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47)
2023(18415)
2022(15962)
2021(14702)
2020(12443)
2019(28574)
2018(28238)
2017(54392)
2016(29315)
2015(32881)
2014(32665)
2013(32239)
2012(29632)
2011(26745)
2010(26738)
2009(24638)
2008(23758)
2007(20742)
2006(18348)
2005(16198)
作者
(83674)
(69936)
(69281)
(66218)
(44663)
(33564)
(31539)
(27191)
(26764)
(24827)
(23867)
(23705)
(22382)
(22048)
(21591)
(21433)
(20715)
(20493)
(20037)
(20013)
(17354)
(17044)
(16795)
(16079)
(15697)
(15592)
(15314)
(15146)
(14074)
(13575)
学科
(132168)
经济(132011)
管理(86955)
(79288)
(66156)
企业(66156)
方法(54225)
数学(47374)
数学方法(46754)
(32638)
(32042)
中国(31895)
地方(30329)
业经(28182)
(27353)
(25594)
农业(21887)
(19626)
(19624)
贸易(19615)
环境(19579)
财务(19542)
财务管理(19500)
理论(19480)
(18929)
(18783)
(18722)
企业财务(18463)
(17741)
(17735)
机构
大学(416663)
学院(414955)
(172580)
经济(168918)
管理(162729)
理学(140909)
研究(140711)
理学院(139309)
管理学(136790)
管理学院(136026)
中国(103702)
(88075)
科学(85619)
(79428)
(69935)
(64460)
中心(63737)
研究所(63538)
(63422)
财经(63215)
业大(60598)
(57309)
北京(54977)
(54772)
师范(54238)
经济学(52931)
(51426)
农业(49987)
(49072)
经济学院(47370)
基金
项目(284721)
科学(224511)
研究(208369)
基金(206907)
(179467)
国家(178007)
科学基金(153893)
社会(132457)
社会科(125460)
社会科学(125426)
(111887)
基金项目(109975)
自然(99799)
自然科(97406)
自然科学(97384)
教育(95843)
自然科学基金(95613)
(92821)
资助(85181)
编号(84473)
成果(68040)
重点(63803)
(62831)
(60844)
(58575)
课题(58291)
创新(54790)
国家社会(54460)
教育部(54222)
科研(54142)
期刊
(193988)
经济(193988)
研究(125283)
中国(79125)
学报(63879)
(61958)
管理(61150)
科学(59571)
(57993)
大学(49497)
学学(46728)
教育(43361)
农业(39551)
技术(38052)
(34781)
金融(34781)
财经(31529)
经济研究(30924)
业经(30208)
(27062)
问题(25005)
技术经济(21071)
图书(19730)
(19630)
理论(19268)
资源(19072)
科技(19040)
(18983)
统计(18875)
现代(18582)
共检索到613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连霞  赵媛  吴开亚  
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长期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历史基础、经济水平与经济结构、政策制度、文化教育水平、人力资本与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定性分析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SRM),通过其包含的古典经济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等三种模型比较分析,将上述诸多因子进行降级处理,从全局角度把握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2010年为例进行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静态分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局部视角,对1990-2010年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空间分异特征与动态演变研究,以深入探讨江苏省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0年以来,经济水平对耦合度的促进效用最大,老年抚养比的阻碍作用最大。不同机制在空间上具有非均衡性,同一机制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影响可能不同。最后,针对上述机制分析,提出促进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连霞  赵媛  吴开亚  管卫华  
伴随快速城镇化、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动频繁以及人口结构转变成为中国及江苏省的挑战,人口结构与经济的耦合发展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利用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立人口结构与经济的耦合模型,采取标准差椭圆模型与重心模型、空间重叠性和变动一致性等方法,对江苏省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其形成机制进行探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1990-2010年,江苏省人口结构与经济的耦合度下降,从较高关联为主转向中等关联为主。耦合类型由低水平型为主转变为拮抗型向磨合型过渡的阶段。经济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传明  张春梅  任启龙  宋佳  沈茜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江苏省13城市为案例,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揭示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特征和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通过经济要素条件的传递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而在短期内则呈现"升—降—升—降"的小振幅波浪式变化,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速度决定拐点出现的周期长短。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表现为相对协调,但也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带性差异,2011—2013年全省除扬州市之外的其他12市耦合协调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升,到2014年除扬州和镇江两市外,其他11城市耦合协调性都出现了拐点。最后,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磊  潘慧玲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与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关联耦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构建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规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耦合的要素与时序规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何冬梅  王增文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分析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江苏省地级市尺度的养老产业、区域经济及二者耦合协调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江苏省养老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稳中趋升,二者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推移极化态势有所加剧。(2)江苏省养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差异,且多数城市以养老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受损)型为主。基于此,提出了推动江苏省养老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远  陈洁  周婧  王义琛  陆根法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脱钩"和"复钩"理论,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辨识和分析了的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990~2000年,江苏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弱"脱钩"状态,进入2000年后,二者呈现出扩张性"复钩"趋势。研究同时还发现江苏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现出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当前能源是影响江苏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江苏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战略等方面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卓  刘一新  谷静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是了解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并用耦合协同度模型进行测量,最终以江苏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处于中度协同向高度协同过度的阶段,且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是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长提速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双双  赵永乐  王芳  
构建PSR框架的江苏省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直觉模糊信息方法和改进的TOPSIS方法,对江苏省环境竞争力水平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得出结论:2015年江苏省各地区在环境竞争力下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有明显的差异,江苏省各地区整体的环境竞争力水平较高,但区域内部差别较大,地域空间上整体表现为苏中>苏北>苏南;2001-2015年江苏省环境系统与理想解的"垂面距离"波动明显,整体呈不断减少态势,表明江苏省的环境质量在稳步提高,环境竞争力较强;江苏省各地区环境竞争力变化特征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区位条件以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双双  赵永乐  王芳  
构建PSR框架的江苏省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直觉模糊信息方法和改进的TOPSIS方法,对江苏省环境竞争力水平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得出结论:2015年江苏省各地区在环境竞争力下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有明显的差异,江苏省各地区整体的环境竞争力水平较高,但区域内部差别较大,地域空间上整体表现为苏中>苏北>苏南;2001-2015年江苏省环境系统与理想解的"垂面距离"波动明显,整体呈不断减少态势,表明江苏省的环境质量在稳步提高,环境竞争力较强;江苏省各地区环境竞争力变化特征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区位条件以及不同的产业结构等紧密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连霞  赵媛  管卫华  王玉娟  
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定量评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研究耦合类型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各县域大致划分为低水平(14个)、拮抗型(29个)、磨合型(20个)3种类型耦合区;2010年全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各县域分为拮抗型(40个)、磨合型(11个)和协调型(12个)3种类型耦合区;耦合类型空间分布以长江为界,苏南与苏北两极分化明显,长江以北耦合类型水平较低,长江两岸耦合类型中等,长江以南耦合类型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西君  吴殿廷  
以"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足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机理模型,并确立了"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和空间互动两种基本模式。结果表明,"微度假"旅游以自然文化资源嬗变、休闲度假价值创造、线上线下技术结合、组团社群结构演变、品牌管理制度变迁等五大功能联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进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营造低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互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玲丽  
现实中的产业转移困难重重,主要是受"嵌入性"约束,企业担心转移出去后,失去其所嵌入发达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对维持企业生产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纯粹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引领企业大规模有序转移,此时,政府的制度安排尤为重要。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在"合法性机制"作用下,政府引导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的制度安排,使得企业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能够保留嵌入在发达地区的部分社会关系网络,充分调动企业向外转移的积极性;但是,企业转移属于市场行为,政府过度干预会失灵。因此,政府在推动园区共建成功以后,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红卫  
旅游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器,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热点。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1-2012年旅游发展及城镇化进程数据,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旅游经济重心、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在对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两者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研究主要结论有:2001年以来江苏省旅游取得显著的发展,总体上旅游发展差异有所缩小;2001-2012年江苏省各地区旅游重心主要位于镇江境内,但旅游经济重心向西偏北方向发生偏移;苏南地区,尤其是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春艳  
[目的]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及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共确定20个评价指标,以便对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方法]依据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江苏省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素。[结果]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水平成逐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聚集区,宿迁、连云港为协调发展低水平聚集区,其余地级市发展水平一般。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优化趋势方面,常州与南通优化趋势较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优化趋势较好。镇江、泰州与宿迁优化趋势不理想,其中宿迁市需作为重点城市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展。[结论]影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分别为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房地产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及复种指数,最终得到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