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03)
2023(17768)
2022(14694)
2021(13745)
2020(11693)
2019(26668)
2018(26675)
2017(51222)
2016(27871)
2015(31410)
2014(31166)
2013(30281)
2012(27659)
2011(24701)
2010(24845)
2009(22927)
2008(22641)
2007(20420)
2006(17592)
2005(15432)
作者
(79585)
(66475)
(66325)
(63235)
(42622)
(32209)
(30203)
(25986)
(25291)
(23968)
(22847)
(22394)
(21384)
(21040)
(20747)
(20483)
(20114)
(19756)
(19437)
(19300)
(16364)
(16361)
(16239)
(15409)
(15003)
(14963)
(14846)
(14748)
(13523)
(13341)
学科
(114159)
经济(114047)
管理(80658)
(79789)
(65950)
企业(65950)
方法(53415)
数学(46278)
数学方法(45531)
中国(32220)
(31563)
(28133)
业经(25380)
地方(24764)
(23106)
技术(22696)
农业(21280)
(20562)
理论(20207)
(18756)
贸易(18744)
(18133)
(18058)
财务(17986)
财务管理(17948)
(17348)
银行(17311)
企业财务(17063)
(16515)
金融(16512)
机构
学院(392342)
大学(389226)
(154902)
管理(152824)
经济(151445)
理学(132197)
理学院(130687)
研究(128548)
管理学(127985)
管理学院(127241)
中国(95854)
(82455)
科学(81833)
(70326)
(65852)
(64280)
(62876)
中心(60322)
业大(59453)
研究所(58712)
财经(56457)
(52165)
师范(51573)
农业(51547)
(51242)
北京(50673)
(48034)
经济学(47194)
(46903)
技术(43248)
基金
项目(268293)
科学(212459)
基金(194555)
研究(192270)
(170390)
国家(168984)
科学基金(146221)
社会(121770)
社会科(115458)
社会科学(115425)
(107899)
基金项目(103217)
自然(96736)
自然科(94591)
自然科学(94564)
自然科学基金(92863)
(89921)
教育(89880)
资助(80089)
编号(77125)
成果(61277)
重点(60682)
(58949)
(58177)
(57953)
创新(54554)
课题(54082)
科研(51554)
国家社会(50195)
教育部(49668)
期刊
(166144)
经济(166144)
研究(107114)
中国(76725)
学报(61347)
(58978)
科学(58142)
管理(56436)
(55447)
大学(46623)
学学(44050)
教育(42744)
农业(39894)
技术(37143)
(33200)
金融(33200)
业经(28592)
财经(27322)
经济研究(26377)
(23494)
问题(23206)
(22270)
科技(20488)
统计(20383)
技术经济(20283)
(19653)
(19070)
商业(17772)
图书(17668)
现代(17478)
共检索到567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清  边娜  范斐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琦  胡树华  王利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小荣   石彩霞   彭坤杰  
科学诊断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多维适配关系,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考察对象,首先基于演化韧性思想,依次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韧性评估体系,继而从时间、空间、时空交互3个层面勾勒两者的时空适配特征,最后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两系统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适配指数从2005年的极不适配(0.397)跃升为2020年的中度适配(0.736),年均增长率为3.926%,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为高值区,城市群内部协调适配的非均衡特征显著。(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适配水平的空间关联格局呈现一定转移惰性,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与空间锁定特征,城际空间协作强度高于空间竞争。(3)短期内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互促关系显著,新型城镇化对生态韧性的促进力度强于生态韧性对新型城镇化的提升作用,较长时段内各系统自我发展的惯性更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程家鼎  
文章探讨创新、创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采用投影寻踪算法为评价指标赋权,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检验了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创新和创业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面板模型。主要结论有:生态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消费、创新和创业对生态效率提升的贡献度分别为52.16%、32.13%和18.9%,房地产投资、外资利用、人口密度和工业总产值与生态效率负相关。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梅  赵炜涛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效率是当前关注热点。文章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且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这种相互促进关系比较微弱,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旅游业发展对于生态效率具有负的影响;最后从方差分解来看,城镇化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始终高于生态效率,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关系趋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 2011—2020 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 2011—202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 98 152.00 万t增长至 132 226.12 万t ,增长率由 8.23% 减缓至 4.85% ;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盈  张津  刘转花  林爱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武汉是城市群的发展核心,长株潭、南昌则为城市群的次级中心;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次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具有差异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并且两个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且相对边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发展中级城市以增强外向功能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林心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6年高等教育集聚、创新创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模型选择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集聚对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影响创新能力却不影响创业水平,高校教师数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数量在抑制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却促进了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在校学生数在促进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会抑制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传清  郑林  
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基于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和城镇化格局现状分析,采用湘鄂赣3省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武汉、长沙、南昌3大省会城市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集中地,人口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城市群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单核心结构向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2)人口"镇"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水平经历了由以长江为界北高南低分布向沿长江、京九和浙赣沿线地区分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核心结构的城镇化格局;(3)对比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人口集聚度对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区域城镇化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冉端  
城市群正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城市群集聚区的快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是不清楚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影响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该文借助1995~2015年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在5和10 km格网尺度上,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等3方面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加入空间滞后项的空间误差模型(SEMLD)探测了土地利用转型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和非空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转型,耕地面积净减少6 153.80 km~2,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6 205.25 km~2;(2)地级市以及周边格网和主要的交通道路沿线格网土地利转型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变化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不同格网尺度城镇化和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4)回归结果显示,SEMLD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转型与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不同尺度回归分析中发现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未来的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旭  卢新海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彦平  王雪峰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