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76)
- 2023(15074)
- 2022(13067)
- 2021(12260)
- 2020(10178)
- 2019(23555)
- 2018(23438)
- 2017(45160)
- 2016(24252)
- 2015(27382)
- 2014(27254)
- 2013(26726)
- 2012(24576)
- 2011(21913)
- 2010(21559)
- 2009(19575)
- 2008(18449)
- 2007(15931)
- 2006(13774)
- 2005(11095)
- 学科
- 济(97514)
- 经济(97410)
- 业(66273)
- 管理(66189)
- 企(51347)
- 企业(51347)
- 方法(45855)
- 数学(40558)
- 数学方法(40011)
- 农(36538)
- 中国(24624)
- 农业(24364)
- 业经(23767)
- 财(23758)
- 地方(23532)
- 学(19711)
- 制(16648)
- 贸(15732)
- 贸易(15725)
- 理论(15219)
- 环境(15204)
- 易(15190)
- 技术(14622)
- 和(14377)
- 务(14371)
- 财务(14301)
- 财务管理(14271)
- 企业财务(13433)
- 划(12803)
- 发(12572)
- 机构
- 学院(334491)
- 大学(333242)
- 管理(136485)
- 济(129638)
- 经济(126664)
- 理学(119695)
- 理学院(118398)
- 管理学(116180)
- 管理学院(115586)
- 研究(106410)
- 中国(77580)
- 京(69538)
- 科学(67746)
- 农(58136)
- 财(56815)
- 业大(52959)
- 所(51241)
- 中心(50581)
- 江(48071)
- 研究所(47148)
- 财经(46441)
- 范(45548)
- 师范(45166)
- 农业(44397)
- 北京(42853)
- 经(42422)
- 州(39493)
- 院(38997)
- 经济学(38364)
- 师范大学(36565)
- 基金
- 项目(241826)
- 科学(190314)
- 研究(177366)
- 基金(175085)
- 家(151462)
- 国家(150159)
- 科学基金(130366)
- 社会(111569)
- 社会科(105399)
- 社会科学(105370)
- 省(96276)
- 基金项目(94527)
- 自然(85320)
- 自然科(83310)
- 自然科学(83288)
- 自然科学基金(81733)
- 教育(81367)
- 划(79601)
- 编号(73660)
- 资助(70779)
- 成果(57655)
- 重点(53292)
- 部(52698)
- 发(51672)
- 创(50082)
- 课题(49499)
- 创新(46642)
- 科研(46109)
- 教育部(45353)
- 国家社会(45212)
- 期刊
- 济(139944)
- 经济(139944)
- 研究(92711)
- 中国(60619)
- 农(56937)
- 学报(53256)
- 科学(49307)
- 管理(46188)
- 财(42297)
- 大学(41230)
- 学学(38879)
- 农业(38872)
- 教育(36288)
- 技术(30086)
- 业经(26754)
- 融(25867)
- 金融(25867)
- 财经(21159)
- 经济研究(20395)
- 问题(18897)
- 经(17977)
- 图书(17928)
- 业(17390)
- 版(17082)
- 科技(16517)
- 资源(16449)
- 理论(15956)
- 技术经济(15543)
- 实践(14864)
- 践(14864)
共检索到470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保鹏 屈雯 杨洁 陈英
[目的]构建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不同分区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和不足条件,分类提出乡村振兴的建议。[方法]文章基于数据可获取性及科学性等原则选择乡村主体、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等5个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2018年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得分,采用自组织映射法(SOM)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分区,并根据不同评价因子得分明确各区发展基础的优势与短板。[结果](1)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性,综合条件较高和较差乡(镇)占比较少,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数量占比最大,各乡(镇)各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性;(2)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可以分为4个区,综合得分分别为0.009 4、0.007 7、0.006 2和0.004 6,4个分区结果的优势条件分别是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而其不足条件分别是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结论]天水市各乡(镇)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依托优并发挥优势条件,补齐短板,因地制宜推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础条件 SOM 分区 天水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文斌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基层治理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弘
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测评体系,运用超效DEA-Tobit模型对2015~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市州间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差异较大,达到有效的市州占比不及全省一半;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及贷款投向的优化等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同时城乡经济结构的差距阻碍了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构建金融扶贫协调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稳定带动人口脱贫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金融精准扶贫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征信
[作者]
巩守效 何云 王蛟
近年来,受地域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制约,天水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诸多方面留有空白,且存在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今后,应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由人民银行分支行牵头建立以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以信用市场的监管和培育为保障,以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为支撑和以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着力点的信用体系,形成"征信、法制、平台、教育"四位一体、有机联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框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信息 征信系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叔文 李景满 李升红 张修芳 沈义
地形条件是评价城乡建设用地必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应用ArcGIS和DEM模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和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地表破碎度代表了地形变化上的一维独立属性,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比海拔高度和坡度2个因子组合的地形复杂度更好地反映地形起伏变化的信息。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天水市非常适宜、较为适宜、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级土地的比重分别为9.7%、24.6%、19.3%、21.9%和24.5%。以村级尺度来评价,丘陵山区地形变化大致归为6种基本类型:塬峁型、上偏型、正态型、下偏型、河谷盆地形和复杂变化型。非常适宜、较为适宜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韦玲霞
[目的]地形条件对农用地整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整治项目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方法]该研究应用Arcgis地理软件及数字高程模型,结合海拔高度、坡度、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评价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适宜性。[结果]天水市的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0°~15°的海拔高度为1 319~2 011m的地区,地势复杂,地貌分异明显;秦州区和麦积区整体海拔高度相对较小,天水市中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整治较为适宜;地表破碎度、海拔高度及坡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水市各乡镇的综合地形复杂度平均值为0.308,处于非常适宜、比较适宜,临界适宜的乡镇有74个;新兴镇、洛门镇、郭川乡、新阳乡、安远镇、兴丰乡坡度均在15°以下,综合地形复杂度较小,且集中连片程度较好,是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较为适宜地区。[结论]应用地形复杂度对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进行选址,集中整合开发整治农用地,对于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地形约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伏广彬 吴秉昊 李文 郭精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构建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相对发展模型、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测度甘肃省2011—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变大;两者在空间上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以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高度协调类型集中在甘肃省西北部,两者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属于“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城市最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
[期刊] 征信
[作者]
巩守效 何云 谢凤平
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学业诚信缺失、经济诚信缺失、就业诚信缺失等问题。结合天水市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现实情况,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及成因,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探索构建征信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建议开设"现代征信学"课程、建立大学生信用信息档案、加大信用信息评价结果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强 郭恒 赵国良 王娟 温宏昌 赵春燕
分析天水市近30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的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天水市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粮食单产、总人口、水平梯田、耕地面积、粮食面积和保灌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粮食生产 灰色关联分析 天水市
[期刊] 征信
[作者]
巩守效 何云 谢凤平
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学业诚信缺失、经济诚信缺失、就业诚信缺失等问题。结合天水市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现实情况,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及成因,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探索构建征信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建议开设"现代征信学"课程、建立大学生信用信息档案、加大信用信息评价结果的应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张韦萍 才文顺 李昕阳 李雅丽
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措施,将有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长远推进,形成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基于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从创新投入、创新保障、创新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8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农村整体创新发展得分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较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东部,得分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民族地区。河西地区创新保障和创新效果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南部民族地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2)全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西高东低,2013年以后逐渐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北高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创新发展指数方向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锁定性。(3)创新发展热点区域集中在河西地区张掖市、武威市及金昌市,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南部民族地区;极冷点区和极热点区数量减少,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差距在减小。(4)多元资本投入、农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农业发展政策等通过内外因素结合创新发展供需两侧作用于甘肃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时空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贝贝 张治河 刘海猛 薄玮
文章首先基于投入—支撑—产出三维框架,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农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相关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甘州区和民勤县;②农村创新投入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民勤县和会宁县,创新支撑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靖远县和甘州区,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县区是甘州区、肃州区和阿克塞县;③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村创新能力高和低的县(区、市)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分布;④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北高南低的态势;⑤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农村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博 王征兵
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与原理,采用创新性构建的甘肃省物流引力模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综合发展指数引入甘肃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中,测算了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甘肃省14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中兰州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州;2)由于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性,致使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3)兰州作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核心,其对周边市(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4)依据甘肃省14市(州)地理位置、乡村振兴水平、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强度水平因素,将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圈,以兰州为核心城市,"三圈"协调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博 王征兵
基于引力模型的思想与原理,采用创新性构建的甘肃省物流引力模型,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综合发展指数引入甘肃省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标体系中,测算了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甘肃省14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中兰州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市州;2)由于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性,致使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的"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3)兰州作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核心,其对周边市(州)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4)依据甘肃省14市(州)地理位置、乡村振兴水平、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州)间农产品物流引力强度水平因素,将甘肃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划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个物流圈,以兰州为核心城市,"三圈"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邓生菊 陈炜
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短板和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甘肃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遵循,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整体看,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已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优化、文化提升、社会和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不解决意识本源这一根本问题,不突破产业发展这一核心难点,不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不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不加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就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为此,必须着力破解发展的瓶颈制约、核心要害和重点难点,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甘肃省 美丽乡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反贫困研究——以甘肃省天水贫困地区为例
跨边界发展网络: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逻辑——基于甘肃省临洮县的案例分析
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空间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转型期甘肃省天水市县(区)级图书馆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天水市县(区)级图书馆个案研究
西部欠发达地区失业/下岗妇女再就业的障碍及破解——基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实证研究
基于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乡村振兴格局与分区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和美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1230个乡镇为例
甘肃省天水市白菜型冬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甘肃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