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7)
2023(14783)
2022(12645)
2021(11911)
2020(9952)
2019(23262)
2018(22997)
2017(44866)
2016(24162)
2015(27311)
2014(27065)
2013(26356)
2012(23651)
2011(21054)
2010(20911)
2009(18820)
2008(17872)
2007(15246)
2006(12895)
2005(10645)
作者
(67687)
(56446)
(55834)
(53194)
(35763)
(27073)
(25343)
(22405)
(21392)
(19859)
(19258)
(18912)
(17689)
(17649)
(17513)
(17023)
(16864)
(16750)
(16078)
(16035)
(13930)
(13629)
(13575)
(12841)
(12641)
(12399)
(12303)
(12246)
(11328)
(11199)
学科
(93131)
经济(93031)
管理(68776)
(65187)
(55133)
企业(55133)
方法(48472)
数学(42820)
数学方法(42041)
(24445)
(22781)
中国(22703)
业经(20716)
(20597)
地方(17892)
理论(17196)
农业(16444)
(15811)
贸易(15803)
(15352)
技术(15286)
(15129)
(15068)
财务(15038)
财务管理(15006)
(14586)
环境(14395)
企业财务(14143)
(13062)
(11919)
机构
学院(333142)
大学(332643)
管理(136629)
(126599)
经济(123858)
理学(120232)
理学院(118973)
管理学(116410)
管理学院(115834)
研究(103811)
中国(75119)
(69688)
科学(67457)
(55682)
业大(53133)
(52919)
(50536)
中心(47960)
研究所(46772)
财经(46142)
(46024)
北京(43346)
(43287)
师范(42872)
(42190)
农业(41284)
(38845)
(37719)
经济学(37477)
技术(36438)
基金
项目(241416)
科学(189827)
基金(174948)
研究(174162)
(153195)
国家(151970)
科学基金(131442)
社会(107771)
社会科(102130)
社会科学(102100)
(95059)
基金项目(93171)
自然(88093)
自然科(86081)
自然科学(86063)
自然科学基金(84468)
教育(81485)
(80008)
资助(72777)
编号(71613)
成果(55672)
重点(53732)
(52335)
(50463)
(50401)
课题(48606)
创新(46919)
科研(46702)
大学(45137)
教育部(45041)
期刊
(128145)
经济(128145)
研究(89392)
中国(56381)
学报(54224)
科学(49709)
管理(48565)
(46554)
大学(41790)
(41714)
学学(39546)
教育(38219)
农业(32757)
技术(32014)
业经(23048)
(21967)
金融(21967)
财经(21179)
经济研究(20586)
(17960)
图书(17170)
科技(17048)
(16875)
问题(16781)
技术经济(16182)
(15927)
理论(15326)
统计(15274)
资源(15077)
林业(14828)
共检索到455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研究典型立地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配合,综合效益最佳的退耕还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典型立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入户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00多个,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凉城县试验点退耕还林优化模式为山杏×沙棘×紫花苜蓿,并研究提出了其系统仿真模型、模式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世东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祖英  王兵  赵雨森  牛香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强  杨明洪  潘久艳  
出于生态考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显著。这一工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农户在退耕还林(草)后能够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偿,使农户退耕后收入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补偿是有一定期限的。为了使退耕的土地不会出现复耕,培养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是根本途径。本文基于对成都市周边地区退耕农户的调查,探索能够使农户收入有效增加的方式,并总结出农户在退耕后的自我发展模式主要有分散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两种。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对这两种模式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比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小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沈国舫  翟明普  李俊清  
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 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 000多个.以内蒙古凉城县为例,对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进行了定量化立地分类.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定祥  
退耕还林还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效益发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退耕延迟。退耕还林、还牧后,其效益的发挥有时间延迟。本文从退耕延迟和时间延迟两个方面讨论土地利用比较效益的变化,构建退耕还林还牧效益模型,为政策性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计量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高敏  杨宗儒  查同刚  张志强  吕志远  张晓霞  王红艳  朱嘉磊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退耕20年后典型林地间持水能力的差异,选取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退耕20年的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比较分析了该地区退耕林分间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结果表明:1)次生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为201.20和154.32 t/hm2,分别是人工林的1.35~2.14倍和1.33~2.06倍,人工林之间表现为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2)退耕林地土壤层的最大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介于5 102~5 563 t/hm2和1 007~1 25...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栋会  沈素平  
以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而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实施以来,已近两年了。为了解《条例》执行情况,作者在2004年寒假期间对云南省部分退耕还林乡村进行了调查,发现《条例》的执行有喜有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盈盈  姜志德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退耕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产生影响。本文以农户收入结构为调查对象,以典型村庄为分析单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塞县典型村庄产业结构变化类型进行划分和分析。结果发现:根据样本农户的收入信息可将典型村庄产业结构变化类型划分为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型、产业结构调整单一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型等3种类型;而非农业收入因子、特色农业收入因子和种植业收入因子是造成上述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的主要影响因子,据此给出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健  朱天辉  刘子雄  
Seasonal variation of soil microbial amounts and rhizospheric effect of two forest trees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on Betula luminifera forest and Pleioblastus amarus forest in Hongya County,Sichuan Province.The effects of two models of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on soil microbial amounts a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世东  吴转颖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德军  刘建忠  南灵  
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内蒙古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然后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环境逐渐恶化的特点,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分区分析,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借鉴三个盟(市)的经验,分别探讨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股份合作造林、与农业产业化结合退耕三种适合东、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值得内蒙古其他盟(市)推广和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国雄  李文忠  周心澄  贾俊姝  史常青  李世荣  
对青海大通县浅山区和脑山区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浅山区,模式C(青杨+枸杞)为最优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231.12,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A(川赤芍)>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E(柠条);在脑山区,模式F(青海云杉)为最优配置模式,其综合评价得分250.54,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中国沙棘)。综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及环境特点,在浅山区阴坡推广应用模式C,阳坡推广应用模式A;在脑山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云  杨会侠  王卫  张景根  陶玉柱  姚荣升  张玉鹏  
采用典型区位固定样地方法,连续6年测定辽东山地实施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后初期阶段的生态效益变动过程。结果表明:退耕后3年植被开始进入激烈竞争阶段,多年生草本、半木质化植物、灌木等相对长寿植物开始占据主导。人工辅助(造林)可在6年后形成较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尤其是木质化根系以乔灌木混交模式为最高,虽其固土蓄水功能恢复的速度比自然恢复模式晚1~2年,但其综合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乔木恢复模式。若依对照(持续农作物耕作)的地表径流量为100%,则6年平均值乔木模式为11.9%,乔灌模式14.49%,自然模式10.65%。依相同方法计算,泥沙流失量在乔木模式下为1.95%,乔灌模式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