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8)
- 2023(16639)
- 2022(13858)
- 2021(12560)
- 2020(10758)
- 2019(24200)
- 2018(23983)
- 2017(46055)
- 2016(25170)
- 2015(27714)
- 2014(27194)
- 2013(26782)
- 2012(24357)
- 2011(21368)
- 2010(21410)
- 2009(19423)
- 2008(18957)
- 2007(16537)
- 2006(14296)
- 2005(12231)
- 学科
- 济(105625)
- 经济(105510)
- 业(94494)
- 管理(84345)
- 企(83371)
- 企业(83371)
- 方法(51796)
- 数学(43127)
- 数学方法(42430)
- 农(33107)
- 业经(31448)
- 财(30713)
- 农业(23526)
- 中国(23273)
- 务(22534)
- 财务(22478)
- 财务管理(22450)
- 企业财务(21289)
- 技术(20249)
- 学(19470)
- 理论(18894)
- 地方(18839)
- 环境(18711)
- 贸(18477)
- 贸易(18468)
- 和(18340)
- 制(18181)
- 易(17985)
- 划(17897)
- 策(15679)
- 机构
- 学院(358038)
- 大学(351232)
- 济(144375)
- 管理(144101)
- 经济(141750)
- 理学(126108)
- 理学院(124815)
- 管理学(122340)
- 管理学院(121717)
- 研究(111509)
- 中国(83954)
- 科学(72699)
- 京(71842)
- 农(69865)
- 财(63668)
- 业大(59965)
- 所(56303)
- 农业(55621)
- 江(53440)
- 中心(52196)
- 财经(52126)
- 研究所(51824)
- 经(47617)
- 经济学(43556)
- 北京(43101)
- 范(42253)
- 州(41718)
- 师范(41655)
- 院(40295)
- 经济学院(39700)
- 基金
- 项目(252215)
- 科学(199838)
- 基金(185207)
- 研究(176112)
- 家(163905)
- 国家(162530)
- 科学基金(140968)
- 社会(113001)
- 社会科(107278)
- 社会科学(107247)
- 省(102547)
- 基金项目(98587)
- 自然(95398)
- 自然科(93341)
- 自然科学(93312)
- 自然科学基金(91681)
- 划(84673)
- 教育(81507)
- 资助(75548)
- 编号(68763)
- 重点(57041)
- 创(55318)
- 部(54576)
- 发(54216)
- 成果(51750)
- 创新(51201)
- 业(50245)
- 科研(49384)
- 计划(48547)
- 课题(47132)
- 期刊
- 济(152252)
- 经济(152252)
- 研究(91132)
- 农(63587)
- 中国(61583)
- 学报(60528)
- 科学(55656)
- 管理(55455)
- 财(51225)
- 大学(45837)
- 学学(44158)
- 农业(43897)
- 技术(33697)
- 教育(30105)
- 业经(28142)
- 融(26854)
- 金融(26854)
- 业(25779)
- 财经(25253)
- 经济研究(23523)
- 经(21775)
- 问题(20181)
- 技术经济(19722)
- 版(18391)
- 统计(17988)
- 科技(17657)
- 策(17304)
- 商业(16872)
- 资源(16478)
- 现代(16424)
共检索到500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高苏凡 傅晨玲
基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将间接碳排放纳入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框架中,测算了2000—2013年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态势,间接碳排放量占主导;(2)煤炭、柴油、汽油等化石燃料消耗是造成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消费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建筑业从业人数、城市化率、建筑业人均GDP、建筑业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等的变化都促进了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其中城市化率、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较大,而建筑业技术装备率的变化则抑制了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增长,但影响不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礼刚 庄贵阳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10年的统计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排放与上述四项影响因素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动态冲击效应和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整体方案和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碳排放 VAR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爽 陶东 夏青
利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分解出五个具体指标,运用STIRPAT模型框架作为基础,选择岭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各解释变量对于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五种变量均对建筑业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因素弹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建筑产业规模、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建筑能源强度和建筑能源消费碳强度。结论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加强建筑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宏观调控房地产政策,以及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引导,对建筑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爽 陶东 夏青
利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分解出五个具体指标,运用STIRPAT模型框架作为基础,选择岭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各解释变量对于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五种变量均对建筑业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因素弹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建筑产业规模、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建筑能源强度和建筑能源消费碳强度。结论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加强建筑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宏观调控房地产政策,以及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引导,对建筑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涑贤 张丹
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岭回归方法,对陕西省建筑业1990-2011年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业人数、富裕度、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强度均对陕西省建筑业能源消耗有显著影响,且均能促进能源消耗的增长;通过对弹性系数的分析,得出从业人数是陕西省建筑业能源消耗的首要影响因素,其他按影响程度依次是能源强度、富裕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在此基础上,为陕西省建筑业节能减排提出对策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亚红 马燕玲 陈秉谱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能源短缺已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辩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政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STIRPAT模型为分析工具,以甘肃省1991~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环境影响指标,分解了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能够加剧环境的恶化,而且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弹性系数是富裕对环境影响弹性系数的2.78倍。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尚未出现环境Kuznets曲线的拐点,仍然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其对环境影响的抑制作用略低于富裕对环境影响的加剧作用。最后讨论了STIRPAT模型的优缺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春平 范莉莉 王烨
文章通过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分解模型。对2000~2010年甘肃省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建立的碳排放分解模型计算了各因素的效应值。研究得出:能源结构效应对甘肃省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增加影响正日益增大,住房水平与能源效率对甘肃省城镇住宅建筑碳排放增加影响正逐步下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选民 段晓琛
本文在假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EKC曲线的基础上构造了STIRPAT随机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法对陕西省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因素与碳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在将来依然会随人均GDP稳步增长。最后根据陕西省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市的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祁成祥 林勇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LMDI 能源消费 人均碳排放 能源强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