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2)
2023(9048)
2022(7703)
2021(7289)
2020(6135)
2019(14040)
2018(13711)
2017(27273)
2016(14208)
2015(15461)
2014(14892)
2013(14289)
2012(12503)
2011(10911)
2010(10267)
2009(8895)
2008(8195)
2007(6572)
2006(5222)
2005(4144)
作者
(35305)
(29811)
(29663)
(28113)
(18643)
(14219)
(13611)
(11663)
(11411)
(10214)
(10043)
(9808)
(9440)
(9048)
(9006)
(8978)
(8867)
(8763)
(8464)
(8461)
(7099)
(6979)
(6943)
(6735)
(6698)
(6669)
(6251)
(6100)
(5874)
(5825)
学科
(56459)
经济(56410)
管理(40488)
(37425)
(31344)
企业(31344)
方法(29912)
数学(27333)
数学方法(26930)
(15666)
(14680)
中国(13562)
业经(11939)
地方(10886)
(10529)
(9717)
财务(9670)
(9670)
贸易(9667)
财务管理(9649)
(9436)
(9408)
农业(9276)
企业财务(9183)
技术(8543)
产业(8340)
理论(7983)
环境(7768)
(7740)
(7399)
机构
大学(184268)
学院(183825)
管理(78943)
(76926)
经济(75434)
理学(70194)
理学院(69468)
管理学(68281)
管理学院(67914)
研究(53304)
中国(38257)
(35761)
(34086)
科学(31927)
财经(28472)
中心(26728)
业大(26296)
(26261)
经济学(24653)
(24486)
(24447)
(23367)
师范(23111)
(22894)
经济学院(22540)
财经大学(21766)
研究所(21253)
北京(20913)
经济管理(20641)
商学(20339)
基金
项目(139988)
科学(113714)
基金(106287)
研究(101381)
(91930)
国家(91272)
科学基金(81496)
社会(68148)
社会科(64859)
社会科学(64842)
基金项目(57465)
(54016)
自然(53239)
自然科(52147)
自然科学(52139)
自然科学基金(51217)
教育(46879)
(45164)
资助(41886)
编号(40118)
(31491)
重点(30976)
(30010)
成果(29875)
国家社会(29463)
(29449)
创新(28111)
教育部(27832)
人文(27501)
科研(27394)
期刊
(72235)
经济(72235)
研究(46281)
中国(27411)
管理(27088)
(26343)
学报(25386)
科学(24534)
(20641)
大学(20589)
学学(19689)
技术(17152)
教育(14561)
农业(14282)
财经(13524)
业经(12662)
经济研究(12335)
(11701)
金融(11701)
(11649)
图书(11005)
问题(10112)
统计(8854)
技术经济(8823)
理论(8495)
商业(8472)
(8359)
科技(8310)
(8158)
现代(7760)
共检索到240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邹晴晴  王勇  李广斌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即合理"。公共空间网络结构效率折射出社会网络的重构能力、社会资本的建构强度、社会秩序的重塑能力。新型集中社区作为近年大量涌现的新型居住形态,正面临社会关系重构的巨大压力。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法研究公共空间网络,并对苏州新型集中社区D的公共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为:公共空间网络的关联度为0.216、中心势0.358、小世界值1.978,表明空间网络整体关联度不足,呈现出破碎化的特征;商业空间整合效应的发挥受到业态配置的影响;居民社会属性对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社会网络重构为导向,从集中安置模式、公共空间网络优化2个层面,提出新型集中社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集中社区规划建设和公共空间整体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琳  牛婷玉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GIS可视化,分析2000—2014年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的网络密度低,主要源于西部地区较弱的创新联系。"多中心驱动"网络正逐渐形成,但网络的空间结构极不稳定,大致形成领导子群、桥梁子群、净受益子群及孤立子群四种小团体。(2)分区域层面的网络密度与创新产出均呈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差异,东中部地区网络中心密集,西部地区缺乏中心,陕西和四川有潜力成为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基于实证结论,从优化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海盛  
信用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基于2016—2018年调研数据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浙江信用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证实:(1)浙江省信用服务业正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转变,网络结构趋于密集,网络密度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技术创新和制度一体化提升信用服务业跨地域延伸能力,从要素投入和产业产出两通道加速形成流通网络,提高信用服务业省域合理布局可能性;(3)区域异质性特征导致行业凝聚子群分异及演化,并通过强化互惠合作网络关系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从实践上看,浙江信用服务业发展面临数据壁垒严重、供需增长乏力、业务边界模糊和政策依赖性强等现实困境,应在创新构建数据共享通道的同时,明确行业规则,强化协同监管,有效激发潜在信用需求,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宋歌  叶继元  
以CSSCI2006-2007年图书情报学来源期刊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学科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进行解析。通过密度、平均距离及凝聚力的测度,证明该网络比较紧凑,连通状况良好;通过中心性分析,识别在局部网络中起核心或中介作用的期刊;通过结构对等性分析,将引用网络中的期刊分为"知识源"、"中转站"和"储备库"三种"角色"。研究结果为期刊布局与评价提供定量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露  薛冰  张子龙  张黎明  耿涌  
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网络测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领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主导目标,能够为相关经济现象的空间解析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应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通过产业部门的合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了包含了网络密度、中心度、中介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在内的中国产业关联网络分析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关联网络密度由1997的年0.563上升到2007年的0.614,表明产业间经济联系程度逐渐加强,但进展缓慢;各产业中心度整体上呈现小幅度波动趋势,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呈明显上升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在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宿瑞  王成  唐宁  彭清  龙玉琴  
镇村社区空间网络是以镇区为依托、镇村社区为节点、彼此关联为连边构成的空间组织形态,探索其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对引导要素合理流动、提升网络运行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19个镇村社区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引力强度模型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结构的总体特征、节点特征及差异特征,提出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镇村社区空间网络总体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的发展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性与局部集聚性,且小世界特征较为显著,凝聚子群之间的关联性差异明显;镇村社区空间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的节点结构,核心节点的结构洞优势有待加强;社区居民不同的社会属性对网络结构造成了差异性影响;基于此,拟从节点自身功能完善、节点等级体系构建及节点间经济联系强化等方面,构建"1轴、1心、18点"+"1网、57线"的空间网络化模式,为当前及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示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不高,而各个圈层网络表现为南昌市的中心度很高,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从小团体分析的角度看,整体网络被划分为两个联系紧密的团体,而核心区网络则出现了结构洞。(3)从角色分析角度看,整体网络角色可大致分为经济领导、辐射输出、接受辐射以及普通角色,而整体网络优势尚未发挥。由此,依据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实现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化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樱子  彭翀  王宝强  
传播模拟是基于动力学视角认知网络结构韧性的重要途径,探究网络结构差异与网络传播状态的关系对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和国土开发空间优化意义重大。构建最近邻网络、WS小世界网络、BA无标度网络和随机网络四类典型的城市网络模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SIS病毒传播模型,借助于MATLAB和Gephi进行传染病传播模拟,分析四类网络在网络形态、节点规模和度值数量差异下感染数量和感染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特征来看,网络的结构差异影响网络传播强度。非规则网络的异质度值分布、高度局部聚类和较短路径长度将扩大感染规模,缩短感染时间。(2)从分解特征来看,规模并非是影响网络传播的核心因素,而"度"才是,高"度"且呈幂律度分布的城市网络是区域和城市抑制消极传播的风险所在。(3)从时空特征来看,异质网络与规则网络存在鲁棒和脆弱的双重特性。应通过网络的平疫"切换"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异质网络在平时的优势和规则网络在疫时的优势。基于此,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提出国土开发空间网络结构韧性的优化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爱  毕硕本  王军  黄铜  万蕾  
本文利用社交网络分析法和GIS可视化,在地理学视角下,对微博中"山东毒疫苗事件"信息传播路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具有相对一致性,表现为网络中节点的出入度与社会城市发展具有指向性,在个别中心城市间(北京、广东、上海)有所区别;(2)舆论微博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都形成中心节点城市,这些城市主导着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舆论方向;(3)相同时间段内的舆论信息传播路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对称性,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密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萍  张相斌  
供应链网络结构优化能够实现设施合理布局和产能合理分配,文章以供应链运营成本整体最优为原则,以线性规划思路建立供应链网络结构优化模型,并基于逆优化的思路,即通过对网络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供应链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建立动态应对策略提供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利峰  陈红  王宇恒  龙如银  
针对分布式新能源区域布置受群体意愿影响,而群体意愿信息因具有海量性、复杂性和镜像性等特点,不利于新能源布置的区域动态选择困难。文章提出了基于样本有效结构特征对不同社区进行结构提取,然后构造社区结构镜像意愿信息耦合决策算法,对不同社区结构下的群体接受意愿的镜像信息进行推断,依据意愿高低对不同社区依次进行分布式新能源开发,最后针对苏北某地区居民的新能源接受意愿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算例演示。该方法能够利用较少信息对群体镜像意愿进行可重复性推断与评价,便于依据时效信息对分布式新能源进行区域布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红松  陆林  路幸福  凌善金  
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种角色类型,同一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家明  谢俊  张雅婷  
多边公共平台不同于传统的产品生产平台与技术平台,具有优良的社会网络结构及效率优势,以支撑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共治和服务创新的平台功能。其社会网络结构的根本特征在于治权开放、资源共享和把多边群体联结起来的互动合作。描述平台结构最重要的方式是绘图,在多边公共平台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平台生态圈结构,构建了多边公共平台的参与者网络、价值网络与运行网络等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基于哈长城市群11个地级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与百度指数数据,采用Arc GIS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群域内综合联系呈现"下"字型格局,整体联系强度走势与"哈大齐牡"、"长吉图"发展带和哈长发展主轴基本吻合;网络结构特征整体上表现为以哈尔滨、长春为双核心,地理位置越靠近核心,其交通信息通达性越好,对外联系水平越高;群域内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行政区边界壁垒、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城市功能定位对哈长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铁路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GIS空间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城市网络的空间形态、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上看,该网络大致形成"三纵二横"格局,五条客流带的走向同主要铁路干线基本一致;(2)从整体联系上看,该网络较为密集,但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其中北京—济南一带连接性和可达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3)从局部联系来看,大致形成辽宁、京津冀、山东西部和山东半岛四个子群,子群间联系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