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1)
2023(13202)
2022(11081)
2021(10464)
2020(8468)
2019(19628)
2018(19467)
2017(37241)
2016(19747)
2015(22054)
2014(21663)
2013(21019)
2012(18892)
2011(16875)
2010(16681)
2009(15021)
2008(14050)
2007(11931)
2006(10233)
2005(8107)
作者
(52926)
(44367)
(43960)
(41977)
(27908)
(21330)
(20008)
(17265)
(17018)
(15563)
(15218)
(14864)
(13905)
(13794)
(13581)
(13177)
(12947)
(12900)
(12656)
(12543)
(10668)
(10611)
(10610)
(10320)
(9908)
(9902)
(9597)
(9526)
(8836)
(8753)
学科
(80658)
经济(80584)
管理(53536)
(52613)
(38827)
企业(38827)
方法(37793)
数学(34394)
数学方法(33727)
(33644)
农业(22466)
中国(20133)
业经(19800)
地方(19777)
(18217)
环境(14906)
(14318)
(13266)
(12221)
贸易(12213)
理论(12082)
(11799)
(11556)
(11358)
技术(11341)
(11240)
(10487)
财务(10423)
财务管理(10400)
(9982)
机构
学院(266615)
大学(260441)
管理(106975)
(104745)
经济(102424)
理学(93879)
理学院(92821)
管理学(90767)
管理学院(90278)
研究(82184)
中国(61681)
(53647)
科学(51876)
(46108)
(44905)
业大(41617)
中心(40893)
(38823)
(38254)
财经(36681)
(35979)
师范(35658)
研究所(35212)
农业(34749)
(33545)
北京(32416)
经济学(31665)
(31165)
(30521)
经济管理(29085)
基金
项目(194891)
科学(155323)
研究(142987)
基金(142232)
(123339)
国家(122310)
科学基金(107279)
社会(91877)
社会科(86963)
社会科学(86939)
(78058)
基金项目(76418)
自然(69844)
自然科(68199)
自然科学(68187)
自然科学基金(66907)
教育(65897)
(64660)
编号(58687)
资助(56981)
成果(44694)
重点(43615)
(42696)
(41955)
(41002)
课题(39660)
创新(38202)
国家社会(38076)
科研(37205)
教育部(36325)
期刊
(113371)
经济(113371)
研究(68514)
中国(49220)
(46449)
学报(38278)
科学(37608)
管理(36305)
(33860)
农业(31453)
大学(30843)
学学(29329)
教育(26867)
技术(25863)
业经(23398)
(20814)
金融(20814)
财经(16457)
经济研究(16360)
问题(15384)
资源(15056)
(14748)
(14156)
(13956)
统计(13300)
科技(12597)
(12489)
技术经济(12393)
(11611)
现代(11603)
共检索到370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益坤  罗静  罗名海  田玲玲  蒋亮  陈四云  
大都市周边乡村聚落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重构与转型,分析特殊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引导区域内的乡村发展,并可为特殊地域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以武汉市新城区1868个行政村为研究区,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及形态分异三个方面出发,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大都市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集聚特征显著,但空间分异明显,具体展现为自近郊向偏远乡村地区呈“倒U型”结构;在规模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表现为近郊大,外围小的连片分布态势,并在局部上与密度分布存在正相关;在形态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主要为条带、团簇、散点等形态。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识别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近郊以发展都市农业和到中心城区兼业为主,多为城乡两栖生活模式,远郊以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洁  王磊  
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而工业化始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体制,使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扩展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分布特征,即工业资本迅速向外扩展,而人口与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土地遥感影像、产业空间重组信息和街道级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土地、资本、人口等要素在城市空间的运动轨迹与分布特征,并对城市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当前这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足、城市的社会融合度低、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研究认为要以增加新城区人口数量、推进人口融合和产业转型为导向,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提档升级、推动土地的混合利用、深化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新城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霞   姜群鸥   齐元静   张宝林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 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沙河镇和小汤山镇;文旅康乐涵养区主要包括阳坊镇、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兴寿镇;城乡腹地承载区主要包括东小口镇、回龙观镇、霍营街道、马池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等。本研究可为昌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丛喜静  王兴平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大都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以及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及养老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适老型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目标,并针对现状问题从提升城市尊老爱老社会环境、优化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适老交通体系、配置多级养老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并通过构筑老年生活评估体系引导大都市老龄社会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发展,从而构筑整体环境包容、健康、永续发展的适老型大都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黄晶晶  
论文基于PSR(压力—状态—反应)模型构建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预测城市创业环境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具备有效性、时滞性和积累效应,其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平台期,其正面效果逐步显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城市创业环境将持续改善。最后指出优化城市创业环境应该从创新引领、聚集人才优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以及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创业型经济方面着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黄晶晶  
论文基于PSR(压力—状态—反应)模型构建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预测城市创业环境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具备有效性、时滞性和积累效应,其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平台期,其正面效果逐步显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城市创业环境将持续改善。最后指出优化城市创业环境应该从创新引领、聚集人才优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以及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创业型经济方面着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燕  李红波  
大都市城乡融合区时空演变及其内在空间关联性研究对避免城市低效蔓延式发展、实现空间结构协同和精明增长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武汉市城乡融合区为研究对象,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强度表征都市要素配置及运行效率和效益,利用引力模型测度2016—2018年各城乡融合区空间关联强度,分析各城乡融合区空间联系势能时空演变趋势和社会经济区位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城乡融合区面积在2016—2018年间扩大了28.10%,小斑块区域逐渐整合,区域发展连续性增强,总体向西北方向扩展最为显著;②武汉市城乡融合区之间的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整体上趋向"多中心"分布,这一过程源于各城乡融合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规模和交通通达性变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临空经济区等在此过程中是各城乡融合区的区域发展引擎;③武汉市城乡融合区空间联系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空间联系整体格局从武洪区和江夏区的"大小中心"结构过渡到江夏区—武洪区—蔡汉区—江黄区—江硚东区的"外围圈层式"结构,但洪山区和江夏区作为武汉市城乡融合区中心区域,未能形成多方向空间辐射力和吸引力,对其他地区的带动明显不足;④各城乡融合区社会经济区位度变化显示,现行武汉市都市发展区规划实施成效在北部、西部和东北部城乡融合区较为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海军  夏畅  张安琪  邓羽  
大都市郊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演变最为频繁、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尤其在中国加快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把握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政策和优化都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能够通过简单的规则模拟复杂的城市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等,嵌入约束性CA的转换规则中,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对严格约束下的武汉市江夏区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城市增长管控手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江夏区城镇用地呈低效外延式扩张,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较低,其人口规模并未有较大增长,对主城区人口的分散作用尚未真正形成;(2)约束性CA在模拟大都市郊区演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真实反映近郊小城镇的未来空间布局与结构,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较为契合;(3)将规划目标导向与现实发展趋势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可确定城镇增长需求与规划指标调控间冲突的空间分布,从而划定土地督察的重点监测区域,为加强大都市近郊区的违法用地监查和土地利用管控提供先验的预警知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汉花  刘艳芳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一直是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主要关注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而忽略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在优化内容上都是对土地资源数量结构的优化,忽视了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近几年很多学者通过与相关模型算法的集成形成的优化模型从一定程度上对数量结构优化模型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的优化配置目标,但将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系统研究的模型却非常少见。本文运用生态位模型对土地资源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进而将数量优化结果作为CA模拟的约束条件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实现了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的统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爱华  邹哲  刘淼  
人口密度模型能够模拟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2000年和2010年分街镇人口数据,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后利用人口密度模型对主城区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天津市主城区人口分布呈现圈层化、离心化和多中心的变化特征,城市发展尚处于郊区化初级阶段;主城区在2000年时已经出现多中心结构,十年间副中心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大,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更加显著。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亢晶晶   亢德芝   朱常丽   肖翔  
<正>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湖北省武汉市什湖片区的生态保护与利用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从搭建统一数据信息平台、研究全域空间管控方式、建立全过程实施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大都市近郊地区全域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丽  胡静  田小波  徐欣  
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发展对提高旅游效率、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城市边缘区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文章选取2005、2010、2015和2020年四个年份,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集聚形态、集聚尺度、集聚模式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化特征,基于2 km*2 km微观尺度单元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因素的影响水平,探讨空间集聚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分布。结果显示,武汉市乡村旅游具有区域不等概率分布的基本分形特征,呈线状分布形态并向周边扩散;空间集聚的强度随集聚空间尺度的扩大呈正态分布,集聚强度峰值的空间尺度由8增至18 km;空间集聚呈多核心层级状的点-轴扩散模式演化,形成多个不同规模的核心和次核心集聚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高等级景区和政策调控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集聚格局,影响因素按解释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高等级景区、路网密度、环城距离、河流水系、人口密度、山地资源和用地类型。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高于单因素的影响力,产生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此外,政策调控因素发挥了增强“集聚区根植性”的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璐琴  周敬宣  李湘梅  
生态足迹的动态预测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但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武汉市为例,选取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在对武汉市1978~2004年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量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算法构建了生态足迹动态预测模型,并根据VIP值的大小分析了各指标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期间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其中规划期末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810 5 hm~2,高于全球生态阈值(人均生态足迹为2.200 0 hm~2);根据VIP值得出人口、能源消费量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并就如何实现武汉市"十一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星  
生态安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通过分析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采用少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模型;提出了用区位系数表达自然地域差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为定量化表达地理空间生态环境特征和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支持系统能力提供了新方法;用GDP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描述区域人类社会系统所产生的生态安全负荷量;用区域森林分布生物量作为生态安全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标。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对以水土流失为特征的长汀县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为生态安全和比较安全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7.75%。文中讨论了区域森林资源、地理特征和人为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