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5)
- 2023(12598)
- 2022(10445)
- 2021(9563)
- 2020(8151)
- 2019(18981)
- 2018(18526)
- 2017(35241)
- 2016(19330)
- 2015(21682)
- 2014(21652)
- 2013(21108)
- 2012(19336)
- 2011(17253)
- 2010(16859)
- 2009(15612)
- 2008(15089)
- 2007(13328)
- 2006(11141)
- 2005(9599)
- 学科
- 济(79984)
- 经济(79917)
- 管理(58419)
- 业(52561)
- 企(43263)
- 企业(43263)
- 方法(40579)
- 数学(36340)
- 数学方法(35904)
- 农(21274)
- 财(21185)
- 中国(18888)
- 环境(18732)
- 业经(16820)
- 学(16808)
- 地方(16752)
- 贸(14470)
- 贸易(14464)
- 务(14309)
- 财务(14265)
- 财务管理(14233)
- 农业(14232)
- 易(14048)
- 企业财务(13544)
- 划(13332)
- 和(12770)
- 制(12390)
- 理论(11525)
- 技术(11370)
- 银(10610)
- 机构
- 学院(271300)
- 大学(269610)
- 济(110043)
- 管理(107864)
- 经济(107842)
- 理学(94347)
- 理学院(93330)
- 管理学(91664)
- 管理学院(91172)
- 研究(86754)
- 中国(64518)
- 科学(55334)
- 京(55296)
- 财(48477)
- 农(45674)
- 所(42749)
- 业大(42288)
- 中心(42036)
- 财经(39767)
- 江(39640)
- 研究所(39439)
- 农业(36129)
- 经(36070)
- 范(35022)
- 师范(34664)
- 州(34174)
- 经济学(34053)
- 北京(33710)
- 院(31954)
- 经济学院(31113)
- 基金
- 项目(192370)
- 科学(152267)
- 基金(140769)
- 研究(137383)
- 家(123291)
- 国家(122337)
- 科学基金(105939)
- 社会(87980)
- 社会科(83564)
- 社会科学(83540)
- 省(76321)
- 基金项目(75402)
- 自然(70080)
- 自然科(68391)
- 自然科学(68372)
- 自然科学基金(67129)
- 划(64131)
- 教育(63380)
- 资助(57103)
- 编号(54879)
- 重点(43786)
- 成果(42408)
- 部(42353)
- 发(41650)
- 创(40152)
- 科研(37944)
- 创新(37613)
- 课题(37322)
- 国家社会(36758)
- 教育部(36130)
- 期刊
- 济(111526)
- 经济(111526)
- 研究(69848)
- 中国(46104)
- 学报(42798)
- 农(39229)
- 科学(39225)
- 财(38957)
- 管理(36115)
- 大学(31998)
- 学学(30421)
- 农业(26972)
- 教育(24549)
- 技术(24392)
- 融(20145)
- 金融(20145)
- 业经(19099)
- 财经(18887)
- 经济研究(17635)
- 经(16113)
- 问题(15295)
- 业(15278)
- 资源(14662)
- 统计(14004)
- 技术经济(13390)
- 版(13366)
- 策(12844)
- 财会(12259)
- 理论(12231)
- 商业(12119)
共检索到374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焦凯 雍新琴 陈凯怿
【目的】探寻徐州市区转型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为生态保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Landsat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基于皮尔逊相关性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RSEI值在0.5~0.6范围内波动,生态环境质量不稳定;低等级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分布在云龙区、泉山区和鼓楼区,高等级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分布在铜山区和贾汪区;②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比为35.70%,恶化的面积占比为23.23%,生态环境质量与其变化情况呈显著负相关。RSEI等级越高,生态环境质量越容易恶化,等级越低越容易改善;③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空间聚类特征,高-高聚类区域分布在铜山区,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云龙区、泉山区、鼓楼区及贾汪区,20年来高-高聚类区标准差椭圆方向性明显,始终呈现“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低-低聚类区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南—东北”向分布格局;④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显示,所有影响因子结果均显著,主导因子为绿度,双因子交互作用明显。【结论】徐州市区转型后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浩 史春云
创新已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区域创新是其实现区域发展,建设徐州都市圈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创新环境的概念与分析基础进行了介绍,并以徐州市为例,分别从政策环境、区位环境、科技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经营环境、企业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徐州市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徐州市的整体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
区域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网络 综合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侯飞 胡召玲
以徐州市区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数据源,建立景观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将徐州市区景观划分成农业景观、园林绿地景观、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商服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交通景观和其他景观8种类型,获得2000,2006年徐州市区景观分类图。计算出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徐州市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驱动下,徐州市区农业景观主要向居住景观、工业景观转移,商服公共设施景观、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的相互转移频繁;农业景观在空间上逐渐分散,其余的景观类型呈现聚集的趋势;徐州市区呈现出景观异质性程度、斑块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复杂化程度均加强的景观格...
关键词:
景观指数 景观格局 GIS 徐州市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秦永东 欧向军 甄峰
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徐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徐州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并据此就徐州市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清云 杨勇强 王振锡 崔婕 杨光 廉国强
【目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是当今人们所共同面对的、需要优先研究并且重大解决的问题。现如今计算机领域技术不断发展,"3S"技术的快速提升,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机会。【方法】本研究以阿克苏市1992、2000和2016年3个时期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NVI 5.1、Arcgis 10.0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后期处理,综合计算了阿克苏市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果】在大区域尺度上:1992-200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略微下降,随后在2000-2016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在小区域尺度上:依干其乡、拜什吐格曼乡、市直属(荒漠、沙漠区域)的环境明显向好的方向发展。【结论】1992-2000年间阿克苏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略微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0.08,之后在2000-2016年间阿克苏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0.11。总体而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阿克苏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遥感 生态指数 植被 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卡吾恰提·白山 王雪梅 黄晓宇
【目的】定量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和田市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评价指标,基于ENVI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19年,和田市的遥感生态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477下降至2019年的0.381,下降幅度达20.12%,下降区域主要是在中部人类聚居区域。(2)2010—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面积达到299.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38%,生态质量变差的地区总面积大约为32.5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9%。(3)2000—2019年和田市生态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区域随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发生迁移,说明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朱环 余建
利用动态耦合模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徐州贾汪区为例,研究1999~2010年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贾汪区在资源枯竭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现"S"曲线变化,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②贾汪区转型期间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状况,已经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③高消耗、高污染企业阻碍贾汪区转型发展进程,城市发展较土地利用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④生态恢复和旅游资源整合为贾汪区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促进贾汪区转型发展,应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公众和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杨贺 马莉
以物-场模型为基础,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理解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周围影响对象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场三要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系统效应或功能,进而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定义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与周围环境敏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包含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环境敏感要素敏感程度以及距离系数的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最后,以徐州市辖区采石废弃地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以期为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安排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泉 陈朝镇 李铁松 刘永康
本文应用能值理论,对徐州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密度)、人均能值使用量、人口承载力、电力能值使用量比、能值—货币比、环境负荷率、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等9个指标及其发展趋势,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徐州市是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欠发达阶段,还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锐婕 王伦澈 戴崴巍 曹茜 牛自耕
长江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长时序监测研究相对缺乏,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为探讨长江流域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选择1990-2020年生长季(5-9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四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平均贡献率为85.49%,RSEI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其他单一指标,验证了长江流域根据第一主成分构建RESI的可行性。(2)1990-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良好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缓慢增加趋势,中下游生态质量普遍高于上游,南部高于北部。1990-2005年,轻度恶化区域较为分散,2005-2020年轻度改善区主要聚集在金沙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不变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3)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拔高度、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多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协同增强效应。(4)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RSEI均值最高,裸地最低。县域尺度上林地占比和RSEI的相关度最高,且对RSEI有正向影响,平均相关度为0.69;不透水面占比、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对RSEI有负向影响,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39、-0.43、-0.45。这一研究结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佳蓉 何杰 屈国兴 侯嘉烨 王恒恒
【目的】探究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研究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的Landsat-05/TM、Landsat-07/ETM和Landsat-08/OLI系列数据集,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统计分析该区域近21年的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从而构建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探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遥感生态指标、自然和社会等12个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近21年来,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在2000—2007年呈上升状态,生态环境变好区域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及外围区域和灵武市北部;2007—2013年有所退化,退化区域主要分布于银西高速铁路以东的丘陵地区和宁东地区;2013—2020年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月牙湖及灵武市马家滩地区。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呈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三区两县的林场和农田区域,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灵武市的丘陵和戈壁滩等地区。NDVI与WET对生态环境质量起正向作用,NDBSI与LST对其起负向作用。【结论】单因子探测中,遥感生态指标NDBSI对生态质量影响最大,自然社会因子中高程、PM_(2.5)和GDP是主要影响因子。交互探测显示,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协同增强,遥感生态指标中NDBSI和LST对生态影响程度较高,自然社会因子中高程、聚落聚集度、GDP、PM_(2.5)以及夜间灯光对银川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赵华 余健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010年,生态足迹尺度超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高度从2004年开始超过1,即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即在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能力下,以2010年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费速度,自然系统需要经历9.89年时间生产才能满足当年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研究结论:近年来贾汪区转型发展仍然延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摆脱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涵 李龙 张婷 陈龙乾
不透水面是影响区域空间规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可以有效反映城市发展变化。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经历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并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刻画其城市不透水面变化具有典型意义。通过比较4个光谱指数(不透水面指数ISA、城市建成区指数BUAI、生物物理成分指数BCI、增强型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ENDISI)以确定不透水面信息提取的最佳指数;引入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行政区、剖面线、景观格局指数多方面分析徐州市中心城区(包括8个片区)不透水面2000、2007和2017年3个时期的时空异质性,旨在揭示其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BUAI提取研究区不透水面的精度最高(Kappa系数=0.81),远高于其他3个指数,可有效提取多时相不透水面信息;(2)各个片区的不透水面存在差异,老城片区(商业金融中心)和金山桥片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不透水面比例一直较高;BUAI剖面线揭示了城市扩张的方向特征,研究区的不透水面向东和向东南方向有所发展;(3)研究区不透水面景观格局呈破碎化趋势,由填充式增长转变为分散式扩张,不透水面景观形态趋向复杂化和不规则化,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增强。该研究可以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以采石废弃地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两方面构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以GIS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距离衰减法则、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方法,测算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并通过构造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矩阵对其进行分级。以徐州市铜山区实例分析表明,铜山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柳泉镇、茅村、利国镇;铜山区北部采石废弃地比铜山区南部更需要治理,研究成果可为政府科学地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筛选急需生态环境治理的采石废弃地提供一种方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兆辰 王华清
为推进建设新江苏进程,江苏省着力打造徐州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来带动苏北的崛起。客观、准确地评价徐州的区域发展竞争力,提出提升徐州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对策,是缩短徐州与苏南城市差距的重点。基于此,文章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概括出影响江苏省城市区域发展竞争力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主因子,进而通过城市间比较分析,总结出江苏省城市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评定出徐州区域发展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并从国际化、工业化等方面提出提升徐州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竞争力 徐州市 江苏省 因子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