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4)
- 2023(15511)
- 2022(13303)
- 2021(12787)
- 2020(10893)
- 2019(25554)
- 2018(25470)
- 2017(47601)
- 2016(25623)
- 2015(29626)
- 2014(29433)
- 2013(28851)
- 2012(26688)
- 2011(24047)
- 2010(23807)
- 2009(22132)
- 2008(21637)
- 2007(18574)
- 2006(15794)
- 2005(13960)
- 学科
- 济(107499)
- 经济(107398)
- 管理(72277)
- 业(67573)
- 企(54638)
- 企业(54638)
- 方法(52932)
- 数学(47505)
- 数学方法(46786)
- 中国(29547)
- 农(28731)
- 财(26134)
- 贸(21933)
- 贸易(21921)
- 易(21354)
- 业经(21254)
- 学(20736)
- 地方(20311)
- 农业(18999)
- 环境(18703)
- 制(17880)
- 和(16342)
- 理论(16327)
- 务(16158)
- 财务(16096)
- 财务管理(16059)
- 银(15195)
- 划(15178)
- 银行(15170)
- 企业财务(15133)
- 机构
- 大学(361931)
- 学院(361685)
- 济(153026)
- 经济(150086)
- 管理(141607)
- 理学(123150)
- 理学院(121792)
- 研究(121573)
- 管理学(119471)
- 管理学院(118801)
- 中国(93210)
- 京(76376)
- 科学(73757)
- 财(66810)
- 所(60251)
- 农(57736)
- 中心(56943)
- 研究所(55136)
- 财经(54174)
- 业大(52831)
- 江(51462)
- 经(49345)
- 北京(48011)
- 经济学(47312)
- 范(47279)
- 师范(46814)
- 农业(45544)
- 院(44018)
- 经济学院(42765)
- 州(41166)
- 基金
- 项目(247587)
- 科学(196006)
- 基金(182000)
- 研究(179045)
- 家(158940)
- 国家(157657)
- 科学基金(135930)
- 社会(114481)
- 社会科(108528)
- 社会科学(108497)
- 基金项目(95901)
- 省(95168)
- 自然(88994)
- 自然科(86974)
- 自然科学(86952)
- 自然科学基金(85400)
- 教育(83428)
- 划(80999)
- 资助(75829)
- 编号(71944)
- 成果(57150)
- 重点(55877)
- 部(55593)
- 发(52983)
- 创(51528)
- 课题(49313)
- 科研(48246)
- 创新(48244)
- 国家社会(47966)
- 教育部(47907)
- 期刊
- 济(159748)
- 经济(159748)
- 研究(102066)
- 中国(67696)
- 学报(54516)
- 财(52380)
- 科学(51809)
- 农(50661)
- 管理(50414)
- 大学(41752)
- 学学(39075)
- 教育(36901)
- 农业(34997)
- 技术(33538)
- 融(29163)
- 金融(29163)
- 经济研究(27312)
- 财经(26013)
- 业经(25332)
- 经(22397)
- 问题(21018)
- 业(20509)
- 统计(19627)
- 贸(18773)
- 技术经济(18137)
- 资源(17812)
- 图书(17742)
- 策(17534)
- 版(17028)
- 世界(16633)
共检索到524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立猛 何康林
人类活动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全球环境,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别采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利用STIRPAT模型,以1952—200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的选择行为等人类驱动力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或能源强度发生1%的变化,将分别引起环境压力相应发生1.992%或0.777%的变化;随着富裕度的增加,富裕度对环境压力的弹性系数逐渐增加。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不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的观点。在不同时期,人类驱动力对环境压力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人口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姜磊 季民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则是每年能源消费量屡创新高,对能源生产和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将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由于各个地区对能源产生的压力不同,因此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采用GWR模型进行估计各个地区人口、社会富裕度和第二产业对能源的弹性是有差异性的。各个地区针对本地区能源产生压力的三个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能源短缺已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辩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政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STIRPAT模型为分析工具,以甘肃省1991~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环境影响指标,分解了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能够加剧环境的恶化,而且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弹性系数是富裕对环境影响弹性系数的2.78倍。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尚未出现环境Kuznets曲线的拐点,仍然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其对环境影响的抑制作用略低于富裕对环境影响的加剧作用。最后讨论了STIRPAT模型的优缺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乐勤 李荣富 陈素平 祝亚雯 许信旺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为探究人口规模、收入水平、消费倾向、节能政策和技术等因素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200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城镇生活能源强度、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总人口、政策综合力度6个因素的增长率每变化1%,将会引起城镇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长率0.9322%、0.8537%、(0.559 2+0.169 2 ln DI)%、0.599 8%、0.408 0%、-0.012 0%的变化,表明除节能政策外,其余5因素均正向促进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其中生活能源强度对城镇生活能耗影响最大,节能政策虽会抑制城镇生活能耗增长,但作用较为微弱。政府需继续加强节能政策综合实施力度,从而实现生活能源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志建 王铮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娜 曲福田 冯淑怡 邵雪兰
定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对区域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计算了江苏省苏锡常地区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采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拟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平均增长速度为15.30%,能源消费碳足迹分配率以煤炭为主,石油所占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天然气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②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关系模型拟合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③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处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的波动状态,从另一侧面验证了目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庆 周敬宣 李湘梅 肖人彬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要了解导致环境问题的各种驱动力,更应建立模型来精确描述环境影响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应用SPSS软件、以STIRPAT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描述环境影响与各驱动力之间精确关系的数个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人口总量的增长和人类发展指数的上升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驱动力,城市化率、人均GDP等因素对环境也有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助于减小环境影响;基尼系数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以此为据,就如何改变这些影响因素,以减小环境影响提出了建议。除了人口总量等常规指标,还分析了人类发展指数、城市化率、基尼系数等指标,充实了环境影响驱动力指标体系,更客观反映了造成武汉市环境问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先明 傅智宏
对中国能源国际贸易的直接经济效率进行分析,并在测算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基础上,研究中国能源国际贸易对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国际贸易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受制于包含技术、管理、制度等因素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主要表现在20082011年。中国人均能源进口量与全要素能源经济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单位GDP能源净进口量与纯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煤炭占能源消费比值与规模效率显著正相关。中国应改善外部能源输入使用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提升外部能源使用的技术能力,并加大煤炭清洁
关键词:
能源国际贸易 能源净进口 经济效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姚佩怡 姚正海
从企业较为关注的薪酬制度制定角度出发,将员工是否具有时间一致性划分为耐心和不耐心型两组进行对照,设定固定工资和激励计划两种薪酬形式,通过建立信号博弈模型,求解出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与员工之间所达到的贝叶斯均衡。研究表明:如果从企业实际支付角度出发制定薪酬政策,将会达成一个分离均衡和一个混同均衡;如果从员工实际感知角度出发制定,将会仅达成一个混同均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红娟 程元鹏
近年来云南省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发显著。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表明经济是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且近阶段云南省不存在U型线的拐点,能源消耗将随着经济发展而逐年增加。故本文选取人口、人均GDP、工业GDP比率、城市化率、能源消耗强度五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云南省2000~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为样本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构建STIRPAT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和城市化率是影响云南省能源消耗的关键因素,人均GDP和工业GDP比率对于能源消耗有驱动作用,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能源消耗有抑制作用。针对目前现状,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能源消耗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广明 罗松
本文建立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定量分析了2001-2010年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驱动因子和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因子对生态工业园区资源环境压力的效应为正,相对较小且稳定,而效应随园区经济发展逐渐减弱则说明土地开发不再是造成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经济因子的效应为正且逐年增大,是园区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动因,表明典型园区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破坏;技术因子的效应为负,相对较大且稳定,但随着园区经济因子正效应的逐渐增大,技术因子负效应开始抵消不了经济因子的正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平卫英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总压力可以用经济系统从自然环境系统获取和动用的所有物质量以及排向环境系统的废物总量进行度量。经济系统的物质吞吐量越大,对自然环境的扰动范围和程度就越大,造成的环境损失也就越大。文章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1995~2012年的环境压力,并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环境压力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业生产与宏观经济长期波动关系的实证分析及预测——以中国1952—2003年的数据为例
中国居民消费的间接用能碳排放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居民消费的间接用能碳排放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数据的动态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
城市化进程、环境规制与大气污染——基于STIRPAT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来源与地区差异分析——基于Esteban偏离-份额时间序列模型
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对资源环境压力的综合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