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7)
2023(8816)
2022(7683)
2021(7183)
2020(6152)
2019(14173)
2018(13834)
2017(26920)
2016(14341)
2015(15930)
2014(15494)
2013(15203)
2012(13952)
2011(12380)
2010(11778)
2009(10401)
2008(9521)
2007(7781)
2006(6465)
2005(5389)
作者
(40955)
(34539)
(34271)
(32485)
(21816)
(16743)
(15506)
(13726)
(13326)
(12044)
(11883)
(11775)
(10977)
(10788)
(10666)
(10614)
(10325)
(10215)
(9991)
(9899)
(8526)
(8375)
(8197)
(7994)
(7829)
(7665)
(7570)
(7306)
(6898)
(6860)
学科
(59784)
经济(59726)
管理(37956)
(36537)
方法(30210)
(29220)
企业(29220)
数学(27577)
数学方法(27187)
(15658)
(14601)
(14230)
中国(13154)
地方(12441)
业经(11167)
农业(10787)
(9644)
贸易(9641)
(9371)
土地(9325)
环境(9070)
(8852)
财务(8820)
财务管理(8799)
(8542)
(8472)
企业财务(8392)
技术(8361)
理论(7404)
(7197)
机构
大学(194929)
学院(193379)
(78311)
经济(76933)
管理(76315)
理学(67268)
研究(66867)
理学院(66486)
管理学(65132)
管理学院(64799)
中国(49149)
科学(44390)
(41234)
(38624)
业大(34061)
(33812)
(33001)
中心(31724)
研究所(31534)
农业(30918)
财经(27556)
(27362)
(25403)
(25253)
北京(24717)
经济学(24623)
(24392)
师范(24011)
经济学院(22434)
(21461)
基金
项目(147775)
科学(116674)
基金(110194)
研究(100781)
(99736)
国家(99010)
科学基金(84301)
社会(64621)
社会科(61282)
社会科学(61264)
基金项目(58914)
自然(58106)
自然科(56750)
自然科学(56731)
(56227)
自然科学基金(55689)
(49266)
教育(46108)
资助(44910)
编号(38697)
重点(34063)
(33040)
(31807)
(31010)
科研(29771)
计划(29463)
创新(29167)
成果(28777)
国家社会(27837)
教育部(27695)
期刊
(75426)
经济(75426)
研究(48713)
学报(36461)
中国(35615)
科学(33810)
(33529)
大学(26960)
管理(26776)
学学(25756)
(25164)
农业(23075)
技术(16604)
教育(14686)
(13331)
金融(13331)
财经(13154)
(12530)
业经(12224)
经济研究(12148)
资源(11814)
(11359)
问题(10396)
业大(9976)
(9884)
科技(9404)
技术经济(8811)
统计(8710)
图书(8695)
农业大学(8347)
共检索到267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立彬  郭永刚  吴悦  杨永涛  
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海霞  冯仲科  高守英  张秋红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有利于准确、及时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该文以济南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利用ERDAS软件对济南市1995、2000和2005年三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济南市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水体、耕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但是下降的速度在减缓;城镇交通用地增加最快;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正在日趋合理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健斌  张英  张志伟  侯磊  曾维莲  
为探讨西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010、2015及2020年共3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得30 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0—2020年林芝市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等4类用地稍有减少,而耕地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至了原来的2.66倍。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河谷平地。建设用地动态度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呈现出逐年扩张的态势;耕地的变化动态度次之,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12%/a;县(区)域尺度上,巴宜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乡(镇)域尺度上,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其次是巴宜区更张门巴民族乡和巴宜区林芝镇。人口密度变化、粮食产量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城镇化率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和海拔等7个因子显著影响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是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同时作用的结果,各个因子相互作用后解释力全部得到增强,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文渊  谢红江  陈善波  陈栋  涂美艳  江国良  李靖  
2010-2012年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的方法,系统调查了西藏林芝地区苹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动态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病害24种,侵染性病害21种,非侵染性病害3种,病原物有5个门类,28个属,33种;虫害19种,分属于4个目,10个科;并指出苹果白粉病、腐烂病、锈病、早期落叶病和苹果绵蚜是该区域的重点防治对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利用环渤海区域1998,2000,2003,2005,2007年份的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选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GIS技术与定量模型支持下,进行了环渤海区域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环渤海区域水域、耕地减少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3%;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计平  岳德鹏  刘永兵  李海龙  黄月艳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3期TM影像(19891、996、2005)进行解译判读,获取北京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应用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分析1989—2005年间区域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6年来耕地、沙荒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城市及建筑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在连续增加;各景观组分间的转移过程频繁,其中耕地斑块向城市及建筑用地斑块的转移数量最大,沙荒地向林地的转变最为明显;1989—1996年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较1996—2005年间的大,变化集中表现在西北城郊过渡区域;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形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厚侠  望勇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探讨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低覆盖草地、沙地、耕地是黑河中游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0~2010年黑河中游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水体。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有所上升,从35.99亿元增加到39.14亿元,增加了3.15亿元;水体和耕地对研究区总体服务功能变化的贡献率最大。黑河中游的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水分调节、食物生产和气体调节上,而营养循环、水分调节变化幅度最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群  喻光明  杨珊  胡利梅  
结合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及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据与相关资料,研究了汉江流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大,1995年与2000年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别为260.025和260.526,说明该区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有增大的趋势;(2)从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来看,该区未利用地(变化率为4.391)正在被加速开发,草地(2.836)与水域(1.664)受干扰严重,这对汉江流域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深刻的影响;(3)由于总面积较大,变化面积最大的耕地及林地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分别为0.424和0.344,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覃发超  刘丽君  张斌  
可利用土地是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可作为后备建设用地的土地。近几十年来,西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供求矛盾也渐趋激烈。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资源配置迫在眉睫。文章利用RS&GIS技术,以乡域为评价单元,评价了西藏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质量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约有510万公顷,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总体上较为丰富,但其分布不均匀,且质量较差,仍存在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效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臧建成  孙涛  翟云霞  格桑曲珍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方法】于2014年5-10月,对位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农场青稞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对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536头,隶属3门9纲19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动物门线虫纲咀刺目Enoplida、节肢动物门蜱螨亚纲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纲弹尾目棘跳科onychiuridaE,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2.87%,26.31%,17.54%;常见类群为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正蚓目aranEEida,蛛形纲蜘蛛目aranEaE和甲螨目oribatida,原尾目富芫科fujiEntomi...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曦  
本文基于对西藏林芝地区“九五”以来小康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基本模式的研究和总结,系统地提出了推进林芝地区小康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区域开发成功模式与经验,建立高效率的政府决策体系,邀请各方面专家对“林芝地区2003~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进行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先期进行以道路交通、邮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投资的突破式非均衡发展。具体路径是:(1)制度创新;(2)优化决策;(3)发展重点;(4)人力投资;(5)结构调整;(6)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次仁央金  吴尧  陈阜  卓嘎  雷永登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信志红  王宁  李峰  李刚  
[目的]对黄河口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为科学规划黄河口地区生态布局和进一步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对近20年来5景覆盖黄河口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法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近20年来,黄河口地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域及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河口地区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和北部区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存建  徐育建  冯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 hm2,林地减少2220 hm2,草地增加8042 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臧建成  孙涛  
【目的】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农田环境中趋光性昆虫群落组成及其发生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为认识和了解该地区各种生境下趋光性昆虫的组成、分布及动态变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1-04-10,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田昆虫群落组成以及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得到的昆虫数量计算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考察昆虫个体数量、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标的发生时间动态。【结果】在西藏林芝地区共收集到昆虫15 637头,隶属5目13科84种。双翅目和鳞翅目的相对多度较高,分别为57.82%和32.12%。大蚊科(Tipulidae)、夜蛾科(Noctuidae)和灯蛾科(Arctiida...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