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8)
- 2023(17180)
- 2022(14798)
- 2021(13960)
- 2020(11528)
- 2019(26698)
- 2018(26553)
- 2017(51349)
- 2016(27584)
- 2015(31253)
- 2014(31081)
- 2013(30456)
- 2012(27461)
- 2011(24554)
- 2010(24458)
- 2009(22447)
- 2008(21566)
- 2007(18966)
- 2006(16516)
- 2005(13960)
- 学科
- 济(112220)
- 经济(112098)
- 业(82087)
- 管理(76651)
- 企(60453)
- 企业(60453)
- 方法(52521)
- 农(51872)
- 数学(46215)
- 数学方法(45440)
- 农业(34561)
- 业经(29271)
- 中国(28333)
- 财(26870)
- 学(22622)
- 地方(22373)
- 制(19828)
- 贸(19033)
- 贸易(19025)
- 理论(18863)
- 易(18537)
- 技术(17788)
- 务(16929)
- 财务(16843)
- 财务管理(16808)
- 环境(16755)
- 和(16266)
- 企业财务(15921)
- 发(15379)
- 策(15257)
- 机构
- 学院(389406)
- 大学(385822)
- 管理(157104)
- 济(152738)
- 经济(149464)
- 理学(138062)
- 理学院(136630)
- 管理学(133830)
- 管理学院(133150)
- 研究(123375)
- 中国(91282)
- 京(80092)
- 科学(78645)
- 农(77769)
- 财(66009)
- 业大(64260)
- 所(60683)
- 农业(59773)
- 中心(58072)
- 研究所(55779)
- 江(55523)
- 财经(54106)
- 范(50869)
- 师范(50396)
- 经(49615)
- 北京(49359)
- 经济学(45197)
- 州(45086)
- 院(44476)
- 经济管理(42439)
- 基金
- 项目(275909)
- 科学(217924)
- 研究(201290)
- 基金(200743)
- 家(174732)
- 国家(173248)
- 科学基金(150218)
- 社会(126845)
- 社会科(119886)
- 社会科学(119852)
- 省(109110)
- 基金项目(106694)
- 自然(98621)
- 自然科(96371)
- 自然科学(96346)
- 自然科学基金(94569)
- 教育(92935)
- 划(90515)
- 编号(83325)
- 资助(82572)
- 成果(65691)
- 重点(61161)
- 部(60501)
- 发(58658)
- 创(57401)
- 课题(56092)
- 创新(53486)
- 科研(52805)
- 国家社会(51997)
- 教育部(51904)
- 期刊
- 济(163227)
- 经济(163227)
- 研究(104646)
- 农(77807)
- 中国(72535)
- 学报(63191)
- 科学(57985)
- 农业(53311)
- 管理(53250)
- 大学(49000)
- 财(48620)
- 学学(46520)
- 教育(42261)
- 技术(35158)
- 业经(33076)
- 融(30540)
- 金融(30540)
- 业(25104)
- 财经(24976)
- 经济研究(24257)
- 问题(22325)
- 经(21280)
- 版(20694)
- 图书(19340)
- 科技(19238)
- 技术经济(18660)
- 业大(17924)
- 资源(17804)
- 统计(17608)
- 理论(17324)
共检索到545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金华 应瑞瑶
本文撇开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差异,基于迁移网络的视角,从宏观角度利用SIS传染病模型来给出定量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转移问题的一般框架,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找出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变化规律;提出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改善城市农民工的待遇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祝鹏飞 赵德昭 吴钢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运用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空间网络关联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FDI在空间上是"普遍联系"的,且两个网络在网络通达性、中心区域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虽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空间关联网络的紧密程度总体上并不高,但其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分别存在223个和268个空间关联关系。QAP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地理位置邻接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效应。研究结论为客观评估FDI对东道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来自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证据,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罗宇 吴玉斌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建筑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新利 陈敏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本文的动态模型表明: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参照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本文创新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贫困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此时,其大部分劳动力被吸附在农业上,工业难以发展,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状态。
关键词:
动态均衡 劳动力剩余转移 陷阱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矛盾 思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劲松
针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国外经典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原因是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转变成为城市市民,而中国由于制度的约束,这个过程需要分成两步来完成。本文在对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引入权益保护与家庭迁移因素,将托达罗模型分成两个阶段,从而完成"两阶段"转移理论的模型化构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的"农民工"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