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5)
- 2023(12447)
- 2022(10506)
- 2021(9809)
- 2020(8052)
- 2019(18677)
- 2018(18411)
- 2017(35318)
- 2016(18938)
- 2015(21224)
- 2014(21090)
- 2013(20168)
- 2012(18091)
- 2011(16189)
- 2010(16072)
- 2009(14260)
- 2008(13569)
- 2007(11762)
- 2006(10044)
- 2005(7995)
- 学科
- 济(81165)
- 经济(81100)
- 管理(53505)
- 业(46236)
- 企(38037)
- 企业(38037)
- 方法(38001)
- 数学(34229)
- 数学方法(33592)
- 地方(22100)
- 中国(21872)
- 农(20535)
- 业经(16602)
- 财(16518)
- 环境(15700)
- 学(14820)
- 农业(13900)
- 理论(13255)
- 和(12794)
- 技术(11614)
- 划(11334)
- 地方经济(11261)
- 贸(11106)
- 贸易(11099)
- 易(10675)
- 制(10612)
- 务(10256)
- 财务(10189)
- 财务管理(10166)
- 发(10088)
- 机构
- 学院(255805)
- 大学(251947)
- 管理(102918)
- 济(99909)
- 经济(97631)
- 理学(89839)
- 理学院(88843)
- 管理学(86874)
- 管理学院(86409)
- 研究(81129)
- 中国(59094)
- 京(52689)
- 科学(51975)
- 财(42448)
- 中心(39061)
- 所(38468)
- 业大(38250)
- 农(37932)
- 江(36891)
- 研究所(35537)
- 范(34845)
- 财经(34707)
- 师范(34510)
- 北京(32130)
- 经(31696)
- 院(30980)
- 经济学(30260)
- 州(30153)
- 农业(29532)
- 技术(28364)
- 基金
- 项目(188009)
- 科学(150093)
- 研究(137157)
- 基金(135985)
- 家(118679)
- 国家(117760)
- 科学基金(103048)
- 社会(87128)
- 社会科(82719)
- 社会科学(82696)
- 省(75899)
- 基金项目(72585)
- 自然(67634)
- 自然科(66045)
- 自然科学(66033)
- 自然科学基金(64756)
- 教育(64259)
- 划(63338)
- 编号(55696)
- 资助(54824)
- 重点(43111)
- 成果(42263)
- 发(41484)
- 部(40563)
- 创(39672)
- 课题(38797)
- 创新(37090)
- 国家社会(36074)
- 科研(36000)
- 教育部(34830)
- 期刊
- 济(102918)
- 经济(102918)
- 研究(66956)
- 中国(47942)
- 学报(36340)
- 管理(36180)
- 科学(35431)
- 农(32904)
- 财(31951)
- 教育(30041)
- 大学(28518)
- 技术(27211)
- 学学(26718)
- 农业(23284)
- 业经(18128)
- 融(16735)
- 金融(16735)
- 财经(15818)
- 经济研究(15789)
- 资源(15051)
- 问题(14681)
- 统计(14163)
- 经(13665)
- 策(13341)
- 技术经济(12951)
- 业(12912)
- 科技(12365)
- 图书(12305)
- 发(11916)
- 决策(11836)
共检索到355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国兴 王涵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国兴 王涵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苗长虹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与黄河流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内需与外需取决于人口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和结构以及贸易的便利程度。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入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和分工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向外资的开放为战略和政策导向,利用农业国数量巨大且供给充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优势和东部沿海的地缘优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铠 李海丹 闫丹
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深入探讨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作用,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包含32项指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高质量发展指数模型对沿黄中心城市2001—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合云模型定量评级,运用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高质量发展的转移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8年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但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三城市的地理位置由上中游转移至中下游地区。(2)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条件收敛”和“马太效应”现象,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后期向更高等级升级的难度加大。(3)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转移受初始高质量发展和邻近城市发展等级的影响较大。最后,针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铠 李海丹 闫丹
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深入探讨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作用,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包含32项指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高质量发展指数模型对沿黄中心城市2001—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合云模型定量评级,运用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高质量发展的转移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8年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但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三城市的地理位置由上中游转移至中下游地区。(2)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条件收敛”和“马太效应”现象,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后期向更高等级升级的难度加大。(3)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转移受初始高质量发展和邻近城市发展等级的影响较大。最后,针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琦 段春青 陈晓楠
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云模型 综合评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远智 李许红
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系统揭示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2007—2019年城市建设用地数据,论文运用信息熵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用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2007—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5.34%,但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不断降低,经历了“高位无序—相对稳定—低位有序”的变化过程;(2)黄河上、中、下游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速依次加大,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91%、5.06%、6.22%;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下降最多,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降幅相近;(3)黄河流域各类建设用地主要配置在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黄河流域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存在空间异质性,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存在降低趋势,而欠发达城市的信息熵逐步增大;(4)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化的作用最强,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出规模的作用强度次之,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作用较小,上中下游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存在异质性;(5)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财政支出规模与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呈正向变动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呈负向变动关系,政策支持力度则与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呈现出“倒U”型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岩 冯亚中
水资源脆弱性是衡量水资源系统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承载能力的重要标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是评估流域水安全状况、辨识未来水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文首先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Rough Set,缩写为RS)方法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去除冗余属性。然后,将降维后的评价指标标准值作为"评价样本",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缩写为SVR)模型对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设定未来3种不同气候模式与社会经济情景,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过去16年间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等级已从Ⅴ级提升到Ⅳ级水平,未来情景1、情景2下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性将会好转,但仍处于Ⅳ级中度脆弱水平。未来水质脆弱性与灾害脆弱性提升较为明显,水量脆弱性没有显著改善,在情景3下将恶化到Ⅴ级中高脆弱。因此未来采取积极的人工调控措施能使得水质与灾害方面获得明显的提升,而水量脆弱性则成为制约未来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的瓶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国 王亚杰 张海艳
以沿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ArcGIS可视化分析、PVAR模型等方法,测评黄河流域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生态经济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拉动,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拉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出缩小态势;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存在正向作用关系,生态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国 王亚杰 张海艳
以沿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ArcGIS可视化分析、PVAR模型等方法,测评黄河流域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生态经济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拉动,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拉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出缩小态势;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存在正向作用关系,生态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英 李梦筱 潘娜
县域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PSR模型,建立“双三角”PSR模型,构建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投入、产出、响应6个维度、33个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不同批次的部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联系紧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均衡、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县域经济建设,持续解决突出生态民生问题,加大对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完善县域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评价指标体系 PSR模型 县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