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66)
- 2023(20096)
- 2022(17302)
- 2021(15907)
- 2020(13274)
- 2019(30501)
- 2018(30188)
- 2017(58006)
- 2016(31346)
- 2015(35189)
- 2014(35077)
- 2013(34573)
- 2012(32153)
- 2011(29202)
- 2010(29147)
- 2009(27026)
- 2008(26108)
- 2007(23026)
- 2006(20566)
- 2005(18545)
- 学科
- 济(139866)
- 经济(139697)
- 管理(90769)
- 业(83692)
- 企(68676)
- 企业(68676)
- 方法(55038)
- 数学(47507)
- 数学方法(46909)
- 中国(38503)
- 农(35268)
- 财(32924)
- 地方(32405)
- 业经(30673)
- 学(29073)
- 制(27159)
- 农业(23821)
- 贸(22182)
- 贸易(22165)
- 易(21376)
- 环境(21242)
- 理论(21215)
- 银(21035)
- 银行(20977)
- 融(20639)
- 金融(20634)
- 和(20164)
- 行(20059)
- 务(19538)
- 财务(19452)
- 机构
- 大学(447919)
- 学院(445640)
- 济(184417)
- 经济(180403)
- 管理(171319)
- 研究(156271)
- 理学(147178)
- 理学院(145477)
- 管理学(142835)
- 管理学院(142031)
- 中国(116615)
- 京(96744)
- 科学(95095)
- 财(85375)
- 所(78340)
- 农(72317)
- 研究所(70917)
- 中心(70165)
- 财经(67214)
- 江(66944)
- 业大(65463)
- 北京(61321)
- 经(60901)
- 范(59820)
- 师范(59225)
- 院(57262)
- 经济学(56369)
- 农业(56303)
- 州(53779)
- 经济学院(50295)
- 基金
- 项目(299919)
- 科学(235851)
- 研究(219307)
- 基金(216995)
- 家(189201)
- 国家(187619)
- 科学基金(161013)
- 社会(139097)
- 社会科(131688)
- 社会科学(131655)
- 省(116900)
- 基金项目(114732)
- 自然(104135)
- 自然科(101655)
- 自然科学(101627)
- 教育(100831)
- 自然科学基金(99762)
- 划(98503)
- 资助(89321)
- 编号(89129)
- 成果(72682)
- 重点(67539)
- 发(66049)
- 部(65985)
- 课题(62092)
- 创(61878)
- 创新(57862)
- 国家社会(57213)
- 科研(56867)
- 教育部(56774)
- 期刊
- 济(212135)
- 经济(212135)
- 研究(137795)
- 中国(90399)
- 学报(69684)
- 农(66115)
- 财(65737)
- 管理(65441)
- 科学(64758)
- 大学(53692)
- 学学(50428)
- 教育(50419)
- 农业(45132)
- 融(40714)
- 金融(40714)
- 技术(40284)
- 经济研究(33925)
- 财经(33587)
- 业经(33269)
- 经(28875)
- 问题(28126)
- 业(22898)
- 图书(22275)
- 技术经济(22152)
- 理论(20538)
- 版(20513)
- 科技(20418)
- 现代(20257)
- 贸(19763)
- 资源(19290)
共检索到674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红刚 孙希华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给城市交通和规划管理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研究。以济南市为例,以5个不同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专题信息提取与G 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对济南城区扩展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城市发展环境因素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济南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及趋势,并为今后济南城市发展合理布局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GIS RS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济南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海霞 冯仲科 高守英 张秋红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有利于准确、及时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该文以济南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利用ERDAS软件对济南市1995、2000和2005年三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济南市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水体、耕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但是下降的速度在减缓;城镇交通用地增加最快;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正在日趋合理化.
关键词:
RS GIS 土地利用变化 动态监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雯雯 吕学昌 孔德智
文章针对"房价"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工具得出济南市中心城区房价空间分布三维立体图:然后,根据结果归纳总结房价空间分布规律,借助空间分析工具以实证方法分析济南市中心城区各规划要素对房价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作用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城市规划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把房价空间分布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建议。
关键词:
房价空间分布 克里格方法 城市住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昭佩 宋德香
近年来海绵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将城市雨水有效地收集、蓄存、利用,因而能够起到防治城市内涝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的双重作用。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用地紧张、水体污染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结合山地城市济南市的地貌、水文特点,提出了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合理对策。具体对策包括:结合城市化过程的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注意灵活多样的雨水收集、蓄存方式相结合以降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科学设计集、蓄水设施以防止城市雨水污染;充分利用城郊空间以破解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等。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山地城市 对策研究 济南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东旭 陈有川 孙博
在分析住宅区用地规模控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各个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用地规模控制思路,并从物业管理的经济性、公建规模的合理性、绿地系统的功能性、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和城市更新的整体性等方面探讨了住宅区用地最小规模控制的依据。
关键词:
住宅区 用地规模控制 最小规模控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美 张丽娜
在分析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合理的水资源价格应由水资源价值、供水成本、外部成本和机会成本四部分构成;进而针对目前济南市水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按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水资源费和引黄水水资源费分别制定,以使水资源费全面体现水资源价值;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提高到包括工程费、服务费和资本费在内的水平,以补偿污水处理成本;改革现行的计划定价法和成本定价法这两种不合理的水价制定方法;实行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和阶梯式计量水价,使水价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和条件的变化,以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关键词:
水资源 价值 价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艳 宋振柏 吴佩林
作为空间数据挖掘的一种重要手段,空间聚类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它是城市功能分区中的关键性步骤。根据空间-属性一体化的概念模型,把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坐标、空间关系和属性特征纳入到统一的空间计算模型,分别运用K-平均算法、神经网络方法,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充分挖掘空间坐标和空间关系数据中隐含的空间聚集信息。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空间聚类结果可以为城市功能分区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鲁光,聂晓红,刘恩峰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 ,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 :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扇形结构特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圈层 ,但与西方圈层模式相比 ,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 ,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 ;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 ,随时间变化较平稳 ;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 ,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各圈层又可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扇形地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尚正永 张小林 周晓钟
利用遥感影像和城市建成区图,运用GIS分析技术,以淮安市主城区为例,对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安主城区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特征,1965年以前,城市扩展缓慢,以北向、西北向扩展为主,1965—1979年,扩展规模较小,以西南向扩展为主,1979—1995年,扩展速度开始加快,以西北向、西南向为扩展的主导方向,1995年以后,城市空间加速扩展,以东向、东南向扩展为主。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可概括为扇翼缓慢扩展型、圈层式扩展型和扇翼快速扩展型三种类型。淮安主城区形态经历了由星形向块状演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趋圆性特点,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对外部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外部形态演变 淮安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成新 王明苹 王格芳 姚士谋
21世纪的中国进入新城市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重构规律,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呈周期性涨落,各街区的人口变动较为明显且已出现逆城市化态势,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在空间上存在突变和周期性变动;中心城区的经济空间重构极为明显,第一产业空间压缩,非农产业空间转换剧烈,第三产业空间整合提升。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新时期。
关键词:
新城市时代 特大城市 空间重构:济南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心怡 刘敏 孟飞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扩展过程、特征、规律作了探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5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于城郊边缘地带,而1995~2000年地区扩展差异则更为明显;上海城市扩展主要侵占的用地类型为耕地,其中以水田为主,同时也占用了较多的农村居民点;上海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方向上扩展程度和规模有较大不同;随着距离城区几何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各阶段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都呈现一个大致相同的变化过程,扩展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大多位于上海主城区的外围即城乡交替地带;经济发展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陆明 柳清
城市水生态网络识别是成功建设海绵城市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其网络结构特征决定海绵体的布局、建设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选择。以生态水文学理论为基础,结合Archydro水文分析模型,提取雨水径流运动路径和集水区,识别出济南市水生态网络,针对其网络结构特征提出建设意见。结果表明:济南市水生态网络由自然水生态网络和半自然水生态网络构成,其中自然水生态网络由河渠、湖泊、水库组成,半自然水生态网络由4个级别雨水径流形成的水系和4个级别集水区组成;小清河以北较小清河以南河渠分布密集,且北部大部分河渠不在集水区域内,南部大部分河流处于集水区域内;雨水径流汇集主要从南部山洪雨水径流向中部汇集,雨水径流量最大和集水区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庆旭 何春阳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刘洪友
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也是建立变化模型和定量预测的基础。以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获取了1991—2004年北京城市扩展信息,定量分析比较了1991—2004年北京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城市扩展空间过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北京城市扩展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扩展过程显著,城镇用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9.80%增长到2004年的17.93%;②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城市化三种基本模式;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的驱动因子影响城市扩展过程。宏观尺度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政府行为和过去三千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在中观尺度上社会和经济因素为城市扩展提供了驱动力,最明显的是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观尺度的地形、区位和交通限制决定了城市扩展的可能性,最利于城市扩展的因子是距高速公路的距离。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1991—2004年北京城市化强度出现一个先增长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起晓星 李建春
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和潜在需求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基于高德地图POI数据,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以及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济南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呈现空间集聚与组团特征,而地下空间需求则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征,应用耦合矩阵可将城市地下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协调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以及保留发展区,对不同类型的分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研究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协调现状与需求关系,强调保护性开发,进行地下空间专项分区规划,构建"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华斌 安淇 盛硕
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利用、功能活力和交通系统组织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评建结合"思想跟踪对比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从城市规划方案和规划建成后两方面选取可量化的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特征为指标,评价并对比城市规划方案及建成后碳排放潜力。在新数据环境背景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空间化直观表达。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综合评价并可视化表达其概念规划方案及建成实施后碳排放潜力变化情况,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西部新城概念规划方案基本实现规划理念提出的低碳生态目标,但部分片区建设实施尚未满足低碳城市需求,主要表现为公交线路密度、城市功能密度及功能混合度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