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4)
2023(13468)
2022(11989)
2021(11336)
2020(9513)
2019(22055)
2018(21779)
2017(42694)
2016(22970)
2015(25825)
2014(25626)
2013(25075)
2012(22891)
2011(20300)
2010(19801)
2009(17787)
2008(16800)
2007(14026)
2006(11986)
2005(9896)
作者
(64287)
(53538)
(52955)
(50522)
(34010)
(25838)
(24109)
(21225)
(20483)
(18760)
(18438)
(17814)
(16730)
(16652)
(16537)
(16178)
(16039)
(15892)
(15252)
(15208)
(13268)
(12827)
(12750)
(12214)
(11948)
(11807)
(11769)
(11637)
(10687)
(10609)
学科
(90598)
经济(90504)
管理(65072)
(61494)
(50831)
企业(50831)
方法(44622)
数学(39307)
数学方法(38752)
(24914)
(22201)
中国(21272)
(20717)
业经(19933)
地方(19743)
农业(16899)
(15138)
贸易(15132)
(14680)
理论(14610)
(14492)
财务(14420)
技术(14415)
环境(14393)
财务管理(14392)
(14252)
(13934)
企业财务(13640)
(12416)
(10721)
机构
大学(314214)
学院(313298)
管理(130154)
(120124)
经济(117369)
理学(114289)
理学院(113022)
管理学(110835)
管理学院(110280)
研究(99422)
中国(71433)
(65775)
科学(64375)
(52437)
(51295)
业大(50211)
(48168)
中心(46569)
研究所(44573)
(44000)
财经(43473)
(41798)
师范(41424)
北京(40432)
农业(40289)
(39790)
(37154)
(36046)
经济学(35333)
师范大学(33571)
基金
项目(229169)
科学(180814)
基金(167018)
研究(165392)
(145563)
国家(144417)
科学基金(125445)
社会(103612)
社会科(98130)
社会科学(98099)
(91195)
基金项目(90086)
自然(83957)
自然科(82018)
自然科学(81997)
自然科学基金(80465)
教育(76209)
(75853)
资助(68212)
编号(67892)
成果(52506)
重点(50792)
(50072)
(48025)
(47661)
课题(45574)
创新(44470)
科研(44272)
教育部(42885)
大学(42718)
期刊
(122923)
经济(122923)
研究(84889)
中国(56520)
学报(50904)
科学(47023)
(45912)
管理(44735)
(38952)
大学(38566)
学学(36248)
教育(33121)
农业(32462)
技术(28054)
业经(21795)
(20195)
金融(20195)
财经(19729)
经济研究(18779)
图书(18418)
(16696)
问题(16476)
(16139)
科技(16001)
资源(15977)
理论(15216)
(14910)
技术经济(14756)
实践(14235)
(14235)
共检索到433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敏婷  王仰麟  彭建  吴健生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在分类过程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程度现状情况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的社会经济因素,最终将云南省土地利用程度分成高土地利用程度-高人口压力-高经济压力区等六种类型,以为区域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晓莉  赵俊三  吴晓伟  张雪岭  张万强  
研究目的:分析云南省耕地规划保有量指标下达的合理性。研究方法:耕地规划指标实现指数、耕地压力指数以及二者之间的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全省129个县中约89个县的耕地保有量规划指标下达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景洪市、晋宁县及思茅区等40个县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下达不够合理,指标实现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全省2009年耕地现状面积与2020年规划指标相比有一定的空间,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对全省耕地保有量规划指标进行适度调整,指标调整应优先在各州市内部进行平衡。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指标下达时应综合考虑各州市、县(市、区)的耕地规划指标实现指数以及耕地压力指数,建议云南省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局部调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蒋依依  
为深入探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与机理,研究选择地处滇西北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的云南省玉龙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在旅游业起步的探索参与阶段(1988~1996年)和快速发展的发展巩固阶段(1996~2001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选择与玉龙县邻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永胜县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表明:以旅游业为主的人类活动是玉龙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导致景观格局的不连续性以及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旅游业发展更为快速的发展巩固阶段,旅游业相关的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玉龙县的发展实践表明,旅游业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成威  赵伟  
本文基于对云南省政府科技事权方面的调研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就中央地方科技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提出了建议:(1)理顺关系,明晰事权;(2)明确责任,合理支出;(3)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袁磊  杨昆  赵俊三  
为促进云南省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全域宏观尺度视角,以1999—2008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是云南省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园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年均增长速率最快,分别达2.92%、2.78%和1.36%;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快速减少,年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55%和0.47%,其中耕地大量转为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94 257.27 hm2、118 028.67 hm2和58 355.38 hm2;从土地开发利用率看,均值维持在84.73...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孙永玉  
基于RS和GIS理论和方法,以干热河谷区云南省元谋县为例,对2008年和2016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下降。建设用地转入特征和未利用地转出特征较为明显。2008年和2016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静态价值分别为25.98亿元和26.54亿元,总动态价值分别为9.179亿元和16.004亿元。虽然生态系统服务总动态价值仅为同期总静态价值的35.40%和60.30%,但其增长率为74.01%,明显高于总静态价值变化率(2.27%)。土壤形成与保护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最高,2008年和2016年其值分别为4.91亿元和5.03亿元。农业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建设用地的扩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水土保持和生态综合治理促进了林地面积的恢复。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显著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总动态价值的增长。因此,应强化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调控,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作,以维护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子生  赵乔贵  
云南是我国西部的典型山区省份,地形坡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康宁  李志宏  罗婕  
高职教育由于与行业紧密联系,逐渐形成了院校间在专业布局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云南省为案例,研究了边疆省域院校间的专业多样性问题,比较不同行业院校的专业差异。结果表明:(1)工业、农业、林业等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正趋向于综合化,能够反映行业特色的专业在院校的专业结构中比重已逐渐减少;(2)综合类院校由于行业归属特征不明显,在专业结构调整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3)曾经热门的财经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等,学生对热点专业的追逐已趋于理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磊  张洪  包广静  张静  
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的划分,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厘清各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云南省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城市经济圈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城镇经济带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社会经济限制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生态经济制约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4个一级和九个二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并根据不同类型区低丘缓坡土地禀赋与社会经济情况,具体阐述了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伍景琼  贺海艳  苏娜  邓荣莉  
设计合理高效的水果物流网络,是促进云南省水果流通与增值的重要举措。基于云南省2007-2016年的水果产业数据,分析得出云南省水果产业主要分布在滇东南的红河、滇西的大理以及滇中的玉溪,总体上呈现出“以红河为核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从水果产业发展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发展水平3个方面,建立物流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确定轴心节点城市;利用货运联系强度模型确定各轴心节点城市的辐射范围,并构建以滇中水果物流圈和滇西水果物流圈为核心的云南省水果产业轴辐式物流网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凯  张建生  裴文娟  杨苍玲  陈运春  余建新  曾维军  
【目的】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更好解决高原湖泊污染。【方法】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形理论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三大高原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从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多样性和均匀程度表现为抚仙湖流域最高,洱海流域次之,滇池流域最低;景观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滇池流域最高、抚仙湖流域为中间水平,洱海流域最低。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稳定性看,洱海流域最好,滇池流域最差或较差;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稳定性看,抚仙湖流域最好,洱海流域和滇池流域较差;流域内稳定性最好的景观类型是水域,最差的是林地;景观整体稳定性表现为洱海流域最好,滇池和抚仙湖流域较差。【结论】通过研究,摸清了三大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特征,为研究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建华  许懿豪  陈运春  李尤亮  余建新  
[目的]农业产业化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效推动乌蒙山区扶贫工作,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方法]基于服务乌蒙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选择云南省寻甸县,以乡镇为研究单位,构建分区指标体系,综合应用Arc GIS、SPSS等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定性修正,确定其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并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及建议。[结果]寻甸县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由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方面中的耕地比重、林地比重、林业产值、渔业产值、人口密度等指标因子构成,服务于寻甸县的土地利用分区可划分为特色林果业发展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区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区。[结论]分区结果符合分区域现状与实际,需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入手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其对探索乌蒙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絮子  石雷  周汝良  梁英扬  邓疆  
根据试验点印度黄檀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确定了印度黄檀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云南省的气象数据,在SPSS支持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在GIS的支持下,按1 km×1 km细网格推算出云南省其它地区印度黄檀树高、胸径的生长情况,并对印度黄檀的适宜种植区进行区划,以气候因子为条件,得出云南省适宜种植印度黄檀的土地面积占32.5%,其中,最适宜面积占0.7%,较适宜面积占7.4%,一般适宜面积占24.4%。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方  戢晓峰  梁斐雯  张玲  
为分析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复杂性特征,选取节点度、平均最短距离、聚类系数、有效性及介数等指标,对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定量评估。利用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分别对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鲁棒性进行测试,并以云南省为例评估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实际性能。结果表明:昆明、普洱是云南旅游公路网络最重要的节点,旅游航空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最小,旅游铁路网络的连接最为紧密;旅游公路网络与旅游铁路网络的度值分布集中于1~5,旅游航空网络的度值介于1~11;在蓄意攻击情况下,云南旅游交通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急剧上升后快速下降,网络在较短时间内崩溃;云南旅游交通网络对于中心节点过于依赖,缺乏中心节点外围的环形交通保护及节点间的旅游交通预备通道,而改善关键交通节点的抗毁性可以有效提升网络整体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耀林  国洪艳  唐旭  孔雪松  
研究目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用地冲突解决机制,兼顾规划决策公平与效率。研究方法:从博弈视角研究用地冲突解决机制,构建相应规划决策博弈模型与算法;搭建网络参与式规划平台,展示规划决策博弈过程。研究结论:(1)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较好地均衡各方利益,保证规划决策公平。(2)网络参与式规划方式扩大了公众参与的广度,提高了规划决策的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