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0)
2023(13777)
2022(12140)
2021(11403)
2020(9575)
2019(22132)
2018(21905)
2017(42604)
2016(22939)
2015(25565)
2014(25377)
2013(24809)
2012(22538)
2011(20015)
2010(19527)
2009(17421)
2008(16528)
2007(13973)
2006(11566)
2005(9542)
作者
(64807)
(54067)
(53372)
(50927)
(34189)
(26010)
(24346)
(21349)
(20474)
(18957)
(18341)
(18028)
(16904)
(16737)
(16697)
(16406)
(16354)
(16106)
(15320)
(15264)
(13351)
(12963)
(12883)
(12256)
(12062)
(11883)
(11831)
(11809)
(10888)
(10825)
学科
(86663)
经济(86567)
管理(64719)
(61950)
(52037)
企业(52037)
方法(45207)
数学(39894)
数学方法(39340)
(22686)
(22475)
中国(20905)
(19860)
业经(18915)
地方(16387)
(15589)
贸易(15585)
(15330)
财务(15260)
财务管理(15231)
(15164)
农业(15127)
理论(14859)
技术(14605)
企业财务(14493)
(14038)
(13786)
环境(13577)
(12159)
(11953)
机构
大学(315657)
学院(314358)
管理(127868)
(120600)
经济(118066)
理学(112928)
理学院(111717)
管理学(109538)
管理学院(108975)
研究(100974)
中国(71493)
科学(65734)
(65320)
(53395)
(53265)
业大(50949)
(49759)
研究所(46254)
中心(46146)
财经(44545)
(42755)
农业(42215)
(40843)
(40514)
师范(40062)
北京(40031)
(37272)
经济学(36195)
(35196)
财经大学(33786)
基金
项目(231415)
科学(181803)
基金(168989)
研究(165011)
(148661)
国家(147488)
科学基金(126996)
社会(103203)
社会科(97854)
社会科学(97827)
(90780)
基金项目(90523)
自然(85373)
自然科(83430)
自然科学(83406)
自然科学基金(81872)
(76696)
教育(76196)
资助(69485)
编号(66369)
成果(51853)
重点(51573)
(50838)
(48448)
(48354)
创新(45203)
科研(45083)
课题(44848)
教育部(43436)
大学(43100)
期刊
(118992)
经济(118992)
研究(84502)
学报(54741)
中国(51033)
科学(48765)
(47230)
管理(44460)
大学(41008)
(40091)
学学(38926)
农业(33275)
教育(32330)
技术(27276)
(21503)
金融(21503)
财经(20786)
业经(20343)
经济研究(19370)
(17671)
(17133)
科技(15966)
图书(15859)
问题(15696)
(15497)
理论(14832)
业大(14555)
技术经济(14464)
实践(13797)
(13797)
共检索到425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强海平  余国辉  刘海泉  高洪文  刘贵波  赵海明  王赞  
【目的】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栽培牧草。传统的育种方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改良幅度多年来徘徊不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对于品种的改良,一方面依赖于所掌握资源的数量,另一方面则是对其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的了解程度。本试验基于SSR分子标记,研究现有中美两国的紫花苜蓿品种遗传变异,分析两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紫花苜蓿重要产量与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优异标记、等位位点提供基础,为分子育种提供信息,加快育种进程。【方法】利用覆盖紫花苜蓿全基因组的40对SSR分子标记(每条染色体上选取3-9对SSR标记),采用基于测序的基因型鉴定技术对中美16个紫花苜蓿主栽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青松  陈立波  李志勇  刘磊  师文贵  张雪  
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在发展畜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苜蓿种质资源。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紫花苜蓿的种质资源分类及辅助育种提供了极大帮助。目前,苜蓿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DNA分子标记是RAPD、RFLP、AFLP和SSR等几种。本研究就这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分子标记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承刚  毕玉芬  姜华  
为培育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品种提供依据,采用形态标记和RAPD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单位面积单枝数、单枝花序数、花序结荚数、花序种子数、单荚种子数和种子千粒重等种子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品种间种子产量性状的变异为4.43%~51.61%,种子产量变异最大,变幅为92.6~381.9 kg/hm2 (p0.05);RAPD分析表明,各品种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21~0.35,其中WL323和Shanbei变异最大,而Derby和Prime变异最小,表明紫花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昕芫  娄金秀  刘清源  胡健  张英俊  
【目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紫花苜蓿质量与产量仍不足以满足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为紫花苜蓿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表面消毒和平板划线法从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单菌落;使用BOX-PCR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基因型划分;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持家基因(atpD、glnII和rpoB)和共生基因(nifH和nod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中国东北和华北19个采样地共分离纯化了499株根瘤菌,BOX-PCR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7种BOX型,BOX型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现象,同时寄主品种对根瘤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97.60%(487/499)的根瘤菌为Sinorhizobium meliloti。其余12株分别为S. adhaerens、Mesorhizobium huakuii、Rhizobium loessense、R.mesosinicum、R. vignae、Mesorhizobium sp.和Phyllobacterium sp.,这12株根瘤菌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华北地区根瘤菌均为S. meliloti。3个持家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瘤菌种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但其揭示优势种S. meliloti的种内多样性存在差异。共生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在根瘤菌属间和属内发生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现象。nifH在S.meliloti种内显示出比nodC更丰富多样性。【结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根瘤菌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寄主选择现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呼天明  韩博  胡晓宁  宋江湖  郑红梅  
【目的】为不同品种苜蓿亲缘关系的判断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标记方法,利用NTSYS软件,对2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品种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供试苜蓿品种之间的遗传基础较广,22个随机引物共检出289条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8.9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条带数为4~18条,其中多态性谱带为2~17条;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变异为0.135 6~0.361 1,平均遗传距离为0.209 5,其中变异最大的是WL252HQ和"阿尔冈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彪   南丽丽   姚宇恒   夏静   汪堃   陈洁   何海鹏  
探究苜蓿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为苜蓿品种鉴定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SSR和SSR分子标记方法对30份苜蓿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2条ISSR标记引物共扩增出125条带,多态性条带11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3.01%。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均值分别为1.465 9,0.281 3,0.431 4;12条SSR标记引物共扩增出152条带,多态性条带14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4.05%。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均值分别为1.542 7,0.313 9,0.470 1。2种标记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表明,材料Zxy2010p-7900、Zxy2010p-7740可单独分为一类,与其他材料亲缘关系较远;清水紫花苜蓿、陇东紫花苜蓿、甘农4号杂花苜蓿可分为一类,其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大,亲缘关系较近。2种标记方法客观真实地检测出供试苜蓿种质的亲缘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希强  张涵  王学敏  仪登霞  王赞  
【目的】发掘紫花苜蓿秋眠性关联位点,为揭示紫花苜蓿秋眠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紫花苜蓿关联群体由75份321个四倍体紫花苜蓿基因型构成,其中中国紫花苜蓿品种每份材料选取6—8个基因型;其余材料每份选取3—4个基因型。利用紫花苜蓿基因组均匀分布的85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对321个紫花苜蓿基因型进行扫描。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对紫花苜蓿秋眠性开展调查,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及混合线性模型(MLM)2种方法,开展秋眠性与SSR分子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涵  王学敏  刘希强  马琳  温红雨  王赞  
【目的】DELLA蛋白属于GRAS家族,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负向调节GA转导途径。克隆获得紫花苜蓿GAI,分析其基因生物信息学特征并预测蛋白结构域。明确紫花苜蓿GAI组织表达特征及不同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构建该基因超表达载体并转入紫花苜蓿,以探究DELLA蛋白基因在紫花苜蓿赤霉素(GA)信号转导途径及胁迫条件下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紫花苜蓿中克隆得到MsGAI。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的序列特征,使用MEGA7.0对MsGAI蛋白序列及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同源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紫花苜蓿各组织GAI表达量以及在PEG、NaCl、GA、ABA和黑暗处理下,GAI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转基因GAI株系表达水平进行分析,选择表达量高、中、低株系(L5、L8、L11)分别进行PEG和NaCl处理,分析GAI的表达变化。以pBI121为基础载体,采用双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35S:MsGAI-gus。将重组载体转入农杆菌GV3101菌株中,以紫花苜蓿叶片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愈伤组织转化法转化紫花苜蓿,经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得到转基因阳性苗。【结果】该基因序列包含有一个1 81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0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sGAI蛋白具有GRAS家族的典型结构域和保守区,其中包含N端保守结构域DELLA和TVHYNP,C端保守结构域SAW。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其他物种的DELLA蛋白序列相似度均高达80%以上,将其命名为MsGAI。该基因与蒺藜苜蓿GAI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与鹰嘴豆、红三叶等双子叶豆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近,与大麦等单子叶植物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sGAI在紫花苜蓿各组织中均有表达,根中的表达量最高。经PEG、NaCl、GA以及ABA处理后,均有明显响应;黑暗处理显著抑制MsGAI的表达。转基因株系经PEG、NaCl处理后,GAI表达量均上调。对构建完善的35S:MsGAI-gus植物超表达载体进行双酶切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对转基因植株进行GUS组织染色验证,结果表明,阳性植株呈现蓝色,对照组为白色。对超表达载体携带的MsGAI和GUS序列进行PCR检测均呈阳性。【结论】紫花苜蓿DELLA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超表达载体构建成功,MsGAI对逆境胁迫有响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俊修  毛秀红  李善文  刘学良  吴德军  
【目的】进行白杨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收集的白杨派无性系采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荧光SSR-PCR产物检测,利用所得结果评价种源及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16对SSR引物对272个无性系进行检测,共检测到106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2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o)值为0.56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值为0.432,表明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有9个位点的Ho/He大于1,表明杂合度比较高。对其中来自毛白杨6个集中分布区的234个无性系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9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无性系间;由不同种源间的等位基因模型可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河北5个种源的无性系均有特有等位基因,杂交时可以适当选择不同种源的无性系作杂交亲本以拓宽杂交种的遗传基础,或种源间适当引种增加毛白杨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结论】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均表明,北京与河北种源亲缘关系最近,河南与陕西、山东与山西亲缘关系也较近,分别聚为3大类群,而相同种源的无性系并没有完全聚到一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种源间相互引种或遗传变异造成的。研究结论为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路  贾志宽  韩清芳  刘玉华  
 比较了引进美国的15个紫花苜蓿品种和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特性、产草量、营养价值、产出能量、经济效益等的差异。结果表明,15个引进品种中有10个品种的各个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其中牧歌401、巨人201的生长势、再生性能强;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产能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值得大面积推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顺立  刘立峰  陈焕英  耿立格  孟成生  杨余  
【目的】揭示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对SSR引物对75个河北省不同植物类型花生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2~6个,平均3.25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448,变幅为0.1680(7G02)~1.3617(PM15);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458,变幅为0.3385(7G02)~0.9013(PM384);普通型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大于多粒型和珍珠豆型。采用类平均法对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可以将各地方品种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群为珍珠豆型和多粒型花生地方品种,第Ⅱ类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旻桓  姚奕平  黄宇  金晓玲  叶烨  邢文  雍玉冰  张雨朦  黄承前  
【目的】揭示江南牡丹可能的起源,为江南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明晰和种质创新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筛选的 14 对 SSR 引物对 47 份资源 376 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14 对引物共检测平均等位基因的变化区间为 1.500 ~ 2.786,总体的平均等位基因为 1.797,观测杂合度(H_o)变化区间为 0.371 ~ 0.786,期望杂合度(H_e)的变化区间为 0.250 ~ 0.510,平均值分别为 0.320 和 0.560,观测杂合度(H_o)的平均值大于期望杂合度(H_e)。固定指数(F)的变化区间为 -1.000 ~ 0.011,平均值为 -0.805。等位基因丰富度(A_r)的最大值为 2.79(‘香丹’),最小值为 1.5,平均值为 1.769,基本上为江南牡丹的传统品种。江南牡丹品种中来源于湖南牡丹的品种相对其他来源的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江南牡丹大部分传统品种与卵叶牡丹显示了较近的关缘关系,其中‘四旋’‘玫红’‘轻罗’‘川红’有很近的遗传距离,整体来讲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群体。‘凤丹’‘香丹’与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雪源红’和‘香玉’与大部分中原牡丹聚为一类,推测为早年引种至江南地区的中原牡丹品种。【结论】肉质花盘亚组可能没有参与江南栽培牡丹的起源,江南牡丹大部分传统品种有杨山牡丹、卵叶牡丹、紫斑牡丹、矮牡丹和四川牡丹的基因,这些种共同形成了江南牡丹品种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伟栋  程保山  洪德林  
【目的】评价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58对SSR引物,对基于主要农艺性状构建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的122个品种进行DNA水平的多态性分析,并与15个现代育成品种做比较。【结果】(1)地方品种群体中53个SSR位点共检测到216个等位片段,每个多态性位点等位片段数的变化范围为2~7个,平均为4.08个;71.7%的SSR位点具有3个以上等位片段;53个位点PIC值的变化范围为0.031~0.773,平均为0.41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78;品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419;12条染色体中,第5染色体平均等位片段数最多,第11染色体平均PIC值最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桂枝  高建明  袁庆华  
研究了6种紫花苜蓿在不同浓度盐土中的发芽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鲜草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盐浓度下的发芽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鲜草产量存在较大差异;盐浓度在0.40%~0.60%间6个品种的发芽率迅速降低;大部分品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盐浓度0.20%~0.30%和0.50%~0.60%时出现双峰;盐浓度为0.20%时大多数品种的产量最高,当盐浓度大于0.30%时不同品种间产量的差异迅速增大。结论认为:中苜1号的耐盐性最强,新疆大叶、爱乐高和甘农3号次之,陇东和甘农1号的耐盐性较差;0.4%为大多数苜蓿品种的耐盐临界值;研究苜蓿耐盐性时应采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宝生  张建宏  刘素恩  刘存敬  崔瑞敏  王兆晓  张香云  耿军义  王凯辉  
利用9对引物对46个品种或品系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39条多态性谱带,以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46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33时,被分为两大类,I类为海岛棉,II类为陆地棉。II类组中陆地棉在相似系数0.568时,被分为2个亚组。亚组1为海陆杂交低代材料,具有陆地棉和海岛棉综合特征较多,从DNA扩增的谱带看,多是海陆杂合带,并有较多海岛棉带型。亚组2除品系冀031823和冀04425为纯陆地棉外,具有海岛棉优质基因的陆地棉渐渗系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扩增结果表明渐渗系主要遗传背景为陆地棉,个别性状来源于海岛棉。由于渐渗位点和基因不同,从而造成一定的差异,被聚类到不同小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