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3)
- 2023(8646)
- 2022(7500)
- 2021(7243)
- 2020(6016)
- 2019(14142)
- 2018(13627)
- 2017(24985)
- 2016(13180)
- 2015(14787)
- 2014(14240)
- 2013(13815)
- 2012(12494)
- 2011(11135)
- 2010(10431)
- 2009(9147)
- 2008(8486)
- 2007(6368)
- 2006(5031)
- 2005(4096)
- 学科
- 济(54680)
- 经济(54635)
- 管理(34063)
- 业(33124)
- 方法(28159)
- 企(26427)
- 企业(26427)
- 数学(26033)
- 数学方法(25663)
- 农(14233)
- 中国(13524)
- 财(13159)
- 地方(12293)
- 学(10624)
- 业经(10445)
- 农业(9753)
- 贸(9399)
- 贸易(9396)
- 易(9113)
- 务(8335)
- 财务(8304)
- 财务管理(8286)
- 环境(8285)
- 企业财务(7913)
- 技术(7729)
- 和(7644)
- 制(7315)
- 融(6858)
- 金融(6856)
- 划(6636)
- 机构
- 大学(171702)
- 学院(171080)
- 济(72524)
- 经济(71378)
- 管理(70067)
- 理学(62117)
- 理学院(61403)
- 管理学(60173)
- 管理学院(59851)
- 研究(57742)
- 中国(43278)
- 科学(35960)
- 京(34522)
- 财(31096)
- 中心(28541)
- 农(27390)
- 所(27101)
- 业大(26211)
- 财经(25866)
- 研究所(25282)
- 经(23912)
- 范(22929)
- 师范(22692)
- 江(22622)
- 经济学(22576)
- 院(21904)
- 农业(21445)
- 北京(20650)
- 经济学院(20602)
- 财经大学(19770)
- 基金
- 项目(132406)
- 科学(106723)
- 基金(100100)
- 研究(93622)
- 家(88669)
- 国家(88035)
- 科学基金(76785)
- 社会(61507)
- 社会科(58497)
- 社会科学(58485)
- 基金项目(54108)
- 自然(51460)
- 自然科(50286)
- 自然科学(50277)
- 省(49777)
- 自然科学基金(49363)
- 划(43504)
- 教育(43089)
- 资助(39502)
- 编号(36100)
- 重点(30570)
- 部(29747)
- 发(28681)
- 创(28142)
- 成果(26749)
- 国家社会(26731)
- 科研(26595)
- 创新(26441)
- 教育部(25642)
- 人文(24825)
共检索到236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李宁 吉中会 顾孝天 范碧航
依据内蒙古地区47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年度和四季干旱发生的频率、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年度、秋季和冬季干旱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夏季干旱强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近30 a来年尺度上干旱强度表现为轻度干旱,四季干旱强度以轻度干旱为主;年、季尺度上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为局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是年度干旱、中旱、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地区,而西部阿拉善盟地区干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季节上来看,内蒙古全区春、冬季干旱(含中、重和特旱)发生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雪红 闫慧敏 黄河清 胡云峰 匡文慧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高英霞 孟佳颖 魏靖宇
霜冻灾害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影响巨大。运用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对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霜冻灾害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霜冻灾害与人口、ENSO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163次,轻度灾害占29.4%,中度灾害占36.2%,重度灾害占34.4%。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6年为第一阶段,194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2016年为第三阶段,其中一、三阶段以轻度和中度霜冻灾害为主,第二阶段以重度霜冻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霜冻灾害在低等级层次中存在3~4 a或者7~8 a的周期,在中等级层次中存在13~14 a的周期,在高等级层次中存在26~27 a的周期。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霜冻灾害的频次较高,灾害发生的频次与所在地区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ENSO冷事件关系显著,而与ENSO暖事件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霜冻灾害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内蒙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牧区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和MSS遥感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典型牧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旨在初步确定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为科学制定草地退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2000年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变动不大,但是退化草地面积较大,由于草地沙化引起的草地退化占退化总面积的43.79%。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地退化主要发生于坡度≤5°的区域,海拔高度与退化率呈反比关系,阳坡和半阴半阳坡草地退化率明显低于阴坡;草地退化率随离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8km的区域已基本不存在草地退化现象;道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对草地退化的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玉 许端阳 杨华 丁雪 李达净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2)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也对植被增加有一定显著影响;内蒙古西部降雨量的增加、围封禁牧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为驱动植被增加的主要因素;(3)对于植被显著减少区域,人类活动的作用略大于气候因素;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降雨减少以及近10年来部分旗县风速的增加是导致植被显著减少的重要气候因素;虽然人工造林、农作物播种面积会增加局部植被盖度,但在县域尺度不足以抵消干旱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反而会导致区域植被退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玉 许端阳 杨华 丁雪 李达净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2)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婧 梁树柏 许晓光 张金满 于智强 刘伟荣
基于河北省1961年-2010年64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计算近50年逐日CI值,分析了河北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近50年降水量以16.5mm/10年的速度递减,近10年中有7年降水量不足历年均值;各级干旱年均出现日数均为南多北少,其中冀南平原地区最多,张家口北部最少;四季中春旱最重,夏旱最轻,除夏旱为东北低、西南高外,其他时段均为北低南高的特点;近20年中有16年出现重、特旱覆盖率为100%,夏季出现大范围重、特旱的年份最多、冬季最少;秋季大范围干旱增长趋势较其他季节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军 师银芳 王大为
以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为基础,利用1985—2009年内蒙古及周边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NPP分类指数模型模拟内蒙古各潜在植被类型NPP,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内蒙古地区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分布特征,多年均值介于0~366.5 gC·m-2·a-1之间,高值区中心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北部;②各潜在植被类型中,碳汇潜力贡献率最大的潜在植被类型为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ⅢC),其值为23.6%;最小的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类(ⅡC),接近于0;③内蒙古潜在植被类型NPP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且随寒温→微温→暖温、微干→微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建坤 黄国满
本文以10天合成的SPOT VEGETATION(VGT)NDVI时序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NDVI的年均值、均值变化的标准方差以及年际间的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1998至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明显的区域占整个内蒙古地区的39%,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中五个变化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各区面积的比例进行统计显示,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包头市的变化较大,其中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个盟中都有近一半的区域(47%)为动态变化很大或较大的地区;连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晓华 陈廷芝 韩晶霞
利用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台站逐月观测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处于波动式下降阶段,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出现了异常冷和严重偏冷阶段;在突变后,出现了异常暖和严重偏暖阶段。这种异常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欧亚环流指数有着良好的统计相关关系。当欧亚大陆经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大,位置偏东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低;反之当欧亚大陆纬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小,位置偏西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
关键词:
气温突变 信噪比 异常年 显著性检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云文丽 侯琼 王永利 刘朋涛 姜超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结合潜在蒸散量和改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2009年草原植被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通过反映牧草长势的NDVI变化趋势予以验证。结果表明:5—8月间随着月份的增加作物系数Kcx最大值的变化趋势由0.6→1.2→1.4→1.4,平均值是0.28→0.36→0.40→0.38。4个时期的Kcx值以0.2~0.6之间的区域占主体,为55%以上。实际蒸散量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与Kcx值基本一致。随着月份的增加实际蒸散量低值级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相对应的高值级的面积逐渐增大,整个生长季以30~...
关键词:
作物系数 实际蒸散量 NDVI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陶健 董金玮 徐兴良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凯 王义民
【目的】探究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以渭河流域1960-2016年2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定量描述干旱,并运用经验函数正交分析法(EOF)对渭河流域各站点组成的历史干旱指数矩阵进行分解,分离干旱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采用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互不相关的典型分布模态代替原干旱场研究流域干旱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研究流域干旱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干旱指数矩阵分解得到的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6.44%,但仅前2个特征值通过了North显著性检验,累积方差贡献率接近75%;模态一时间系数的线性趋势斜率小于0,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模态一时间系数于1984年、1986年、1989年发生3次突变,到1996年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结论】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两种空间分布模态对应全流域干旱少雨、湿润多雨、东南湿润西北干旱、东南干旱西北湿润4种干旱表现形式;模态一时间系数有显著减小趋势,反映流域干旱化趋势日益显著,而模态二时间系数无显著变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志华 贺光明 杨海平
本文运用对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主要物价指标的统计特征,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了内蒙古主要物价指标之间及不同地区同一物价指标间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主要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尝试建立主要物价指数之间的正负反馈模型。
关键词:
物价指数 聚类分析 正负反馈模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晓毅
2000~2010年是中国北方草原快速转型的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草原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化、干旱和相关草原保护政策的实施共同推动了牧区社会转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牧区社会原有的互助传统逐渐消失,互惠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弱。基于对中国北方草原3个纯牧业、半农半牧村庄长达5年的调查,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在这十年中,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牧区牲畜数量和牧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牧区社会转型给牧民生计带来了新的脆弱性,表现为牧区自然资源持续退化、生产成本上升和牧民债务增加。21世纪第一个十年牧区社会转型及其影响对国家后续的牧区政策产生了重大影...
关键词:
脆弱性 市场化 社会转型 北方牧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