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2)
- 2023(8762)
- 2022(7552)
- 2021(7083)
- 2020(6008)
- 2019(13758)
- 2018(13520)
- 2017(25793)
- 2016(13817)
- 2015(15175)
- 2014(14673)
- 2013(13995)
- 2012(12659)
- 2011(11182)
- 2010(10692)
- 2009(9222)
- 2008(8695)
- 2007(6999)
- 2006(5622)
- 2005(4414)
- 学科
- 济(53684)
- 经济(53629)
- 管理(37782)
- 业(35690)
- 企(29491)
- 企业(29491)
- 方法(29430)
- 数学(26626)
- 数学方法(26212)
- 财(13856)
- 农(13317)
- 中国(12157)
- 学(11561)
- 业经(11372)
- 务(9413)
- 财务(9380)
- 财务管理(9363)
- 贸(9230)
- 贸易(9228)
- 农业(9120)
- 地方(9115)
- 易(8978)
- 企业财务(8942)
- 环境(8527)
- 技术(8353)
- 和(8002)
- 理论(7759)
- 制(7630)
- 划(7069)
- 融(6887)
- 机构
- 大学(186250)
- 学院(184158)
- 管理(74715)
- 济(73688)
- 经济(72458)
- 理学(66704)
- 理学院(65882)
- 管理学(64410)
- 管理学院(64055)
- 研究(59676)
- 中国(43459)
- 科学(39044)
- 京(37952)
- 财(32002)
- 农(30230)
- 业大(29001)
- 所(28910)
- 中心(28465)
- 财经(27229)
- 研究所(27173)
- 经(25185)
- 江(25042)
- 范(24826)
- 师范(24550)
- 农业(24047)
- 经济学(23186)
- 北京(22509)
- 院(22365)
- 经济学院(21213)
- 财经大学(20918)
- 基金
- 项目(141444)
- 科学(113696)
- 基金(106786)
- 研究(99156)
- 家(94881)
- 国家(94186)
- 科学基金(81916)
- 社会(64307)
- 社会科(61169)
- 社会科学(61154)
- 基金项目(57395)
- 自然(55576)
- 自然科(54368)
- 自然科学(54353)
- 省(53426)
- 自然科学基金(53371)
- 划(46623)
- 教育(45818)
- 资助(42571)
- 编号(38502)
- 重点(32481)
- 部(31688)
- 创(29891)
- 发(29539)
- 成果(29123)
- 科研(28458)
- 创新(28079)
- 国家社会(27832)
- 教育部(27219)
- 计划(26831)
共检索到243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佳文 官文江
基于SNPP (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的VIIRS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传感器获取的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夜光遥感渔船数据,对东、黄海渔船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遥感获取的渔船数据基本能够反映中国东、黄海捕捞活动和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的特点,如2月受天气和中国春节的影响,南、北渔场渔船分布范围大幅减少, 8月南渔场和10月北渔场受当年生渔业资源补充及近海索饵群体集聚的影响,渔船分布范围及数量均达到最大值;同时,渔船时空分布及重心变化也反映了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及长江冲淡水等对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2)渔业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夜光遥感渔船数据中有很好的体现,在禁渔期间,船次数有明显减少,但捕捞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仍可能存在违法捕捞行为。(3)南渔场年船次总数呈下降趋势,南、北渔场渔船空间分布重心均呈西移趋势,可能与渔业资源量及空间分布变动等因素有关。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但研究结果表明, S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仍可为中国近海灯光诱捕作业的监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冠宇 刘阳 田浩 叶振江 于海庆 李建超 田永军
将VIIRS/DNB卫星遥感夜间灯光图像作为研究渔业船舶动态的数据来源,使用黄海海域2016年间共719幅夜间灯光影像,根据黄海海域特点确定阈值,提取夜间作业船舶的灯光点位信息,结合中韩渔业协定区及黄海海域渔场划分对提取的船舶灯光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海海域夜间渔业灯光分布季节性变化显著,四季的渔船数量呈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态势。识别的灯光点数量韩方一侧水域最多,中方一侧水域次之,中韩协定区水域最少,结合灯光点密度分布图可看出,韩方一侧水域秋季作业强度高、分布范围广,而其他季节作业强度适中,常年有高等级密集区分布在沿岸海域;中方一侧水域春、秋季节作业强度高,夏、冬季节作业强度低,整体分布范围广阔但密集程度较低。在禁渔期,中方一侧水域灯光点数下降比例高达86.9%,且密度图像中的高等级密集区分布情况与黄海传统渔场位置相吻合,因此推断,识别的灯光点多数为渔业活动船只,本研究可以为黄海海域渔业活动监测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婷 赵文利 王哲怡 陆星彤 卢珊
【目的】利用1986和1996年的十天合成NOAA-AVHRR-NDVI数据以及2000年SPOT-VEGETATION-NDVI数据对中国主要的种植制度(熟制)分布进行制图,对比二次差分法和离散傅里叶转换法对熟制信息提取的有效性;比较中国多年熟制分布图,研究中国近些年的熟制变化,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影响熟制变化的可能因素,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利用欧空局全球陆地覆盖数据(ESA Glob Cover),提取中国农业植被区域。其次,使用ENVI和Arc GIS软件,分别利用二次差分法和傅里叶变换法对1986年的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农业熟制的分布提取,并以中国科学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吴强 孙坚强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技术,利用2000~2015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海水温度梯度等遥感数据,在定性分析黄海中南部越冬鳀(Engraulisjaponicus)资源密度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时空和环境因子构建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时空因子(年、下网时间、经度和纬度)和环境因子对越冬鳀资源密度的总偏差解释率为44.76%,其中,时空因子对其的影响均显著,以空间因子影响最大,对总偏差的解释率为35.4%;环境因子中,水深、海表温度和温度梯度对其影响显著,而叶绿素a浓度影响不显著;越冬鳀分布的最适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温度梯度范围分别为7~11℃、1.2~2.3 mg/m~3和0.7~2.5℃。研究结果对环境变动下的渔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瑾 蔡演军 安芷生 刘娟
利用遥感影像和多源地理信息提取峻河流域高寒灌丛,分析近30年来区域高寒灌丛分布面积的变化,并与峻河流域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年蒸发量以及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进行对比,探讨影响高寒灌丛面积变化的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在10年尺度上具有一定的波动性,1977年-1990年高寒灌丛的面积增加14.37km2,1990年-2000年高寒灌丛面积减少了12.61km2,2000年-2009年高寒灌丛面积又增加了8.53km2;②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变化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但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呈反相关;③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变化与整个青海湖流域的干旱强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浩 刘阳 田永军 刘世刚 闫鲁鑫 陈冠宇 李建超 李渊 林龙山
研究和开发利用大洋性生物资源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发的大洋性渔业资源之一,因此利用卫星来监测渔船时空分布动态成为了解秋刀鱼渔业资源变动的重要数据源。本研究采用峰值检测和阈值分割等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夜间灯光数据进行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渔船位置信息和数量进行提取分析。通过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的渔捞日志和经过筛选的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渔船列表数据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用的夜间灯光渔船识别方法可以精确识别西北太平洋密集作业及外围分散作业的秋刀鱼渔船。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分析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变动。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绘制等温线,进一步分析作业渔场的时空变化,发现夜间灯光渔船作业的温度范围随着秋刀鱼洄游而变化。2016年7—9月渔场的SST波动较大是因为这一时期秋刀鱼在黑潮—亲潮广泛的交汇区域洄游,分布更为广泛,9月之后作业渔场SST变动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将来会对远洋渔场环境实时变化、鱼群分布预测、渔船动态及法律支撑等提供有效信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利利 孟芬 马才学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和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拟武汉市2000,2012年人口空间分布。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2000—2012年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方法可快速准确模拟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有向武汉市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具有"中间高周围低"的特征。3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武昌、硚口、江汉、江岸等中心区,"低-高"类型区主要出现在江河流域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分布的"高-高"类型区扩大,表明武汉市人口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燕萍 叶许春 刘婷婷 李相虎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为活动压力指数,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干旱格局的影响。研究得出:(1)利用传统干旱指数和统计年鉴中的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农业干旱情况和气象干旱程度的复合信息,准确量化监测区域实际旱情。(2)鄱阳湖流域具有干旱频率南高北低、西部旱情较东部严重、干旱影响范围波及广、全流域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流域整体表现出冬春干旱化、夏秋湿润化的态势。(3)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点。研究时段内流域人为活动压力指数普遍上升,北部人为活动压力显著高于南部;流域北部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人类活动效应对干旱程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粗放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间接加剧了区域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原 刘普幸 姚玉龙 雍国正 王允
论文基于1989、2000和2013年Landsat TM/ETM+和Land 8 TIRS遥感数据、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及年均气温等资料分析了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25 a来,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总体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且市区南部和中东部存在两个高温中心,城市南北向扩展快于东西向。NDVI和地表温度(TS)负相关性显著(R=-0.912),且极高温区和高温区植被指数低,反之亦然。1989—2000年极低温区和低温区所占范围扩大,增幅为1.1倍,主要是水域面积增加显著,并由林地、草地、耕地转入,绿洲冷岛效应增强;2000—2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华 鞠洪波 傅懋毅 杨校生
利用浙江省富阳市1984年和1999年2期TM影像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对富阳市竹子资源和其它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984—1999年期间,富阳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快,在单一类型中,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快,耕地的变化速度最慢;竹子资源数量下降,年平均下降2.47%,主要转移对象是其它林地;竹子的动态变化在富阳市25个乡镇中存在着区域差异;在变化期间,其它林地的稳定性最高,同时也是转入量最高的一种类型,数量大幅增加。
关键词:
遥感技术 竹子资源 动态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来刚 郭燕 贺佳 程永政 郑国清 黎世民
[目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实现耕地科学管护的重要前提。[方法]以河南省安阳县为研究区,依据“状态-压力-响应(PSR)”框架,构建遥感数据辅助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结果]研究区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和空间变异性交错耦合的分布特征,耕地质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耕地质量分别占比7.45%、12.34%、17.83%、33.40%、28.89%;有机质、碱解氮、NDVI_(DRY)为研究区耕地质量主要障碍因子;随着耕地质量等级的升高,不同等级中小麦产量的均值也随着逐渐升高,说明耕地质量越好,耕地小麦产量越高。[结论]遥感数据辅助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安阳县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在于提升丘陵地区土壤肥力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评价 遥感 空间分布 指标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婧一 王宇飞 王梦飞 贾伟洁 刘鸿宇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迄今为止,仅在实物量核算方面有所进展,价值量的核算方面尚未获得突破。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的难点在于生态资源资产(下文简称“生态资产”)价值量的确定,特别是以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争议最大。论文充分考虑了自然资源管理现状,构建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重置成本原理的评估方法,并将其用于典型城市生态资产的估算,可以实现价值量核算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统一化。核算得到4个典型地区“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生态资产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方法采用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表征部门管理引发的生态资产的变化,可期服务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以及生态补偿或者赔偿等相关工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婧一 王宇飞 王梦飞 贾伟洁 刘鸿宇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迄今为止,仅在实物量核算方面有所进展,价值量的核算方面尚未获得突破。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的难点在于生态资源资产(下文简称“生态资产”)价值量的确定,特别是以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争议最大。论文充分考虑了自然资源管理现状,构建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重置成本原理的评估方法,并将其用于典型城市生态资产的估算,可以实现价值量核算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统一化。核算得到4个典型地区“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生态资产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方法采用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表征部门管理引发的生态资产的变化,可期服务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以及生态补偿或者赔偿等相关工作。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姜庆虎 刘艳芳 刘茜 黄浦江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