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93)
- 2023(18954)
- 2022(16254)
- 2021(15107)
- 2020(12698)
- 2019(29248)
- 2018(28689)
- 2017(54705)
- 2016(29819)
- 2015(33622)
- 2014(33122)
- 2013(32697)
- 2012(29698)
- 2011(26801)
- 2010(26532)
- 2009(24011)
- 2008(23158)
- 2007(19723)
- 2006(17042)
- 2005(14546)
- 学科
- 济(118896)
- 经济(118771)
- 管理(83781)
- 业(79111)
- 企(64680)
- 企业(64680)
- 方法(58436)
- 数学(51912)
- 数学方法(51113)
- 中国(32014)
- 农(31637)
- 财(28200)
- 学(26597)
- 业经(25805)
- 贸(23397)
- 贸易(23386)
- 易(22806)
- 农业(21203)
- 地方(21071)
- 环境(20562)
- 制(19392)
- 理论(19354)
- 技术(18656)
- 和(18553)
- 务(17966)
- 财务(17882)
- 财务管理(17848)
- 企业财务(16873)
- 划(16864)
- 银(16591)
- 机构
- 大学(422204)
- 学院(421126)
- 济(169359)
- 经济(166112)
- 管理(164939)
- 理学(144865)
- 理学院(143252)
- 研究(143248)
- 管理学(140266)
- 管理学院(139540)
- 中国(105197)
- 科学(92168)
- 京(89596)
- 农(75752)
- 所(72262)
- 财(72199)
- 业大(69129)
- 研究所(66950)
- 中心(64266)
- 农业(60117)
- 财经(59815)
- 江(57799)
- 北京(56049)
- 经(54823)
- 范(53732)
- 师范(53052)
- 院(52096)
- 经济学(51654)
- 经济学院(46779)
- 州(46719)
- 基金
- 项目(300822)
- 科学(235875)
- 基金(219596)
- 研究(211485)
- 家(195378)
- 国家(193855)
- 科学基金(165368)
- 社会(133568)
- 社会科(126696)
- 社会科学(126662)
- 省(116437)
- 基金项目(115753)
- 自然(110808)
- 自然科(108336)
- 自然科学(108305)
- 自然科学基金(106346)
- 划(99407)
- 教育(97917)
- 资助(91739)
- 编号(83851)
- 重点(68076)
- 部(65845)
- 成果(65729)
- 发(63671)
- 创(62614)
- 创新(58530)
- 科研(58375)
- 课题(57977)
- 计划(56534)
- 教育部(55906)
- 期刊
- 济(171427)
- 经济(171427)
- 研究(115994)
- 学报(74943)
- 中国(74597)
- 农(67515)
- 科学(66572)
- 管理(58959)
- 大学(56144)
- 学学(53322)
- 财(53136)
- 农业(47258)
- 教育(43615)
- 技术(37144)
- 融(30034)
- 金融(30034)
- 经济研究(29458)
- 财经(28292)
- 业经(28021)
- 业(25821)
- 经(24344)
- 问题(22291)
- 科技(21403)
- 版(20970)
- 统计(20682)
- 技术经济(20479)
- 业大(20163)
- 图书(19444)
- 资源(18935)
- 策(18894)
共检索到589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喻小宝 于永智
基于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松弛变量的测度(SBM)模型和马尔奎斯特—吕恩贝格(ML)指数方法,测度了2004—2019年中国省级工业碳生产率静态效率与动态指标并进行分析。其次,使用Tobit模型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我国大部分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仅部分东南沿海地区达到优秀水平,但各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动态指标差异较小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地区在工业碳排放管理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2)经济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与对外开放对工业碳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城镇化程度对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效应;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U”型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喻小宝 于永智
基于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松弛变量的测度(SBM)模型和马尔奎斯特—吕恩贝格(ML)指数方法,测度了2004—2019年中国省级工业碳生产率静态效率与动态指标并进行分析。其次,使用Tobit模型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我国大部分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仅部分东南沿海地区达到优秀水平,但各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动态指标差异较小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地区在工业碳排放管理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2)经济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与对外开放对工业碳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城镇化程度对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效应;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U”型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超凡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L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SYS-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4—2013年,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倒退且不具收敛特征,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如此,仍有一半左右的工业行业在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较高的技术水平、合理的产权结构能显著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资本深化、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阻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3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尚未越过"波特拐点",外商投资能提升技术进步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还未发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规模并无直接关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雪纯 曹霞 宋林壕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要综合考量我国减污降碳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通过构建减污降碳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SBM和Tobit的研究方法以及2010—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30个省份的减污降碳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影响减污降碳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我国减污降碳效率时序上呈现较为平稳的波动,减污降碳整体效率不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减污降碳效率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式递减的异质性特征;(3)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人均GDP、专利授权数、地方性法规政策数量在1%水平下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效率;单位能耗在1%水平下对减污降碳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污染治理投资占比对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雪纯 曹霞 宋林壕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要综合考量我国减污降碳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通过构建减污降碳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SBM和Tobit的研究方法以及2010—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30个省份的减污降碳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影响减污降碳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我国减污降碳效率时序上呈现较为平稳的波动,减污降碳整体效率不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减污降碳效率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式递减的异质性特征;(3)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人均GDP、专利授权数、地方性法规政策数量在1%水平下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效率;单位能耗在1%水平下对减污降碳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污染治理投资占比对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能源的匮乏,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重若轻地地位,研究和推广一种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数据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推进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并基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TobiT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低碳经济农业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分别对1994~2004年与2005~2014年等2个时间阶段影响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虑农业碳排放特征的前提下,分析绿色农业生产率增长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全良 张敏 赵凤
文章基于全局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企业绿色无效率值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SYS-GMM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7—2016年,工业绿色效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东部增速最快,中部增速居中,西部增速最慢。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小幅增长,纯技术进步起到了主要拉动作用,纯效率变化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当期研发投入强度以及高煤炭比例的能源结构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负效应略小。人力资本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印证"污染避难所假说",而是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志超 贾丰源 白宇航 张立中
基于2010—2020年兰州-西宁城市群39个县(市、区)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L模型对各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中39个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总效率整体增长、纯技术效率整体退化和技术进步指数整体进步的趋势,表明总经济效率的提升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得以实现,且技术进步可以明显弥补技术效率的不足;产业结构优势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普遍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存在极其微小的抑制作用;消费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丽峰
利用我国30个地区1995~2010年的GDP、资本、劳动力、能源和碳排放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碳生产率模型,对我国30个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全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范玉仙 袁晓玲
基于电力系统生产供应的内在机制和NSBM-ML模型,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考察1995-2011年中国电力行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电力行业经济技术效率明显高于环境和社会技术效率,发电环节效率普遍高于电网环节,反映了我国电力行业"重经济轻环境,重发电轻输配"的总体格局;电力集中输出的地区社会技术效率很低,体现了地区层面的"资源诅咒"现象;技术进步是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从新能源发电、电网建设、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项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大伟 聂海松
采用SBM模型测算了2008—2016年中国31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在构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obit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研究了中日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行业异质性,将工业行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贸易技术效应都会提高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大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其中,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轻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重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范晓莉
运用VEC模型碳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经济增长是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且促进了碳生产率增长,能源强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则为次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在长期内有利于碳生产率增长。
关键词:
碳生产率 新型城镇化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慧 黎炯婵 原伟鹏 聂春霞
准确测度和深入分析中国真实的碳生产率(CTE)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本文基于三阶段Super-Window-SBM模型测算199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修正的碳生产率,并借助Kernel核密度、Dagum基尼分解方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区域碳生产率的时空动态演化与收敛性。研究表明:未考虑外部环境和跨期前沿面问题时,中国43.33%的省份碳生产率被高估,修正的碳生产率相较于常规的碳生产率波动更小;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呈稳步上升态势,区域间“赶超效应”作用明显;区域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和σ收敛特征;地区间碳生产率的不均衡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基于此,东中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提升碳生产率,加强地区间信息沟通,依据空间溢出效应采取帮扶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向军 徐桥
基于2008—2016年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Tobit模型和投入导向型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探究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整体维度城市房价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曲线,且城市的房价水平超过了“房住不炒”的最高临界值,房价上升的抑制效应显著。房价对于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影响具有异质性,在人口规模达到特大城市时,房价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倒U型特征,人口规模达到超大城市后,房价与城市生产率倒U型特征消失。不同类型城市房价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和城市的异质性特征表明,我国大中型城市应进行房价的“一城一策”精细化调节,“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具有坚实理论依据和现实必然。
关键词:
房价 城市生产率 Tobit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港澳台除外)工业面板数据,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CO_2)的Shephard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地区工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并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中国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全国工业碳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东、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存在σ发散,全国及东、中、东北、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和工业能源结构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起负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SBM-DEA模型的工业碳减排潜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BM-Tobit模型二步法的实证研究
京津冀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SBM和Tobit模型的分析
中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SBM和Tobit模型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BM-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的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变动研究
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分解——基于LMDI-PDA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上市银行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再研究——基于两阶段网络方向性距离SBM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省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
“研发中学”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PSTR的修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