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63)
- 2023(16660)
- 2022(13638)
- 2021(12481)
- 2020(10256)
- 2019(23526)
- 2018(23248)
- 2017(44436)
- 2016(23998)
- 2015(26759)
- 2014(26792)
- 2013(25841)
- 2012(23536)
- 2011(21179)
- 2010(21152)
- 2009(18988)
- 2008(18315)
- 2007(15990)
- 2006(14162)
- 2005(12663)
- 学科
- 济(105799)
- 经济(105700)
- 管理(65007)
- 业(63637)
- 企(50785)
- 企业(50785)
- 方法(43353)
- 数学(38134)
- 数学方法(37449)
- 中国(31687)
- 农(29289)
- 地方(28240)
- 业经(24760)
- 财(22064)
- 农业(20058)
- 学(19032)
- 制(17253)
- 理论(16730)
- 贸(16571)
- 贸易(16556)
- 环境(16289)
- 发(16071)
- 技术(15996)
- 易(15971)
- 银(15754)
- 银行(15735)
- 融(15607)
- 金融(15605)
- 和(15494)
- 地方经济(15155)
- 机构
- 学院(332387)
- 大学(328709)
- 济(134950)
- 经济(132145)
- 管理(128705)
- 研究(113085)
- 理学(110978)
- 理学院(109742)
- 管理学(107387)
- 管理学院(106776)
- 中国(85102)
- 京(70362)
- 科学(69979)
- 财(59843)
- 所(56184)
- 农(54691)
- 中心(52722)
- 研究所(51148)
- 江(50557)
- 业大(48967)
- 财经(47485)
- 范(45651)
- 师范(45163)
- 北京(44105)
- 经(43192)
- 农业(42413)
- 院(41701)
- 经济学(40938)
- 州(40408)
- 技术(37112)
- 基金
- 项目(228857)
- 科学(181768)
- 研究(167865)
- 基金(164787)
- 家(144021)
- 国家(142823)
- 科学基金(123661)
- 社会(106725)
- 社会科(101271)
- 社会科学(101245)
- 省(91835)
- 基金项目(86527)
- 自然(79574)
- 教育(78414)
- 自然科(77790)
- 自然科学(77776)
- 划(77038)
- 自然科学基金(76317)
- 编号(68619)
- 资助(67309)
- 成果(54016)
- 发(53955)
- 重点(52402)
- 部(49633)
- 创(48409)
- 课题(48090)
- 创新(45233)
- 国家社会(44420)
- 科研(43747)
- 发展(42727)
- 期刊
- 济(150028)
- 经济(150028)
- 研究(94901)
- 中国(69462)
- 农(50269)
- 学报(49149)
- 管理(48993)
- 科学(47423)
- 财(44993)
- 教育(41232)
- 大学(38279)
- 学学(35919)
- 农业(34698)
- 技术(34012)
- 融(29806)
- 金融(29806)
- 业经(26355)
- 经济研究(24055)
- 财经(22354)
- 问题(19626)
- 经(19326)
- 业(18810)
- 统计(17433)
- 技术经济(17032)
- 资源(16234)
- 策(16233)
- 科技(15796)
- 图书(15785)
- 商业(15406)
- 版(15118)
共检索到493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瑞 王振波
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是客观现象,对这种差异进行科学、理性的评价是城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安徽省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为研究对象,以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为基础,从静态的发展水平和动态的发展效率两个方面对安徽省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构造综合差异指数把安徽省划分成4类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包括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水平区和低水平区,为此指出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城镇化发展在资源投入、利用上的效率,又要坚持走提高发展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内涵型发展之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P-DEA模型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技术的不足,能够更科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纪颖波 段朝晖 赵丽坤 张綦斌
我国装配式建筑在各个省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状。以我国31个省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建设规模、信息化水平、生产建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可持续性、综合效益7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投影寻踪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造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指数把31个省份划分为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处在Ⅲ、Ⅳ级水平,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政府支持力度与生产建造能力是影响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相应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旭 李林 邓鸿星
建筑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明确各区域建筑业竞争力水平是建筑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资源条件、发展与支持条件、产业结构与效益、可持续效应四个方面构建区域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PP-DEA模型从静态评价和效率评价两方面对我国区域建筑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造竞争力指数划分为五个等级,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筑业竞争力处于Ⅲ、Ⅳ级水平,并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文提出提升建筑业竞争力的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PP-DEA模型在进
关键词:
建筑业 竞争力 投影寻踪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郑磊 韦海民 刘正顺
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2.0对陕西省2006-2012年七年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发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好坏与DPSIR模型内部指标的协调性也有关系,即内部各指标呈现出正相关则发展较好,反之则不好。研究还发现制约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利用程度不高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三个方面,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红英
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发现外生因素对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效率影响较大,其中区位优势和财政收入对地区城镇化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剔除外生因素后,我国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各效率均值都有所降低,纯技术效率的减少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效率的层次化明显,各地应根据自身城镇化效率特点,有侧重地进行技术和管理改善,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城镇化效率的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兴红 范秀荣
城市经济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其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涉及的指标众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一种评价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个生产或非生产部门(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评价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将DEA理论运用于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系统的分析,利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衡量可变规模报酬下各区县经济发展的相对效率,并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发展效率的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有效性整体较差,仅渝中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双桥区、潼南县、璧山
关键词:
DEA 技术效率有效性 规模效率有效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滨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选择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表明,2000-2016年间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各维度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而人口和生态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中国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向东北部、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依次递减的特征,且各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有所不同。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熵值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德凤 臧正 张雨 孙才志
基于中国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视角,借鉴人口承载力思想,提出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及其表征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区域PRED系统的承载力—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CPSR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度与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通过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对区域PRED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以2000-2012年大连市PRED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时段内大连市PRED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人口承载力由363万人降至291万人;②大连市PRED系统压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PRED系统负荷指数由0.97降至0.85,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级别始终处于Ⅱ级橙色预警或Ⅲ级黄色预警状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大连市有关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结果可视性较强、可靠性较高。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以及基于CPSR模型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为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后学 陈方 支玲 李娅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由于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生态基础、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城镇化率处在全国前列,但省内三大区域、13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效率却存在一定差异。鉴于传统DEA模型CCR、BCC等在进行效率评价时自身存在的缺陷,该研究取2006~2011年为时间序列统计数据,着重考察2011年各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问题,采用超效率DEA分析方法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0年间,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最为显著;(2)各地区在资源利用、产出效率、城镇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许卡 高卓
城镇化高效率发展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文章基于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出发,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12个省市(2008—2015年)的各城镇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考察对象的各城镇化效率普遍偏低,各城镇化效率的高低与考察对象的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并无必然联系。
关键词:
城镇化 超效率DEA模型 效率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崇明 丁烈云
小城镇作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多复杂因素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到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本文分析小城镇协调发展过程基础上,借助GM(1,N)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以各子系统以及整个小城镇的发展是否趋于协调为标准,建立了小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孟庄镇、毛集镇、清溪镇、邱隘镇)在1993年~2001年间的协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城镇在1993年~2001年期间的发展协调性虽然具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不断趋于协调的,这与国家成立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鹏飞 彭虎锋
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1999—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变截距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的进程对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所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但是这种带动作用具有较大区域性差异。具体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后。因此,城镇化的推动政策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收入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朱农
区域指一定的地域范围。中国常用的区域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两个地带的划分,即将全国分为沿海和内陆省区。沿海指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区、市,其它属于内陆。二是三个地带的划分。它将上述内地进一步细分为中部和西部,东南沿海不变。在内地,西部是新疆、宁夏、甘肃、青海、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