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78)
- 2023(16743)
- 2022(14587)
- 2021(13727)
- 2020(11451)
- 2019(26313)
- 2018(25991)
- 2017(50941)
- 2016(27507)
- 2015(30875)
- 2014(30725)
- 2013(29831)
- 2012(27303)
- 2011(24556)
- 2010(24423)
- 2009(22413)
- 2008(21727)
- 2007(18940)
- 2006(16565)
- 2005(14495)
- 学科
- 济(105766)
- 经济(105618)
- 管理(85953)
- 业(79427)
- 企(66951)
- 企业(66951)
- 方法(49633)
- 数学(43423)
- 数学方法(42821)
- 财(32098)
- 农(29514)
- 中国(27620)
- 业经(24345)
- 制(23870)
- 学(21056)
- 地方(20170)
- 务(19858)
- 财务(19777)
- 财务管理(19732)
- 贸(19528)
- 贸易(19522)
- 农业(19287)
- 易(18996)
- 企业财务(18728)
- 理论(17582)
- 技术(17523)
- 环境(17227)
- 银(17148)
- 银行(17106)
- 和(16763)
- 机构
- 大学(384784)
- 学院(383987)
- 济(155426)
- 管理(155307)
- 经济(152076)
- 理学(135062)
- 理学院(133647)
- 管理学(131337)
- 管理学院(130623)
- 研究(124118)
- 中国(92466)
- 京(80146)
- 财(75109)
- 科学(74883)
- 所(60171)
- 财经(59526)
- 农(57988)
- 中心(57048)
- 江(55894)
- 业大(55635)
- 研究所(54606)
- 经(54225)
- 北京(49980)
- 范(49537)
- 师范(49102)
- 经济学(47076)
- 院(45772)
- 农业(45156)
- 州(44607)
- 财经大学(44489)
- 基金
- 项目(265421)
- 科学(210405)
- 研究(196537)
- 基金(194025)
- 家(167475)
- 国家(166101)
- 科学基金(144479)
- 社会(124507)
- 社会科(118111)
- 社会科学(118084)
- 省(102927)
- 基金项目(102750)
- 自然(93808)
- 自然科(91642)
- 自然科学(91622)
- 教育(91073)
- 自然科学基金(89956)
- 划(86342)
- 编号(80541)
- 资助(79779)
- 成果(65182)
- 部(59410)
- 重点(58814)
- 发(55656)
- 创(55431)
- 课题(54932)
- 制(51710)
- 创新(51691)
- 教育部(51622)
- 国家社会(51093)
- 期刊
- 济(166941)
- 经济(166941)
- 研究(113613)
- 中国(70222)
- 财(58174)
- 管理(57355)
- 学报(56957)
- 科学(53046)
- 农(52390)
- 大学(44660)
- 教育(42532)
- 学学(42038)
- 农业(36096)
- 技术(33976)
- 融(33932)
- 金融(33932)
- 财经(28893)
- 业经(27827)
- 经济研究(26403)
- 经(24661)
- 问题(21553)
- 理论(18609)
- 图书(18322)
- 科技(18139)
- 技术经济(18004)
- 业(17657)
- 版(17258)
- 现代(17218)
- 实践(16977)
- 践(16977)
共检索到554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葛蕊 孙钰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研经费“包干制”对于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较为欠缺。基于实验经济学研究思路,构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对中国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产生的政策激励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实施对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起正向调节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包干制”政策初步体现出较强的激励效应。未来在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中应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适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健全柔性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协同与沟通、建立人性化监督审计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科研人员的政策激励效应,促进科研绩效不断提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邬娟 曾靓
高校科研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通过划分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权责边界,尽可能最大限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不少问题,使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完全实现。文章结合近年来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实践,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出发,将激励相容理论引入分析框架,借助协同理论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考核、审计监督、激励、多中心治理等方面设计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机制;从政府、高校、科研人员等不同层面设计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现路径。旨在推动包干制落地见效,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提升科研绩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葛蕊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以科研经费“包干制”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访谈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顶层设计—执行意愿—价值观念—政策环境”4个主范畴构成的“包干制”政策执行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1)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内涵界定及顶层设计的清晰程度影响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执行意愿与政策认同,进而影响“包干制”政策的执行效果;(2)政策执行主体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和执行态度决定政策执行意愿并作出是否积极推进政策的行为选择;(3)目标群体政策认知构成“包干制”政策的价值观念,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顺应与配合态度;(4)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包干制”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研究结论对于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落实、有效发挥科研经费“杠杆效应”、提升“包干制”政策效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闫嘉欢 杨可
科研经费"包干制"对激发科研人员潜能、提升科研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中国科研经费政策演变的基础上,采用政策分析法对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总结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的逻辑动因,并从考核、激励、容错、审计监督、防控预警、多中心治理6个方面设计科研经费"包干制"推进机制,以期破除科研经费改革中面临的梗阻,优化科技资金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热情,释放科研人员潜能,提升科研绩效水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向全珍 齐佳丽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科研经费“包干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研经费“包干制”是科研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探索,主要目的在于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助力科研创新成果涌现。在“包干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主力军之一,对推动科研经费“包干制”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机制的落地,重点在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如何松绑。基于高校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的重要意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落实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财务工作路径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包干制 财务工作路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章维
高校科研是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源头活水"之一,是高校经费管理的热点、难点之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拉开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序幕。科研经费包干制的目的是尊重科研规律,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热情与潜力。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管理繁琐等现实问题,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利于提升科研水平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出"包干制"是相对合理可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针对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设计了科研包干制的四大目标优化策略,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精神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阐述了高校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科研"包干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故文中所提及的有关具体实施方法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汪晶
国家推进科研“放管服”工作以来,项目经费“包干制”的改革试点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且备受关注的举措,各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和探索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的实施方法。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同时文件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要动态监管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确保经费合理规范使用,高校面临法人主体责任和财务监管风险增大的双重压力。文章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了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关键要素和管理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高校 科研经费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于晨琦
文章基于“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的背景,研究两个政策共同实施的原因、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路径以及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改革的原因是形成项目经费统筹管理制度、将激励与监督协同、两个制度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路径包括由委托单位发起“负面清单”绩效管理、政府部门发起“包干制”绩效管理、受托单位是“负面清单+包干制”的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负面清单+包干制”的具体执行者、需要各主体协同合作等;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负面清单”“包干制”以及“负面清单+包干制”联动的视角等三个方面设置。
关键词:
负面清单 包干制 科研经费 绩效管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井建 赵革新 王健
从现金持有的代理理论出发,试图发现高管股权激励的作用路径及其合约特征差异,以沪深A股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计量分析得出: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之后,现金持有尤其是超额现金持有水平降低,设置行权约束以及实施二次激励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降低幅度更大,激励类型和有效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激励强度没有表现出差异;在低投资机会和低融资约束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之后现金持有水平降低的幅度更大;PSM-DID模型分析也支持了高管股权激励会引起现金持有水平变化的结论。公司现金管理活动中存在代理行为,高管股权激励能够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合约特征不同也会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高管股权激励和现金管理提供了借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星彤
在“放、管、服”理念指导下,国家不断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为进一步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充分激励科研人员创新能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文章从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发展历程及实施现状,分析“包干制”下的经费管理“痛点”和财务报销现状,探究真正解放科研人员的高校财务报销制度。
关键词:
高校 科研 “包干制” 报销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绍平 李帆 董永庆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其减贫成效决定了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效。利用2007~2015年2079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对片区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提高了片区县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县域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速,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随着片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逐渐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不仅促进了脱贫攻坚主战场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降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程度。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减贫政策 效应评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天启 董志勇
笔者采用准自然实验的方式,通过PSM-DID模型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我们通过对比福建省内企业与华东地区其他省份企业在台海关系紧张前后投资增长的变化发现,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的投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而言,在平行趋势假设满足的前提下,福建省内企业在台海关系紧张后,与华东其他省份的企业相比投资显著减少。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根据企业性质的异质性和行业竞争程度探讨了企业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在市场竞争程度方面,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企业投资的异质性成显著正向关系。市场竞程度越激烈,企业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越大。相反,对于那些市场竞争不激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江峰
在征地拆迁实践中,行政包干制作为一种有效治理机制,被地方政府广泛运用。地方政府依托"乡政村治"体制,利用村级组织法理性、社会性和权威性,将征地拆迁中各种复杂事务包干给村"两委"。政府通过将剩余控制权、自由裁量权与剩余索取权等在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合理配置,形塑了行政包干制的政治动员与规则控制、分类赋权与动态激励、利益模块化与社会监督等具体实践机制。征地拆迁行政包干制虽然对整合体制与社会资源、实现矛盾内化以及降低地方政府治理风险等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它仍属于非制度化、非程序化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理念存在张力,并非一种长久治理机制。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崔景华 谢远涛
收入流动性是从动态视角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程度受到税收等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2001年至2014年季度和年度面板数据,依据多维收入流动指标,测算出了地区之间农村居民绝对和相对收入流动程度,并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和工具变量估计法研究了农村税费改革及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非常显著,实施农业税费减免政策的地区,其农民的绝对收入流动性显著高于未改革地区;(2)税费负担对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即当税费负担率为0.167%时,绝对收入流动性达到最大值,若进一步增加税费负担,收入流动性则呈现下降趋势;(3)税费支出变动对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也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4)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工资收入比重等家庭特征因素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地区异质性。有鉴于此,在进一步完善税费征收项目监管的同时,依据家庭及地区特征实施差异化的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实现地区间收入分配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薪酬管制政策与高管薪酬公平性——基于PSM-DID方法的检验
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经验估计
基于PSM-DID方法的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政策评估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PSM-DID的实证研究
基金投资潮涌现象对企业投资的抑制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PSM-DID实证分析
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研究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驱动增长、缩小差距;还是政策失灵——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
中部崛起战略存在政策陷阱吗?——基于PSM-DID方法的经验证据
延付高管薪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政策效应——基于银行盈余管理动机视角的PSM-DID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