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84)
- 2023(15835)
- 2022(12965)
- 2021(11593)
- 2020(9844)
- 2019(22294)
- 2018(21979)
- 2017(42078)
- 2016(23253)
- 2015(26060)
- 2014(26087)
- 2013(25471)
- 2012(22996)
- 2011(20460)
- 2010(20025)
- 2009(18118)
- 2008(17524)
- 2007(15562)
- 2006(13153)
- 2005(11382)
- 学科
- 济(94291)
- 经济(94194)
- 管理(67985)
- 业(64557)
- 企(52712)
- 企业(52712)
- 方法(46224)
- 数学(41257)
- 数学方法(40742)
- 农(26146)
- 中国(24612)
- 财(24465)
- 业经(20995)
- 学(20556)
- 贸(17968)
- 贸易(17965)
- 农业(17537)
- 易(17495)
- 地方(17399)
- 环境(17226)
- 务(16157)
- 财务(16094)
- 财务管理(16059)
- 制(15661)
- 企业财务(15217)
- 技术(14940)
- 和(14370)
- 理论(14071)
- 划(13510)
- 银(13249)
- 机构
- 学院(330057)
- 大学(329697)
- 济(132487)
- 经济(129916)
- 管理(127944)
- 理学(112386)
- 理学院(111175)
- 管理学(108990)
- 管理学院(108423)
- 研究(107558)
- 中国(78448)
- 科学(70363)
- 京(67806)
- 农(64118)
- 财(57560)
- 业大(56481)
- 所(54616)
- 农业(51222)
- 中心(50648)
- 研究所(50531)
- 江(47739)
- 财经(47493)
- 经(43318)
- 范(41227)
- 北京(41007)
- 经济学(40820)
- 师范(40620)
- 院(38836)
- 州(37634)
- 经济学院(37279)
- 基金
- 项目(235258)
- 科学(184793)
- 基金(171964)
- 研究(162707)
- 家(153396)
- 国家(152206)
- 科学基金(130111)
- 社会(104122)
- 社会科(98870)
- 社会科学(98840)
- 省(93485)
- 基金项目(91879)
- 自然(87611)
- 自然科(85671)
- 自然科学(85644)
- 自然科学基金(84122)
- 划(79177)
- 教育(75824)
- 资助(69306)
- 编号(63903)
- 重点(53739)
- 部(51183)
- 发(50205)
- 成果(49521)
- 创(49495)
- 科研(46578)
- 创新(46382)
- 计划(46036)
- 课题(44025)
- 国家社会(43746)
- 期刊
- 济(132358)
- 经济(132358)
- 研究(83962)
- 学报(60551)
- 农(57032)
- 中国(56735)
- 科学(52697)
- 财(45329)
- 大学(44853)
- 管理(44176)
- 学学(42849)
- 农业(38630)
- 教育(30150)
- 技术(29027)
- 融(24768)
- 金融(24768)
- 财经(22850)
- 业经(22820)
- 经济研究(21876)
- 业(21046)
- 经(19595)
- 问题(18506)
- 版(17725)
- 技术经济(16314)
- 科技(16266)
- 业大(15932)
- 统计(15894)
- 商业(15069)
- 策(15008)
- 资源(14538)
共检索到454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崔强 徐鑫 匡海波
为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从根本上实现低碳化交通运输,需明确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RM-DEMATEL方法,对传统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模型采用专家赋值法确定直接影响矩阵的主观性缺点进行改进,更加客观地对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综合技术驱动力、管理驱动力、产业实力及运输结构四方面要素,建立多层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驱动力因素和管理驱动力因素分别为中国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的根本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关键词:
碳排放 交通运输业 中部六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雪青 朱敏杰
在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用完全分解模型对浙江省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分别进行了关键能耗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运输周转量、运输结构和能耗强度等三因素对浙江省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指出未来旅客运输应侧重降低各运输方式能耗强度,继续进行结构优化,货物运输则应以结构优化为主,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运输结构 能源消耗 完全分解模型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钟明春 阙林志 练国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部门,识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效能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交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次之,运输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存在交通效能和运输结构的显著交互作用。基于此,为了促进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议重点围绕着交通效能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低碳交通 影响因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昭洲 梅磊落
本文运用LMDI模型和C-D生产函数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单耗水平、交通运输强度、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均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其中技术水平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鹏
能源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世界能源出现普遍短缺的背景下,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0年~2013年交通运输业能源数据,建立拉氏因素分解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使用效率的显著提高是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降低的主因。(2)各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水平。当使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能源价格,可以显著的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但当使用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各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则一直是降低消耗强度的有效方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国萍 潘细香
文章以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独立董事比例、长期偿债能力等角度对高管薪酬影响因素提出了假设,运用SPSS16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企业规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与长期偿债能力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与是否发行B股无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因素关系不明。
关键词:
运输行业 高管薪酬 实证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海燕 王楠
建立了基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LMDI I(Log-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I)算法,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分为公路、铁路、国内水运、国内民航四种方式,利用我国2003-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运输强度Y和交通运输结构S为主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促进因素,交通运输能耗强度R为主要的抑制因素;R自2006年以来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有由抑制转为促进的趋势,而Y和S自2006年以来的情况则相反。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妍慧 栗洋
在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IPCC提供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出2000—2019年湖北省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在Kaya等式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自身情况加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用LMDI分解法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交通运输业2000—2019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持续上升,碳排放总量由184.35万吨增长至1232.76万吨,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交通能源强度的改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对碳排放总量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同时交通能源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LMDI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倩 高俊莲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