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4)
- 2023(8933)
- 2022(7663)
- 2021(7251)
- 2020(6269)
- 2019(14351)
- 2018(14156)
- 2017(27028)
- 2016(14525)
- 2015(16019)
- 2014(15606)
- 2013(15046)
- 2012(13892)
- 2011(12180)
- 2010(11739)
- 2009(10159)
- 2008(9569)
- 2007(7750)
- 2006(6418)
- 2005(5027)
- 学科
- 济(57466)
- 经济(57410)
- 管理(37858)
- 业(36509)
- 方法(30074)
- 企(28823)
- 企业(28823)
- 数学(27263)
- 数学方法(26856)
- 农(16584)
- 财(13948)
- 地方(13337)
- 学(13317)
- 中国(12549)
- 业经(12396)
- 农业(11487)
- 环境(9607)
- 贸(9376)
- 贸易(9374)
- 易(9101)
- 务(8912)
- 财务(8879)
- 财务管理(8862)
- 技术(8691)
- 和(8579)
- 企业财务(8448)
- 制(7926)
- 理论(7690)
- 划(7285)
- 融(7179)
- 机构
- 学院(194231)
- 大学(193810)
- 管理(77216)
- 济(76266)
- 经济(74855)
- 理学(68417)
- 理学院(67587)
- 管理学(66120)
- 管理学院(65762)
- 研究(63962)
- 中国(45932)
- 科学(43625)
- 京(39327)
- 农(36966)
- 业大(33726)
- 财(32953)
- 所(31828)
- 中心(30850)
- 研究所(29985)
- 农业(29323)
- 江(28157)
- 财经(27559)
- 范(25682)
- 师范(25382)
- 经(25371)
- 经济学(23814)
- 院(23682)
- 北京(22912)
- 经济学院(21805)
- 州(21685)
- 基金
- 项目(149540)
- 科学(118568)
- 基金(110468)
- 研究(104000)
- 家(98294)
- 国家(97565)
- 科学基金(84099)
- 社会(66025)
- 社会科(62626)
- 社会科学(62606)
- 省(60813)
- 基金项目(59654)
- 自然(57509)
- 自然科(56183)
- 自然科学(56162)
- 自然科学基金(55116)
- 划(50122)
- 教育(47546)
- 资助(44294)
- 编号(40771)
- 重点(34514)
- 部(32473)
- 发(32129)
- 创(31424)
- 成果(30633)
- 科研(29846)
- 创新(29537)
- 计划(29388)
- 国家社会(27788)
- 教育部(27552)
共检索到260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正才 屈瑶瑶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湖南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5年SPOT-VGT NDVI、植被类型以及气象数据,辅以最小二乘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湖南省植被生长变化特征并从年和月变化尺度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1)近16年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DVI高值区在湘西北和湘西南,而湘中及湘北植被覆盖较差;(2) 2000—2015年湖南省植被NDVI增幅为0. 004 5/a,灌丛NDVI增加趋势最大,达0. 005 1/a,而沼泽最小,仅为0. 002 6/a;(3)湖南省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正负相关共存,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从不同类型植被来看,各类型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的面积占绝大部分,灌丛和针叶林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的面积较大,而草丛、草甸和沼泽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的面积较大,阔叶林和栽培植被与降水呈正负相关的面积约各占一半;(4)时滞性分析表明,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存在2个月滞后,且7月NDVI与6月降水、9月NDVI与同期降水的相关性显著,但逐月NDVI与前0~3个月气温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近16年湖南省植被覆盖呈增加态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要素变化响应也各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吕宝磊
为探明近10多年来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本研究基于SPOT-VGT的NDVI数据和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设计植被动态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1999-2007年淮河流域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包括年内各月变化规律、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景观类型的植被指数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①SPOT-VGT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可以较好的计算和分析流域尺度的植被状况时空格局;②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71.33%)在1999-2007年NDVI有显著增加趋势,表明流域整体植被覆盖明显改善;③淮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4月份和8月份分别出现波峰,8月波峰高于4月;④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空间差异显著,NDVI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为:平原地区较高,淮河干流北岸高于南岸;山丘区差异较大,大别山区植被指数最高,沂蒙山区植被指数最低,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植被指数低;⑤不同景观类型的NDVI多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的平均值增长趋势显著且较为平稳。滩地在波动中有小幅度增长;沼泽地波动幅度最大。本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水土流失防治等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月 樊高峰 张小伟 李正泉 高大伟
基于改进的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了2001—2010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反演了浙江近10 a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自然植被重要物候期(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等),分析了植被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浙江植被覆盖有所减少,整体下降趋势不显著,平均植被生长季为222 d,长度略有延长,其中开始时间提前趋势不显著,而结束时间推迟显著。②植被生长季为3月下旬至11月中旬,植被生长季的开始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生长季结束时间相对集中,其中生长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震 闫文德 刘曙光 梁小翠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数据分析了长时间序列(2001—2013)该区域的植被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省年均NDVI大部分在0.41~0.42之间,2005年年均NDVI最低为0.40。(2)湖南省植被指数增长趋势以改善为主占54.02%。(3)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植被指数偏差小,说明该区域内植被指数离散度小。(4)预测未来湖南省NDVI以0~0.50的反持续性增长为主占94.4%。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湖南省 线性回归 时间序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琳 庞玉亭 钟琪 张斌斌 陈哲祺 王铜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响应程度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基于湖南省官方发布的1980—2016年气象和农业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南省气候、产量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素对高、中、低产区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0—2016年,湖南省年均气温以0.39℃/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日照时数有所减少,但趋势不显著。气温、降水、日照普遍存在突变现象。②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大小顺序为:玉米(0.122 t/hm2/a)>大豆(0.040 t/hm2/a)>小麦(0.039 t/hm2/a)>稻谷(0.028 t/hm2/a)。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分别有0、9、19、11个气候丰年,1、5、2、4个气候歉年。③年均气温对中产区稻谷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效应。年均降水量对低产区稻谷、小麦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效应。年均日照时数对中产区玉米的气候产量,以及低产区稻谷、小麦、玉米的气候产量均有显著正效应。建议高产区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中低产区可引进和培育耐高温、耐涝的稻谷、小麦、玉米新品种,并适当调整播期。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产量 多元线性回归 湖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育峰
预测性植被制图(PVM)是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建模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已为国外的许多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在开展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中所采用。本文在简述了PVM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PVM对气候-植被响应模型研究的作用。在文中作者特别强调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建模中的重要性,并对GIS支持下的构模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总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魁东 屈右铭 张超 王勃 汤宇
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年日照时数自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73.2 h,年降水量存在2个明显的多水期和少雨期.光能潜力和光温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气候生产潜力,湘西和衡邵盆地为低值区,湘北和湘南为高值区.光能潜力、光温潜力44年分别下降了7 629.6,4 739.7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不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超 彭莉莉 黄晚华 陆魁东
利用湖南省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气温和日照时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与烟叶生长密切相关的气候资源近50年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烟草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大田期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0.8 h;大田期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6.3 mm,并在1991年发生了突变;成熟期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了12.8 mm,气候突变发生在1989年;高温热害发生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00年发生了突变,自2000年以后,高温热害发生次数显著增多,发生机率明显增大;经历近50年的气候变化后,湘西北烟区和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刘荣娟 马新萍 黄晓月 孟清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刘荣娟 马新萍 黄晓月 孟清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运员 郑文武 刘沛林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区域气温、降水、辐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对农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湖南农业水旱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有利于减小灾害性天气及气候系统对湖南省农业的影响,适时找出适合湖南区域特点的应对措施,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研究的不足。基于英国哈德莱气候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系统的区域尺度气候情景模拟结果,借助于GIS技术运用EPIC和SWAT模型分别模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湖南水稻产量和水资源的变化,通过对过去5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稻模拟产量的影响研究,可以总结湖南省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水旱灾害的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提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应性对策,可以为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应对未来水旱灾害的适应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肖化顺 张贵 符朝曦 吴鑫
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7.77%,但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抗逆能力较差;旱灾和因旱灾引发的次生灾害可能会成为湖南林业发展的最大威胁。以MODIS数据为数据源,提取林地干旱遥感监测因子的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温度(LST),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并进行湖南省2013—2015年森林植被生长季的林地干旱反演,分析得到2013年湖南全境林地旱情从3月到8月发生不同程度的加重的现象,生长季前期干旱区域分布在湘南,湘西北地区出现干旱的程度较低;生长季后期洞庭湖区及湘中地区干旱程度较为严重。进一步反演2014年和2015年每年3—5月林地干旱时空分异特点,在时间尺度上,2015年3—5月旱情有逐月加重趋势,与2014年相比,其同比月份的干旱程度较高。在空间分布上,旱情较为严重的区域多分布在湘南和湘中的局部区域。将2013年8月湖南省气象局发布的干旱等级监测数据,与依照干旱反演得出的TVDI值所确定的干旱等级进行比较,干旱等级的一致率达81.4%,由此,随着湖南省卫星减灾应用工程不断完善,可以成为林地干旱监测预警的有效实现途径之一。
关键词:
湖南省 林地干旱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反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文彬 蔡体久 琚存勇 姚月锋
基于遥感方法监测植被变化以及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国明等,2006;Marketal.,2001)。尽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高植被区的饱和性使其与一些植被生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
关键词:
NDVI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空间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远航 张峰源 刘滨辉
【目的】采用遥感提取植被物候的方法,以小兴安岭为研究区,构建森林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分析森林植被物候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GIMMS NDVI 3g影像,运用一元六次多项式拟合植被生长曲线,并结合逐像元动态阈值法提取小兴安岭1982-2015年森林植被生长开始期(SOS)、生长结束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共3种物候参数;利用ArcGIS软件,将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数据与植被物候参数逐像元分析,得到物候参数与气象因子偏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植被SOS逐渐提前,植被EOS逐渐推迟,植被LOS逐渐延长的规律。(2)小兴安岭森林植被SOS集中在日序第112.1~128.3天,年际变化在1998年前后出现转折,1998年前呈显著提前趋势(R~2=0.284,P=0.028),1998年后呈不显著推迟趋势(R~2=0.002,P=0.86),导致整个时间段(1982-2015年)变化不显著,变化幅度为每10年提前0.12 d(R~2=0.001,P=0.872);森林植被EOS集中在第277.3~294.8天,年际变化呈现显著推迟趋势,变化幅度为每10年推迟2.33 d(R~2=0.294,P<0.01)。(3)小兴安岭森林植被SOS对当年4月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其次是当年2月温度;植被EOS对当年8月降水响应最明显,其次是当年6月温度。【结论】(1)小兴安岭森林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与水热条件多年平均值呈现出比较一致的空间规律特征。(2)研究期植被EOS的变化主要受8月降水的变化驱动,8月降水的下降是导致植被EOS显著推迟的主要原因。(3)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变暖停滞引起2月温度在1998年前后呈现由显著上升转变为不显著下降,引起植被SOS变化趋势在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导致整个时间段植被SOS变化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育峰
植被-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受到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自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的可能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