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66)
2023(15720)
2022(13606)
2021(13040)
2020(10886)
2019(25517)
2018(25101)
2017(48368)
2016(25903)
2015(29490)
2014(29154)
2013(28665)
2012(25923)
2011(23337)
2010(23042)
2009(20892)
2008(20072)
2007(16929)
2006(14488)
2005(12333)
作者
(72237)
(60398)
(59671)
(56947)
(38368)
(28744)
(27218)
(23908)
(22909)
(21208)
(20433)
(20268)
(18966)
(18875)
(18684)
(18276)
(17908)
(17692)
(17158)
(17095)
(14748)
(14744)
(14460)
(13686)
(13411)
(13337)
(13109)
(13026)
(12031)
(11748)
学科
(105039)
经济(104928)
管理(72793)
(68937)
(57172)
企业(57172)
方法(52853)
数学(46942)
数学方法(46191)
中国(28519)
(27165)
(24648)
业经(22253)
(21225)
(20323)
贸易(20312)
(19828)
地方(18476)
农业(18090)
理论(17544)
(17036)
(16337)
技术(16141)
环境(16031)
(15720)
财务(15637)
财务管理(15604)
企业财务(14756)
(14461)
银行(14427)
机构
大学(363481)
学院(361883)
(147755)
管理(146749)
经济(144892)
理学(128769)
理学院(127399)
管理学(124849)
管理学院(124215)
研究(119436)
中国(88915)
(76975)
科学(73931)
(63486)
(58253)
(55924)
业大(54289)
中心(54018)
研究所(53782)
财经(52551)
(48633)
北京(48585)
(48202)
(46862)
师范(46431)
经济学(44978)
农业(43944)
(43779)
经济学院(40680)
(39770)
基金
项目(257112)
科学(203509)
基金(188866)
研究(186894)
(165007)
国家(163711)
科学基金(141556)
社会(118135)
社会科(112064)
社会科学(112034)
基金项目(99717)
(98071)
自然(93241)
自然科(91173)
自然科学(91152)
自然科学基金(89495)
教育(86901)
(83506)
资助(78912)
编号(75523)
成果(59729)
(57468)
重点(57328)
(54059)
(53594)
课题(51491)
创新(49996)
教育部(49642)
科研(49428)
国家社会(49136)
期刊
(149436)
经济(149436)
研究(102163)
中国(63787)
学报(56068)
科学(52859)
管理(52610)
(49714)
(46831)
大学(43190)
学学(40658)
教育(39807)
农业(35442)
技术(33341)
(25993)
金融(25993)
经济研究(25386)
财经(24859)
业经(24044)
(21268)
问题(19397)
(19270)
图书(18164)
技术经济(17715)
统计(17327)
科技(17161)
资源(16451)
理论(16354)
(16246)
(15695)
共检索到505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春华  李宁  史培军  
根据耕地利用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面临的压力状况,以指标构建原则为基础,设计一套压力大小量化的指标体系,引入具有较强的聚类和容错能力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模型,在说明SOM网络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聚类功能,以MATLAB语言构建SOM网络模型,对我国的31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压力大小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压力的区域差显著且与经济地域差异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压力的主要来源。选取大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结果和现实的一致也表明,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是一种适用的耕地压力区域分类新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星星  曾辉  
基于1992-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城市群尺度以及地级市尺度城市化过程中耕地压力动态变化以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国家尺度的耕地压力呈下降趋势;省级尺度上的耕地压力表现为南增北减,东部和西部省份增加,中部和东北省份减少;城市群尺度上的耕地压力明显高于非城市群地区,三大城市群是我国耕地压力堪虞地区;地级市尺度上,基于蒙地卡罗模拟,中国43%的地级市耕地压力大于1,29%的地级市耕地压力大于1.5。并建立了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地级市尺度的多层线性面板模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才学  温槟荧  柯新利  
基于2006-2014年湖北省16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禀赋三方面构建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湖北省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16个主要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2006年以西南、东北地区往省内中部地区递减;2008年其区域差异变化不大;2010年则从西南-东北走向往边缘化发展;2012年呈现以武汉市、宜昌市为耕地非农化高压中心并辐射周边城市,形成了两条共同发展的平行线;直至2014年,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压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翔  罗静  张路  
文章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借用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对中国区域间的耕地压力及变动趋势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工具变量回归对耕地压力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耕地压力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中国的城镇化率上升0.2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滞后3期的耕地压力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率累积上升0.16个百分点,对耕地压力指数和城镇化率剔除周期性成分后,影响机制依然存在。这表明基于地理因素和自然禀赋的耕地压力是中国城镇化的长期影响因素,而借用土地供给量平衡区域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扭曲了资源配置的方向,导致城镇化中区域发展失衡与土地的非集约使用。因此文章建议,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渐进的城市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翔  张路  朱媛媛  
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减少引发了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本文研究发现,2000~2010年期间,中国耕地压力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始终处于安全压力区;在全国层面,耕地压力指数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而一旦具体到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指数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耕地压力指数对粮食产量的累计滞后效应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剔除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性成份后,这种差别依然存在。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当前中国不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风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红波  孙慧宁  
研究我国耕地压力时空变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现有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粮食经济获取能力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我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耕地内部压力和综合压力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耕地内部压力相对较为平稳,而耕地综合压力则出现大幅下降;我国各区域耕地内部压力和综合压力都非常明显,在引入耕地外部压力之后,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压力出现明显下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压力则普遍上升。最后,本文为缓解耕地压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术魁  张路  齐睿  
论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运用Vensim软件建立区域耕地压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技术预测湖北省2000—2020年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耕地缺口、耕地压力指数等的变化趋势,并通过设置4种不同情景,模拟仿真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得出:①在粮食单产、科技水平受限,总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上升的状态下,湖北省的耕地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断加大,耕地压力指数不断增高,耕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②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安全具有积极意义,确保每年耕地增加幅度保持在10%以上、耕地减少幅度控制在10%以内,才能保证湖北省的耕地在未来20 a内保持在安全状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红波  袁愿  孙慧宁  
粮食购销模式是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应该与粮食购销模式相适应。文章从我国粮食购销模式的转变入手,分析了粮食统购统销模式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缺陷,提出了粮食经济获取能力概念,并以此构建粮食市场化配置模式下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1981—2014年间两种粮食购销模式下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正雨  何鹏  李晓  唐莎  
文章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并采用Gm(1,1)模型对未来6年的粮食数量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耕地压力指数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2015~2020年,无论按低方案(252.64 KG/人)、中方案(322.07 KG/人)和高方案(386.6 KG/人)粮食消费水平计算,城镇化、工业化和粮食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治国  张竟竟  郭志富  
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河南省总体与17地市耕地压力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虽然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但由于科技进步、农资投入加大使得产量增加从而全省总体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降低趋势。1998,2005和2012年,郑州、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和济源耕地压力指数过大,主要原因:(1)复种指数低于全省平均值;(2)受耕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限制导致单产水平过低;(3)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值。2003年还有粮食因灾致单产低的因素影响。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单产与复种指数、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制度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秋梅  蔡运龙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对辽宁省1997—2007年间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5年耕地压力变化进行了预测,据此提出了耕地利用和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工业大发展以来,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虽然占用了一些耕地,但耕地压力指数不仅没有加剧,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耕地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以及生态建设的完善是未来减轻耕地压力、保障耕地、人口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罗意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从纵向历史维度将我国耕地撂荒分为转型期、发展期、分化期三个演变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耕地撂荒的压力因素、状态特征和响应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从三个演变阶段分析中,总结提炼出历史维度下的耕地撂荒的演变逻辑特征。总结发现:第一,耕地撂荒压力系统从生计到发展、从单向到互动进行复杂系统演变;第二,耕地撂荒状态系统向“空间异质性”和“类型一致性”演变;第三,耕地撂荒响应系统仍处于“多元而不协同”的状态。因此,耕地撂荒治理需要在发展型政策供给、耕地撂荒治理监测、撂荒耕地的分类利用、利益补偿和协同治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红波  张安录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在1981年~199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1996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所致。通过对2004年各省份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有21个省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其中上海的耕地压力指数达到了2.84;即便是在无明显压力的5个省份中,其压力指数也均在0.78以上,区域耕地压力非常明显。导致各省份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歆  郑潇潇  王韵  Raheel Akhtar Kathia  
[目的]为严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法]文章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引入重心转移模型和变异系数,探究耕地压力重心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并基于粮食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视角,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处于波动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和空间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分布不均衡,东西分化趋势显著;耕地压力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在郑州市区域移动;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对耕地压力变化均有影响,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灌溉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单产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压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耕地压力变动的主导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任兴远  吴郁玲  王梅  
[目的]利用1998—201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了近20年间中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城镇化发展与其耕地压力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借助协整理论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压力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变化。[结果]①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1998年的35.55%上升到2018年的61.82%,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三类粮食产销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却存在较明显差异。2018年,粮食主销区的城镇化水平已达74.6%,明显高于产销平衡区的51.88%和主产区的58.98%。②中国耕地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缓和波动增长——加速增长三阶段特征,且主销区耕地压力指数从1.22增加至19.39,耕地压力形势严峻;产销平衡区由1.21增加至2.08,已面临一定程度的耕地压力;而粮食主产区则由0.73降低到0.65,尚处于耕地压力安全区。③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压力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三类粮食产销区具有差异性的表现特征。[结论]研究认为应根据三类粮食产销区的实际耕地压力状态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分区域制定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城镇化发展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