- 产业(14398)
- 机构
- 学院(361254)
- 大学(359624)
- 管理(146711)
- 济(142583)
- 经济(139623)
- 理学(129126)
- 理学院(127738)
- 管理学(125118)
- 管理学院(124481)
- 研究(115514)
- 中国(82817)
- 京(75210)
- 科学(73877)
- 财(61394)
- 所(56532)
- 农(56418)
- 业大(55249)
- 中心(52663)
- 研究所(52200)
- 财经(50902)
- 江(50451)
- 范(47196)
- 师范(46700)
- 北京(46568)
- 经(46429)
- 农业(44243)
- 院(42992)
- 经济学(42937)
- 州(41217)
- 经济学院(38964)
- 基金
- 项目(259611)
- 科学(205418)
- 基金(188798)
- 研究(188069)
- 家(164700)
- 国家(163396)
- 科学基金(141755)
- 社会(118096)
- 社会科(112065)
- 社会科学(112035)
- 省(102569)
- 基金项目(100413)
- 自然(93839)
- 自然科(91704)
- 自然科学(91685)
- 自然科学基金(89991)
- 教育(87394)
- 划(85927)
- 资助(78319)
- 编号(76507)
- 成果(59771)
- 重点(58373)
- 部(56657)
- 发(55996)
- 创(54427)
- 课题(52409)
- 创新(50743)
- 科研(49910)
- 教育部(48682)
- 国家社会(48423)
- 期刊
- 济(146236)
- 经济(146236)
- 研究(98056)
- 中国(60744)
- 学报(56537)
- 科学(52793)
- 管理(52585)
- 农(49984)
- 财(45353)
- 大学(43215)
- 学学(40970)
- 教育(39449)
- 农业(35211)
- 技术(34000)
- 业经(25645)
- 融(24406)
- 金融(24406)
- 经济研究(23963)
- 财经(23751)
- 经(20335)
- 问题(19187)
- 科技(17977)
- 业(17963)
- 技术经济(17946)
- 统计(17667)
- 图书(17310)
- 资源(16592)
- 商业(16550)
- 版(16457)
- 策(16299)
共检索到495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振信 闫洪举 张雪峰
基于空间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本文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大气污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大气污染推动了本省以及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经济增长未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大气污染会推动本省以及邻近省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经济增长是加剧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进本省和邻近省份的大气污染减排,但在短期仍会加剧其大气污染;经济增长、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负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俭 李常敏 赵海英
依据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区域合作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而区域内各行政主体治理费用公平合理分摊成为区域能否合作的关键;建立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区域合作博弈模型,描述了治理费用分配方法(Shapley值法、核心法、GQP法、MCRS法);将其应用于京津冀区域实证分析中,并对四类分配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基于区域合作博弈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分配将有助于总量控制规划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
雾霾 区域合作博弈 治理费用分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丽梅 张晓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由大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及经济损失日益突出,探询污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是制定治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PM10进行研究,特别探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本地与异地之间PM10交互影响的问题及产业结构影响。首先,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发现地区间PM10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且逐年增强;其次分析局域相关性,发现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高-高类型的集聚,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9个省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低-低类型的集聚,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以及云南等5个省份。虽出现个别年份的波动,但从长期看,各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景熠 敬爽 代应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常态化协同治理机制,是应对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划分为"形成"和"维系"两阶段,并构建协同治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治理能力、上级政府支持和公众支持对协同治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治理主体信任程度、大气污染治理能力、预期收益、公众支持对协同治理的"维系"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进程、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雪萍 高明
【目的/意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社会人们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空气污染。工业结构、环境管制与大气污染的关联度如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设计/方法】运用灰色投影关联度分析法,以福州市为例,分析了工业结构、环境管制与大气污染之间的灰色投影关联度。【结论/发现】轻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内资企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密切。此外,福州市环境投入管制与大气污染的关联度高于环境产出管制,但整体的环境管制强度较弱,无法有效降低废气的排放量。因此,福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应重点从优化工业结构和加强环境管制入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冯玮 姚西龙
使用改进的ESC模型对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受经济水平、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正向影响,并且存在收敛性;城市化率和污染监管对工业废气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规制、行政规制和工业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排放有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际 刘慧 吴先华 王莹莹
大气污染物减排是中国环境治理中的急迫任务。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前提下的排污权交易是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可行途径。其中,基于总量目标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是排放权交易的关键。本文利用投入导向的ZSG-DEA模型,探讨了总量目标固定前提下的PM2.5排放权的省际分配效率。结果发现:1按照ZSG-DEA模型进行初始排放权的分配以后,各省份的PM2.5排放将处于新的共同的DEA前沿面上,可以实现总量控制下的整体帕累托最优;2在实际分配中考虑各个省份的国土面积和大气环境容量两个因素,避免了以往有关分配效率评价文献将各评价单元均质化看待的弊端,评价效果更符合各省实际情形。研究思路可为排污权交易中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及地方政府的减霾工作提供实证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小伟 韩芳 王卫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状况非常严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工业粉尘是大气污染及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论文利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选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工业粉尘4种大气污染物的总量及各自排放量作为因变量,以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二产值比重和去除比作为自变量,应用IPAT模型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去除比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影响作用不明显。通过对比发现,模型模拟结果低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高于《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该模型模拟的误差百分比为12.4%,可用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弥补排放清单和环境统计公报的不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亚清 马艺翔 吴振信
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地污染物的排放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及人均污染治理费用的提高均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污染企业外移现象。运用脱钩指数对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北京市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相脱钩;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的增长呈连接状态。这进一步说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北京存在污染企业外迁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俞珊 瞿艳芝 张增杰 孙成春 张双 王军玲 韩玉花
通过计算北京市4个典型区域的容积率、污染物现状排放强度和允许排放强度限值,分析北京市典型区域开发强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NO_x、VOCs和一次PM_(2.5)的现状排放强度分别为74~147 t/km~2·a、73~139t/km~2·a和15~31 t/km~2·a,且各选区的容积率与现状排放强度之间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容积率均与污染物排放强度成正比。基于PM_(2.5)达标的情况下,A、B选区的NO_x、VOCs和一次PM_(2.5)的允许排放强度限值分别为23 t/km~2·a、46.87 t/km~2·a和8.11 t/km~2·a,C、D选区则分别为12.71 t/km~2·a、25.89 t/km~2·a和4.48 t/km~2·a。4个典型区域的现状污染排放强度是允许排放强度限值的2.7~7.1倍。因此,对于现有的居住和商业区,建议通过探索污染治理新技术和新政策来降低污染物排放;而对于正在开发建设的郊区新城,建议从宏观层面控制容积率、人口规模等指标,从而降低由此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关键词:
容积率 污染排放强度 环境容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俞珊 瞿艳芝 张增杰 孙成春 张双 王军玲 韩玉花
通过计算北京市4个典型区域的容积率、污染物现状排放强度和允许排放强度限值,分析北京市典型区域开发强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NO_x、VOCs和一次PM_(2.5)的现状排放强度分别为74147 t/km2·a、73139t/km2·a和1531 t/km2·a,且各选区的容积率与现状排放强度之间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容积率均与污染物排放强度成正比。基于PM_(2.5)达标的情况下,A、B选区的NO_x、VOCs和一次PM_(2.5)的允许排放强度限值分别为23 t/km2·a、46.87 t/
关键词:
容积率 污染排放强度 环境容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志刚 赵霄伟
文章选取2000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指标的计量模型,重点估算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区域特征。实证结果发现:第一,在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固定效应系数最高为克拉玛依市,最低为和田地区。第二,在工业废气排放量方面,固定效应系数最高为克拉玛依市,数值最低的为克州。第三,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固定效应系数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市,数值最低的是塔城地区;第四,就新疆三大区域而言,北疆尤其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固定效应系数普遍高于东疆和南疆地区,区域分布差异非常显著。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抓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环保工作,要加强污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小林 陈艺晏 任华 李义玲
论文利用201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大气污染、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探究流域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城市大气污染间的动态传导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具有正向抑制效应,且技术创新作用强度呈边际效用递增趋势;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大气污染的作用机制差异明显,其中,上游和中游产业集聚对其大气污染的负向效应明显,而下游产业集聚对其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流域大气污染状况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结果,论文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系列建议,如依据“重点治理”与“逐步改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流域大气污染的“差异化”治理方案;构建新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体系,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大气污染治理红利;上游和中游城市产业集聚要提升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规制,避免成为“高排放、高能耗”产业转移的“污染避难所”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小林 陈艺晏 任华 李义玲
论文利用201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大气污染、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探究流域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城市大气污染间的动态传导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具有正向抑制效应,且技术创新作用强度呈边际效用递增趋势;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大气污染的作用机制差异明显,其中,上游和中游产业集聚对其大气污染的负向效应明显,而下游产业集聚对其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流域大气污染状况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结果,论文对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系列建议,如依据“重点治理”与“逐步改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流域大气污染的“差异化”治理方案;构建新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体系,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大气污染治理红利;上游和中游城市产业集聚要提升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规制,避免成为“高排放、高能耗”产业转移的“污染避难所”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小海
洁净空气的公共性和跨地域流动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其负的外部性,并不能简单地依靠区域治理。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剖析出了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管制中的行为逻辑,并从国家环境审计视角的构建出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